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都概况
-
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15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742元,分别比上年增加823元和359元。城乡居民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人均居住面积分别达到27.8平方米和33平方米。城乡居民消费水平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不断改善。就业再就业工作得到加强,城镇新增就业人数0.8万人,比上年增长14.3%。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初步建立了以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为主的社会保险体系,其中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6.5万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5.2万人,城镇失业保险参保人数4.7万人,参加农村养老保险的人数达到8.57万人,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人数达到92.88万人。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工作全面启动,城镇低保制度、农村特困救助制度有效落实,“福星工程”取得突破,动态纳入低保3.83万人,救助农村特困对象2.75万人;为1900余名对象解决救助资金256万元,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率达到75.7%。
农村经济:新曾都区耕地面积25884公顷,为原曾都区的27%;其中水田22191公顷,为原曾都区的27%;拥有劳动力20.71万人。粮食总产量25.68万吨,为原曾都区的25%;其中小麦总产量7.14万吨、中稻总产量17.59万吨、棉花总产量2661吨、油料总产量5361吨、蔬菜总产量26.64万吨、食用菌总产量0.16万吨,分别为原曾都区的26%、26%、2.2%、20%、35%和5.9%;牛出栏20.5万头、羊出栏5.64万头、家禽出笼504万只,分别为原曾都区的36%、22%和39%;肉类总产量3.63万吨、禽类总产量0.98万吨、水产品总产量1.25万吨,分别为原曾都区的35%、32%和29%。农民人平纯收入5276元。
新曾都区地区生产总值(GDP)131.39亿元,为原曾都区的64%;农业总产值20.51亿元,为原曾都区的26%;规模工业总产值77.8亿元,为原曾都区的5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0.2亿元,为原曾都区的46%;外贸出口额1.35亿元,为原曾都区的82%;地方财政收入45183万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6129万元,分别为原曾都区的85%和87%。一二三产业比重由原曾都区的23.5:43:32.9变为8.9:44.3:46.8。综合实力在全省县域经济中位次由原来的第7位下降至第18位,在全省占绝对优势的8项指标,全面出现下降;其中,地区生产总值、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外贸出口总额等主要经济指标,在全省位次分别由原曾都区的第3位、第32位、第3位和第1位降至第12位、第40位、第6位和第6位。
新的曾都区是在原曾都区基础上划出部分镇(办)后设立的,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编钟古乐之乡、中国专用汽车之都、中国银杏之乡、省级文明城市。与原曾都相比,新曾都的经济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新的曾都区版图面积1316平方公里,为原曾都区的19%。总人口64.43万,为原曾都区的39%;其中农业人口40.83万,占总人口的63%;城镇人口23.6万,占总人口的37%。辖5个镇、4个办事处、城南新区管委会和经济开发区管委会、154个村、48个居委会。
2008年曾都区交通运输投资752万元。硬化城区泥巴路67条,整治背街小巷113条,安装路灯539盏,改造水冲式公厕18座。支持绕城公路、博物馆、神农大道、碧桂园等项目建设,配合完成雷鼓墩大道、污水处理厂建设。开展楚天杯、神农杯、编钟杯创建活动。投入1700万元完成316国道合力公司至大力段扩改工作。投入5263万元用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新增建筑面积50万平方米。新建垃圾填埋厂10处,垃圾中转站5处Roman">18台(套)。规范城镇规划,出台《曾都区城乡规划管理办法》,成立工程咨询委员会,完成规划编制390.3公顷。组建城管执法大队,全年立案查处为规建房151起,违规施工7处,集中拆除违法建筑20处3000平方米。完成随安二级公路扩改工程12公里;完成县乡等级路18公里,完成省际出口路和经济断头路规划里程40公里;完成新增项目3条进坝公路10.4公里。新建通村公路342.7公里,占年度目标295.7公里的115%。新建刘家河、鲢鱼头、氵员潭3座桥梁。新建长岗、府河2个五级客运站、60个客运候车亭和100个招呼点,完成洪山琵琶嘴和厉山狮子口2个码头建设,完成赵家河渡改桥项目。完成列养公路养护干支年均好路率81.72%,其中干线好路率93.87%,支线好路率52.59%,修建标准路基65公里,完成旧桥加固12座。巩固提高了部级文明样板路18.45公里,省级文明样板路76.256公里。完成交通规费900万元,占年计划的100%;完成公路通行费2910万元,占年计划的104%。全区通村水泥路已达2364公里,20个乡镇基本实现了村村通,92%的行政村通上了水泥路。农村客运班线达到77条,有营运班车191台,12个乡镇实现了“村村通客车”的目标,通车率达到91.7%,创建了洪山-鲍集、环潭-许庙2条农村客运文明示范线。全年清除路障912处,纠正各类路政违章86件,检测车辆1万余台次,卸载货物2万余吨,立案查处485件,结案485件。
工业经济:全区拥有规模工业企业135家,为原曾都区的42%;规模工业总产值77.8亿元、规模工业增加值23.95亿元,分别为原曾都区的52%和54%。汽车机械、农产品加工、纺织服饰三大支柱产业中,缺乏具有突出贡献的大型企业,主导产业不突出。元至8月份以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呈逐月下滑态势,重大项目开工迟缓,在建项目投资规模不大,后续储备项目不多,缺乏新的经济增长点。全区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由原曾都区的32.9%上升为46.8%;在其内部结构中,餐饮服务业所占比重稳步上升。
曾都区拥有文化馆23个,群艺馆1个,有线电视用户4.5万户;广播和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98%;已开通电视节目频道38个;文化市场管理稽查覆盖率达97%;音像制品案件查处率达98%;组织湖北省中小学生美术、书法、摄影比赛随州赛区比赛,共收集参赛作品300余幅,参赛作品中获省金奖2个,银奖11个,铜奖13个,优秀奖20个。与区委宣传部、区教育局联合举办“兰天杯”迎奥运乐乡歌手大奖赛,400多名选手参加了初赛、复赛、决赛。开展各类商业、公益演出66场,观众达18万人次。申报的洛阳金鸡岭遗址、黄土岗遗址、刘家崖墓群、解河古戏楼和曾都文峰塔等5处文物保护单位,经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申报的民间文学《炎帝神农传说》和传统戏剧《花鼓戏》被国务院公布、文化部颁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全年共销毁非法音像制品26000余盘(张),销毁非法出版物6000余册。全年共查缴并销毁非法盗版音像光碟3500余张,色情、淫秽光碟200余盘;非法盗版教辅读物2800余册;收缴少儿言情“口袋本”卡通书1300余册,盗版杂志1000余本。
- Sitemap | Xml | W3C XHTML 1.0
- Copyright © 2018 中国地图全图 Inc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