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东概况
-
城东区是省会西宁的东大门,区位优势比较明显,素有西宁旱码头之称。西宁火车站、货场、长途 汽车站、海关均在区内,西宁飞机场距东区最近。东区交通便捷,109国道、南绕城路、互助路、西平高速公路穿越全境;服务设施齐全,金融、餐饮、旅店、运输、医疗、旅游等服务设施完善。数千年来,城东区各族人民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艰苦奋斗,开拓建设,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民现出多民族文种融纷呈淳朴好风的为东区族集聚神奇多彩的风情。区内西宁市东关清真大寺、“馨庐”、“宁湖”、“九眼泉”等省级重点保护的民胜古迹和旅游景点,吸引着广大中外游客。5月至10月的城东区,凉爽宜人,绿影婆娑,天高云淡,游人如织,民歌遍野,是旅游避暑的黄金季节。今日城东区正以她异彩纷呈的民族文化和淳朴好客的民俗、民风,迎接海内外客商前来投资做客。
2009年,是城东区在挑战中加快发展、迎难前进的一年。一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区上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按照十六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工作目标,坚定信心保增长、坚持不懈保民生、坚定不移保稳定,抢抓机遇,强化措施,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呈现出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态势。加快发展,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继续实施产业拉动和项目带动,促进了全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全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76.35亿元,增长19.90%;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11亿元,增长36.48%;完成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92亿元,增长32.4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079.12元,增长8.00%农民人均纯收入达8260.48元,增长11.01%;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51亿元,增长17.90%;争取省市财政专项资金1.25亿元,增长56.46%。
城东区是西宁市重要的工业聚集区,以西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依托的工业企业星罗棋布。近年来,立足区位优势,开发了硼酸、硼砂、铝型材、喷塑纲窗、农用拖车、网围栏、畜产品、清真系列食品等几百个产品,近千个规格型号。区内芒硝、石膏、硅石、钾盐、皮毛等矿产资源丰富,商业贸易繁荣活跃,小商品、小食品、畜产品、汽车、摩托车、建材装饰、蔬菜、药材、瓜果等市场,与省内外大市场接轨联网,成为辐射全省的商品集散中心。
2009年,城东区进一步扩大财政用于以民生为主的社会事业方面的支出,在“小财政”支撑“大民生”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积极向上级有关部门反映,多方筹措资金,最大限度地解决了北山危岩体地质灾害综合治理一期拆迁村(居)民的过渡难问题;全面落实保障制度,按时足额发放养老金8036万元、失业保险金2294万元和灵活就业人员社保补贴1106万元,发放低保金2945万元、低保住房补贴277万元和城市低保家庭取暖补贴327.5万元,为96户城镇低收入家庭和47户低保家庭配购、配租了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为61219名城乡参保居民报销医药费687万元,对考入大学的低保家庭和独生子女共发放补助金26万元;投资200万元建成“法律援助”服务大厅,投资108万元建成了大众街等9个司法所,开通了政府为贫困人员、农民工、残疾人等弱势群体提供法律援助的绿色通道,全年受理法律援助案件90起;建立并启动了“爱心慈善超市”,面向社会困难群体无偿、低偿开展救助。进一步完善就业机制,加强就业引导与培训,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实现城镇新增就业4501人,下岗失业人员就业2827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100人(次)。切实关注群众健康状况,投资75万元开展了甲流防控工作,为辖区107名白内障群众做了复明手术,为辖区75%居民建立了健康档案。
