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都概况
-
“十五”期间,昌都县经济发展保持了年均26.06%的增长速度。截至“十五”末,全县地方生产总值达到5.09亿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660.08元,县级财政收入实现1372万元。2007年昌都县地方生产总值完成7.1亿元,比上年增长20.4%;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突破3000元大关,达到3257.44元,比上年增长32.1%,其中现金收入2072元;县级财政收入突破2000万元大关,达到2252万元,比上年增长39.3%。今年昌都县地方生产总值将达到8.46亿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500元,县级财政收入力争突破3000万元,从1—5月经济运行情况来看,昌都县经济继续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增长势头,为顺利完成今年各项任务奠定了坚实基础。数据彰显成就,民心铸就辉煌。昌都县2006年、2007年连续两年在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比中获得昌都地区第一名,各项工作都走在了前列。如普布所言,县委、县府所做的惠及昌都县广大群众的新农村建设、群众增收、基层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工作更是让广大群众交口称赞。
近年来,昌都县先后投资1895万元,实施了7个农牧业特色产业项目,成立了“奶牛养殖协会”、等5个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通过几年来扎实有效的探索和实践,昌都县在抓好传统农牧业生产的基础上,努力克服各种困难和风险,加强农牧业特色产业项目的建设、管理和运行工作,使农牧业特色产业项目发挥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通过农牧业特色产业的实施,使农牧业生产结构得到了进一步调整,拓展了农牧业发展空间和群众增收渠道,也促使一大批富余农牧区劳动力得到了转移。作为昌都县一个以产业促增收的试点,记者来到如意乡达若村上时,在这个以石材加工业、运输业等产业为主的新村,整个产业建设红红火火。仅石材加工业,每年可以为全村创收40多万元,并且可以转移富余劳动力50多人。记者在采石场看到,村民们已经把半座小山开采出来,在其裸露的岩石面上采出石料后再运到碎石机里进行加工,整个工地响彻着机器的轰鸣声。“这里一年可以采石5000多万立方米,加工粗细石料4000多万立方米。由于昌都地区各类建设发展很快,加上采石场离县城又近,我们的石材非常好卖。今后我们打算开发具有较高附加值的石制工艺品,以进一步提高利润。” 泽旺江措乡长勾勒起了采石场未来的发展之路。
昌都县水资源异常丰富,“三江”支流密布,常年平均流量达400m3/s,总流量达152亿m3/s。扎曲河、昂曲河属澜沧江水系,均发源于青海省,由西北向东南流至昌都镇汇合,始称澜沧江。扎曲河流径境内长达145公里,昂曲河、澜沧江和金河则分别流径境内长达85公里、50公里和60公里。“三河一江”多穿越高山峡谷,多急流险滩,落差大,便于综合开发利用。据统计,水能蕴藏量均在5万千瓦以上。
昌都县属中纬度地区,因受地形的影响,高原寒温带季风性气候混杂。“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山顶终年白雪皑皑,山腰森林茂密,山脚草木丛生,山谷则呈现出亚热带特征,雨热同季,气候宜人。夏季温和多雨,冬季日照充足,年均气温7.5℃,日均气温5℃,无霜期127天,年均降水量477.7毫米。
昌都县位于横断山脉西北部、青藏高原东南部的边缘地带,地势北高南低,东西呈“W”形。最高海拔6100米,最低海拔2900米,平均海拔3500米。境内地形复杂多样,切割明显,险峰峻岭,沟壑纵横,蔚为奇观。昌都城镇环山而抱,傍水而依,颇具“山城”的秀丽,又具“江城”的风采。
昌都县境内不仅森林资源丰富,而且药材资源也极为丰富,全县辖15个乡(镇),208个行政村,分布有各种名贵的大小中药材。日通藏药厂研制中心现已成功研制出了 "二十五味珍珠丸"、"二十五味松石丸"、"二十五味珊瑚丸"、"智托洁白丸"、"二十五味马宝丸(腹中宝)"、"如意珍宝丸"、"补肾丸"、"智托洁白丸"、"仁青常觉"、"珍珠七十丸"等《日通》牌名贵藏药,其中"二十五味松石丸"和"二十五味马宝丸"曾在自治区名优产品展销会上荣获自治区名优产品称号。其它名贵藏药其适应症广、疗效显著(特别是对消化系统和风湿性关节炎等有独特疗效)、无毒副作用,深受区内外患者青睐。
昌都县以基础设施建设为载体,依托科技创新,促进结构调整,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实力,增加农牧民收入。基础设施建设的三板斧:路、水、电为解决农牧民群众行路难、用水难、用电难等问题,昌都县加大投资力度,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为农牧民创造便利生活。2003年,县政府帮助各乡镇新修公路23条,通车里程180余公里;投资390万元建设的14个人畜饮水工程已全面竣工,解决了1053户4908人、7265头牗只、匹牍牲畜的饮水问题;总长760余公里的第三批农网改造工程已全面启动,年底可覆盖城关、俄洛、卡若、柴堆、日通、如意、芒灰、沙贡、埃西“三镇六乡”,群众受益面达3097户19484人;澜沧江生态工程建设已全面启动,第一批700万元投资已到位;总投资36亿元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已全面开工,包括滨江路工程、达因卡路桥工程、县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合作开发项目。同时,以招商引资的形式,实施幸福西街片区旧城改造工程,完成114户拆迁工作,吸引投资达6000余万元;引资300万元兴建昌都县城关镇翁洞坝加油站。
昌都县境内自然资源丰富,交通便利,人杰地灵。为了活络康巴血脉,振兴民族经济,昌都县在党对西藏工作的各种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的指导下,积极制定了一系列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有计划地引进商品经营机制,将市场经济观念逐步输入到广大农牧区,相继建立起一批投资少、见效快的中小型骨干企业,增强了经济发展的后劲。2005年全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50989万元,位居全区全列;一、二、三产业结构由2004年的34:30:36调整倒31:26:43。农牧民人均纯收入2660.08元,其中现金收入1619.69元。
昌都县通过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不仅使农牧民群众的生活、居住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而且使农牧区村容村貌和村落的环境卫生得到了根本性转变。尤其是通过昌都县委、县政府的大力宣传和积极引导,使党和政府的惠民政策已经深入人心,农牧民群众的思想观念从“要我建”向“我要建”转变。特别是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昌都县突出产业支撑,注重发展后劲,提出了“一村一业”的思路和目标,在整村推进的新农村建设中,把发展主导产业,促进群众增收作为重要内容规划实施。同时,也使农牧民群众的经济观念得到了转变,发展意识得到了增强,党和政府的决策、思路已转化成农牧民群众发展经济的主观愿望和自觉行动,农牧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和建设美好、和谐家园,追求富裕、文明生活的愿望得到了激发,正在推动农牧区面貌发生新的变化。
- Sitemap | Xml | W3C XHTML 1.0
- Copyright © 2018 中国地图全图 Inc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