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青概况
-
2007年上半年,巴青县将组织农牧民采挖虫草与农牧民安居工程建设统筹兼顾,实现了“两不误、两促进”。农牧民群众在虫草采挖季节过后,集中精力抓好安居工程建设,在坚持农牧民是安居工程的“投资主体、建设主体、受益主体”的原则基础上,统筹安排、周密部署、狠抓落实,有效地推动了安居工程建设的顺利开展。巴青县计划投资822万元,完成668户,3340人农牧民安居工程建设任务。目前,自治区补助资金到位542.94万元,地区财政贴息补贴资金到位43.65万元,县级配套资金到位43.95万元,群众投入1076万元。根据当地实际,今年巴青县的安居点大多安排在北部地区。截至7月中旬,全县农牧民安居工程建设已完工77户、在建88户、开工190户。
唐古拉山从巴青县中部穿过,将巴青县分为唐北和唐南两大部分,地势北高南低。境内人文景点众多,文化底蕴深厚,独特的地貌特征造就了丰富、奇特的自然景观。最著名的有:东部布加山,北部的瓦马山、珠洛山,西北的仓来山、曲如山、吾尔青拉山,这些山大多终年积雪,颇为壮美;本塔乡的麦姆溶洞,人称仙女密室。洞口左右各立一人高的石柱,如守门的卫士,还有一只天然的石头狮子。洞内有天然形成的石梯和许多小岩洞,岩洞内挂满了下垂的冰柱,清脆悦耳的水滴声在洞中格外动人,各种冰块千姿百态,犹如万物再生,三座人形岩石,人称阎罗法王和其黑白两助手,还有许多天然的佛像。雅安镇的德庆宗措神湖和冰川,风景独具,风景宜人。
2008年,巴青县完成国内生产总值34341.27万元,地方财政收入完成346.1万元,农牧民人均收入达到3492.99元,人均现金收入达到2893元,全县实现劳务输出创收达到578万元。畜牧产业进一步巩固,牲畜存栏数达到406231头(只、匹)。加快特色产业发展,创建能够拉动巴青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支柱产业。我县立足巴青实际,依托资源优势重点开发培育了巴青虫草及其系列产品、巴青牛肉、雅安石材、巴青乡民族手工艺纺织品四大地方品牌,加快了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打下基础。农牧区医疗卫生、住房条件及道路交通明显改善。全县社会事业长足发展。在全面普及六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加大农牧民各类文化技术培训,全面开展扫盲教育活动,积极开展“普九”义务教育。加快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全县实现了电视信号和无线电话信号村村覆盖的良好格局。
2007年,是巴青县喜获丰收之年。一年来,巴青县委、政府牢牢抓住西部大开发战略机遇,立足巴青县情,坚持全面、协调的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开拓进取,创造性地完成好了今年草场承包、安居工程、“四下乡”、“百名干部驻千户”等全年六大中心工作任务,促使巴青县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迈开了关键步伐。同时巴青县还狠抓各项指标的落实工作,实现了国民经济稳步增长的发展目标。2007年,县国民生产总值实现33098.2万元,年平均增长速度达25%。2007年县本级财政收入预计完成309万元,农牧民人均收入增长到3260元,保持年均16.5%的增长速度。在基础建设方面,5年来,巴青县实施基建项目171项,重点投资乡镇政权和乡镇教育工程建设及改善本县硬件环境,累计投入建设资金达37328.6765万元。为巴青县农牧区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加快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
巴青县地处藏北高原南羌塘大湖盆区,地势北离南低,全县平均海拔在4500米 以上。境内主要山峰东有布加山,北有瓦马拉山、北尔原亚季风缺氧,空气稀薄,冬寒夏凉,太 阳辐射强,日照时间长,年温差相对较大,无霜期短,冬季多大风雪。年日照时数 2400小时左右,年降水量约500-600毫米。降雪日数约在150天以上。
巴青县境内蕴藏着煤、铅、锌、铜、沙金、锡、铬、铁、红、绿、蓝宝石等矿产。盛产虫草、藏红花、麝香、红景天、贝母等野生名贵药材。县域内山脉纵横,水源较好,大小湖泊6个,河流47条。其中:以索曲河、溢曲河、连曲河、斯曲河较为有名;水流量大,含沙、盐量少,水质好,高原鱼类等水产资源丰富。野生动物主要有白唇鹿、黄羊、盘羊、獐子、狼、狗熊、天鹅等。
巴青县实施结构调整战略,在突现经济特色上实现新突破巴青作为一个传统的农牧业大县,农牧业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要彻底改变我县农牧业的窘境,就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增加科技含量为手段,大力发展现代农牧业。为此,要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一是瞄准市场建基地。如果按“企业经营”理念来发展现代农牧业,就必须使农牧业像企业一样做到市场化引导、区域化布局、规范化经营、专业化生产。合理调整畜群结构,加大农牧基础设施建设,引进高产优质的良种娘亚牛,建立巴青县蔬菜基地,建造雅安镇苗圃基地,走出一条“小农户大基地、小商品大市场、小投资大发展”的路子。截至到2003 年末,我县牲畜存栏达41万头只,同比增长17.1%;出栏率达28%,同比增长75%。二是多元集聚谋发展。积极探索多元投入、公司管理、基地生产、群众参与的发展模式,构建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同时,鼓励群众走联合经营的路子,实现由自然经济向市场经济、传统生产向现代化生产、单一销售向贸工牧综合经营的转变。三是科技创新增效益。
- Sitemap | Xml | W3C XHTML 1.0
- Copyright © 2018 中国地图全图 Inc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