安宁概况
-
安宁区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广播影视数字化不断加强。加快完善广播电视用户服务体系,规范服务程序和方式,建立了24小时服务热线,实行服务承诺制;赠发机顶盒6800余套,已有66个居民小区完成了有线电视数字化转换;新铺设光缆6公里,新增光接点10个;全区调频广播站2个,标准化乡广播站6个,卫星地面接收站14个,电视覆盖率100%,广播覆盖率100%;新发展有线电视用户1500户,进一步扩大广播电视的覆盖率。卫生事业全面健康发展。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全面深化,医疗基地建设取得实效。深入推进“卫生进社区”活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到6个,社区卫生服务站达到13个。全区共有医疗机构149个。文化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成功举办了冰雪旅游节、元宵节焰火晚会、兰州桃花节、兰州黄河文化旅游经贸洽谈会等大型节会,圆满完成了北京奥运火炬区内接力传递,被国家体育总局评为“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活动先进集体”;学校文化体育工作有声有色,开展各类中小学“达标活动”,全区中小学施标率100%,达标率95%。
随着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安宁区逐渐形成了三大比较优势。一是高校科研单位密集。有西北师范大学、兰州交通大学、甘肃农业大学、甘肃省委党校、甘肃省农科院和甘肃省社会科学院等20多所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各类科技人才3万余人,为安宁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智力、人才和科技优势。二是人居环境优美。素有“十里桃乡”之称,环境优美,绿地覆盖率达28.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9平方米,居全市首位;黄河旅游风情线纵贯全境,沿途有天斧沙宫、仁寿山、湿地公园、九州台、兰州植物园等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举办20多届的“兰州桃花节”在国内享有盛名。三是国防工业实力雄厚。区内有国家一五、二五时期重点建设的长风机器厂、兰州飞控仪器总厂、万里机电总厂等大中型军工企业,形成了以航天器材、电子仪表、机械加工和信息产品为主,具有一定规模和基础的国防工业基地。
安宁区2008全年地区性财政收入完成79404万元,同比增长51.46%。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30086万元,同比增长50.37%。其中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契税等税种成为地方级财政收入增长的主要来源,分别完成8820万元、3630万元、4082万元,分别增长55.5%、85.2%、90.3%。财政支出累计达到56893万元,增长164.71%,财政支出快速增长,确保了安宁区公共支出和重点支出的需要。税收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国税局完成收入1173万元;国税涉外分局完成收入144万元;地税局完成税收收入21604万元;地税涉外分局完成收入208万元。2008年,随着利率和准备金率等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运行和资本市场的大幅震荡,以及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不断深入,城镇居民储蓄意愿增强,全区金融机构储蓄存款近几个月增量连创近两年来新高,并且储蓄定期化倾向明显。金融业保持平稳运行。全区金融机构存款余额53.36亿元,比去年增加7.69亿元,增长16.83%,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3.01亿元,增长25.56%。全区金融机构贷款余额24.01亿元,增长2.17%。
2008年,安宁区农业经济份额逐年缩小,产业调整步伐加大。由于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的不断发展,城中村改造和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使我区农民可种植的耕地面积越来越少,也使我区以种植蔬菜为主的农业生产出现不同程度下降。2008年全区共完成农业增加值2271万元,只占全区GDP总量的0.45%, 同比下降1.01%。完成不变价产值1475.8万元,同比下降18.48%。全年蔬菜播种面积5625亩,比上年减少548亩,蔬菜产量11900吨,减少2680吨,比上年下降18.38%;果园面积4599.80亩,水果产量3846吨,同比下降11.91%;肉产量完成174.95吨,同比下降61.11%;蛋产量完成250吨,同比增长3.16倍;奶产量完成2075吨,同比增长10.6%。全年有效灌溉面积4033亩,农村用电量2173.80万度,农用化肥施用量(折纯)296.25吨,塑料薄膜使用量245吨。乡镇企业加快发展。2008年,全区乡镇企业已发展到2729个,比去年增加312个,增长12.91%;从业人员达到13702人;全年乡镇企业增加值完成82788万元,同比增长11.71%;工业增加值完成58294万元,增长16.28%;出口交货值完成257万元。
安宁区科技创新积极推进。全方位开展产学研联合,全区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科技创新能力得到快速提升,共争取各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42项,争取资金597万元;国家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安宁万亩桃基地建设及产业化综合开发项目,顺利通过国家验收;已建成1个大学科技园、5个孵化园,总面积达16.5万平方米。教育工作开创新局面。开工建设了新长风小学、安宁区保育院,完成了培黎小学、兰飞小学、万里小学的危房改造项目前期各项工作;实施“名校长”、“名师”工程,走出加速学校发展的新路子;转变办学观念,加大顶岗实习推荐力度,2008年职业教育校学生306人,毕业学生141人,就业141人,就业率为100%;认真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和城市免除杂费政策,小学生入学率、毕业率、升学率均达到100%,初中生入学率、毕业率均达到100%,升学率达到83%以上。全区纳入统计的大中专院校13所,其中大专以上院校8所,中专学校5所,2008年在校学生103451人,教职工 8150人。全区共有中小学19所,在校学生11806人。
