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戴河概况
-
现有耕地1.3万亩,农民人均耕地为0.36亩。继续压缩玉米、水稻等农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无公害蔬菜和优质果品种植规模。2004年蔬菜总产量完成25053吨,下降4.8%;奶牛存栏1000头,增长25.0%;小尾寒羊存栏量7600只,增长65.2%;肉类总产量2901吨,增长7.4%;蛋类总产量2301吨,增长4.6%;奶类总产量2502吨,增长25.1%;水产品总产量2468吨,增长9.1%。
北戴河海岸线全长18.4公里,东起黑河口,西至戴河口,沿岸分布着平均15米宽的绵软沙滩,北戴河海域宽阔,水质洁净,风浪较小,年平均水温12℃。 北戴河境内土壤为棕壤和潮土。主要植被类型有温带常绿针叶林、落叶阔叶混交林、灌丛草坡和盐生草甸等。北戴河境内有两处城市森林,使拥有一片蓝色海洋的北戴河,又拥有一片“绿色的海洋”。经过全方位绿化美化,建城区绿化覆盖率达59.22%,人均公共绿地达54.49平方米。气候宜人,空气清新,滩宽浪缓,沙明水碧,绿树成林,峰峦隽秀,使北戴河完全具备了当今世界海洋旅游的五大要素:海洋、沙滩、空气、阳光和绿色。在这里适宜进行日光浴、空气浴、海水浴、热沙浴、森林浴,是康复疗养的最佳之地。一代伟人毛泽东说过:“北戴河的空气、阳光和大海最是吸引人。”
境内的戴河和新河两条河流分别在西部和东部入海。戴河古称渝水,辽、明、清时称渝河,清光绪年间改为戴家河,后简称戴河。戴河上有三源,东源为沙河,发源于抚宁县蚂蚁沟村;西源主流为西戴河,发源于抚宁县北车厂;西源支流名为渝河,发源于抚宁县聂口北。戴河在河东寨村西南注入渤海,全长35公里,流域总面积290平方公里,流经北戴河区13公里,北戴河境内流域面积32平方公里。新河发源于抚宁县栖云寺山东麓,流经甘各庄、蔡各庄,从赤土山北入海。全长15公里,14公里流经北戴河区,总流域面积为77.5平方公里。
地处我国东部沿海季风环流区,年均温10℃,年降水量700毫米。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海岸线22.5千米。京沈铁路、山(海关)广(州)公路过境。古迹有秦皇遗址和明末建的玩音寺。旅游景点有39处。1982年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
北戴河是驰名中外的旅游休闲度假胜地,被称为中国旅游业发展的“摇篮”。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被誉为“东亚避暑地之冠”,成为中国著名的四大避暑区之一。总面积70.14平方公里,总人口6.6万人,下辖2个镇、2个街道办事处、1个经济技术开发区、25个行政村、11个居民委员会。北戴河气候宜人,位置优越,地处东部沿海季风环流区,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1.47℃,月平均温度1月最低,为-6.2℃,7月最高为24.6℃。这里空气清新、洁净,年平均相对湿度为61%,每立方厘米的负氧离子含量为4000~7000个,远远高于一般城市。1898年(清光绪24年)北戴河被辟为旅游避暑区,当时许多国际商界、宗教界人士纷纷到北戴河选址安居、兴业置产。新中国成立后,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和现任的中央几大领导同志都曾到这里办公和休息,北戴河因此受世人瞩目。北戴河先后被评为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全国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胜地四十佳之一、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北戴河地质构造较为复杂,境内地貌类型多样。北部为剥蚀平原,地势低平,略有起伏;南部为低山区,山岭连绵,群峰屹立;山南为狭窄的剥蚀平原;东北部为冲积平原,分布有海生次成沙丘;局部有沿海沼泽地;西部为冲积平原。海拔大多在10米以下,最低海拔1.5米,最高点东联峰山,海拔152.1米。各种地貌类型穿插显现,造就了北戴河秀丽的自然景观,为北戴河的旅游和休疗养事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北戴河地处中纬暖温带,属半湿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受我国东部沿海季风环流的影响,海洋性特征明显,多风、湿度大、雨量适中,四季分明,春温、夏凉、秋暖、冬寒。年平均日照时间在2700―2850小时之间;年平均气温8.8―11.3℃之间;盛夏日平均气温22―25℃之间;年平均降水量650―750毫米。由于濒临渤海,空气温度较大,年平均湿度65%左右;全年以偏西风为最多,春季风速最大,有风无尘,秋季次之,盛夏平均风速较小。北戴河的空气清新,富含负氧离子,全年日照充足,气压稳定,气候十分宜人。
旅游经济现已形成联峰山、鸽子窝、碧螺塔、中海滩四大风景区,全区共有50多个景点,较大的景点有联峰山公园、鸽子窝公园、老虎石公园、怪楼奇园、碧螺塔公园、野生动物园、集发生态农业示范观光园等。城市区绿化覆盖率达59.43%,人均公共绿地面积52.1平方米。全区共有18.4公里的海岸线,沿海沙软潮平,海水明澈,是中国北方最理想的海浴场所,区内已建成各类专业浴场和公共浴场31个。北戴河是国内第一个候鸟自然保护区,境内可见到的鸟类412种,每年吸引着众多的中外观鸟爱好者,被誉为“观鸟的麦加”。2004年接待游客366.1万人次,其中境外游客1.3万人次,实现旅游经济总收入13.5亿元,再创历史新高。
2004年,全区共实现区属及以下三次产业增加值9.68亿元,比上年增长13.2%,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完成0.75亿元、2.24亿元、6.69亿元,分别增长4.9%、15.0%和13.6%;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99亿元,增长16.4%;财政总收入19188万元,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9978万元,分别增长14.4%和18.8%;民营经济上缴税金9744万元,增长34.6%;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16亿元,增长8.0%;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8.96亿元,增长16.2%;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66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303元,分别增长7.1%和5.0%。
- Sitemap | Xml | W3C XHTML 1.0
- Copyright © 2018 中国地图全图 Inc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