安宁区东西两侧高,中间低缓,呈马鞍形,形成狭长河谷平原——安宁平原。海拔1517.3米至2067.2米,相对高差550米。属中温带气候区,内陆性气候特征明显,光干量3,年蒸发量1664毫米。年平均气温8.9摄氏度。年日照2476.4小时,无霜期171天。主要自然灾害有霜冻、冰雹和风灾。
安宁区是甘肃省唯一的国家级兰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所在地,也是兰州新城区建设的重点区域,占全市第三版城市规划新城区面积的四分之三。经济区位于安宁中心位置,总面积9.53平方公里,2002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2003年6月,市委、市政府决定对经济区、安宁区实行“区区合一”的管理体制,并负责先期启动建设新城区。“区区合一”管理体制的实行,使安宁拥有了国家级兰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这块“金”字招牌,赋予了市级管理职能,给予了诸多方面的政策扶持;新城区的启动建设,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拉开城市框架,建设现代化的新安宁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特别是市级行政中心西移到安宁,安宁将会成为环境优美、经济繁荣、功能齐全的现代化市级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区域知名度、竞争力将会大幅提升,这对今后的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
安宁区地处兰州盆地中端,南依黄河,北靠青山,系冲积、洪积、坡积而成。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发展农业生产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安宁区被确定为蔬菜、水果生产基地,耕地面积最多时达35450亩,其中蔬菜地11536亩,园地23916亩。蔬菜总产量9359万斤,栽培品种达100余种。其中十里店小韭、灯笼辣椒、安宁刺瓜列入中国优良蔬菜品种名录。水果总产量1131万斤,栽培品种达264个。
2008年,安宁区对国民经济坚持抓增长、扩总量,全区地区生产总值保持高位增长,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经市局评估,全区实现生产总值(GDP)500088万元,比上年增长23%。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271万元,同比下降1.01%;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74682万元,同比增长39.93%,其中,工业实现增加值205832万元,同比增长42.03%,建筑业实现增加值68850万元,同比增长19.36%;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23135万元,同比增长9%。人均GDP达到21994元,比去年增加5894元,同比增长12.03%。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0.46:54.92:44.62,我区经济呈现“二、三、一”的产业结构体系,符合我国控制工业高污染、高耗能行业过快增长,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结构调控方向,第三产业比重不断攀升。非公有制经济不断发展壮大,成为拉动全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全区实现非公有制增加值174678万元,同比增长21.2%,占GDP比重达34.93%。其中:工业实现非公有制增加值63548万元;商贸餐饮业实现非公有制增加值29097万元。工业和商贸餐饮业依然是非公有制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占全部非公有制增加值的比重达53.04%。
安宁区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基础原材料为主的有色金属、钢材等产品价格大幅回落,产品库存增加,已有5家企业陆续停产或限产,工业生产增长趋缓,经济效益有所下滑。工业生产在快速发展的同时结构和效益也在改善。全区拥有工业企业606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83家,规模以下及个体户企业523家,完成全部工业总产值为801005万元,同比增长48.2%,实现工业增加值205831.7万元,同比增长44.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761005万元,同比增长53.9%,实现增加值193981.7万元,同比增长50.1%;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40000万元,实现增加值11850万元。节能减排工作稳步推进,综合能耗逐步下降。一年来全区重点能耗工业企业加大资金投入,提高设备利用率,采取各种途径降低消耗,全区能源利用率提高。全年全社会能源消耗总量为63.27万吨标准煤,万元生产总值耗能1.52吨标准煤/万元,同比下降11.4%;单位GDP电耗0.3945万千瓦时/万元,同比下降7.26%。规模以上工业能源消费为22.86万吨标准煤,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为1.11吨标准煤/万元,同比下降21.3%。轻重工业实现协调发展。全区轻重工业的比重为10.9:89.1,其中重工业累计完成产值678208.5万元,同比增长55.8%;轻工业累计完成产值82796.5万元,同比增长56.9%。支柱行业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41401万元,同比增长49.6%;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07462.2万元,同比增长68.4%;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02780.5万元,同比增长45.5%;专用设备制造业完成工业总产值89072.4万元,同比增长83.7%。重点行业对工业经济形成了强力拉动。
- Sitemap | Xml | W3C XHTML 1.0
- Copyright © 2018 中国地图全图 Inc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