2009年,城东区抓好工业企业生产技改,共实施工业项目9项,完成工业技改投资2.09亿元,完成区属工业增加值3.09亿元,增长10.73%,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2.63亿元;投资3650万元完成乐家湾畜产品加工园区转化服务平台建设项目,投资500万元完成西宁祥源农产品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年产6800吨马铃薯精淀粉生产线项目。落实农产品播种面积3196亩,种植蔬菜2467吨、牲畜出栏33899头(只),肉类总产量486吨;由中国光华科技基金会援建的朱家庄村25栋高标准温室建成使用;积极实施农村“三集中”试点工作,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王家庄、褚家营新村建设项目完成施工面积7.2万平方米,联合村危旧房改造工程完成施工面积8万平方米,路家庄、林家崖新村建设前期拆迁征地工作全力推进,曹家寨、中庄、韵家口、友谊等村新村规划基本完成;加强农业技术培训,共举办农业技术培训班8期,培训人数达1100多人(次)。
2009年,城东区继续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全面落实义务教育保障政策,免除义务阶段学杂费641万元,为10370名学生提供了免费教科书;开工建设周家泉小学安全工程,国际村小学新建项目进展顺利,市内档次最高、设施一流的晓泉小学教学楼和修建一新的澄川小学已全面完成并投入使用;投资185万元为东方小学和富强巷小学修建塑胶草坪运动场,投资200万元为杨家庄小学等7所学校安装了“班班通”,投资30万元为各镇办配备了“两基”验收专用电脑和专项经费;面向社会公开招聘65名小学教师,教师紧缺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加强基层基础设施建设,将44个社区居委会调整为31个,投资275万元购置了建国路社区和火车站社区办公用房社区文化和便民为民服务活动日益丰富,我区被中国社工协会评为全国社区建设工作先进单位,东关社区被民政部授予全国和谐社区荣誉称号。加大公共卫生投入和管理,投资440万元修建了八一路、林家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投资200万元改善了回族医院就医条件和环境。重视和扶持文体事业发展,各类群众文化活动规模和水平不断提高,成功举办了第27届元宵灯展和庆祝建国60周年暨西宁解放60周年系列活动;投资580万元购置了区文化馆办公用房,解决了区文化馆多年无办公用房的问题;全民阅读活动持续开展,我区被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新闻出版总署命名为全省唯一的全民阅读活动先进单位。加强民族宗教事务工作,全面推行宗教活动场所社会管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得到巩固和发展。人口和计生工作取得新进展,“红旗区”成果得到巩固。认真做好“双拥”工作,积极开展军民共建活动。扎实推进“平安东区”建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继续开展“打黑除恶”、“两抢一盗”等一系列专项行动,大要案明显减少,群众对社会治安满意度显著提高。
2009年,城东区认真按照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标准,严格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制,加大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力度,积极探索建立了创卫工作长效管理机制,市容环境管理不断向精细化迈进,城区环境卫生状况和市容市貌有了较大程度改观;投入1576万元,用于老旧楼体粉饰、城区公厕改造、门头牌匾整治、环卫设施改善及城乡结合部、居民楼院、破产企业、铁路沿线等区域环境卫生集中整治,我区被评为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先进区;加强违法建设拆除力度和违法建设监控工作,依法对祁连路等地段495间、1.2万平方米违法建设和有碍城市观瞻的危旧房屋进行了拆除;切实做好环境污染治理工作,完成煤烟型锅炉治理64家、74台、71.56蒸吨,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80%。
近几年,城东区上下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按照“第三产业主发展、地区工业强发展、城郊农业精发展、民族团结促发展”的经济思路,牢固树立“抓环境就是抓发展”、“抓项目就是抓发展”、“抓基础就是抓发展”的意识,加快危旧房改造,完善城区基础设施。积极协调配合全市重点工程,加快对清真巷、周家泉等片区的危旧房改造力度,加强小城建道路改造,以郁金香节、青洽会、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四创”活动等为契机,搞好招商引资和项目储备,引进工作,充实项目库,抓好新建、续建项目落实,继续保持固定资产投资的稳定快速增长。全面落实该区“四创”活动各项目标任务,加大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力度,提高公民的公共环境意识,坚决根治“脏、乱、差”重塑东区形象。
2009年,城东区继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第三产业成为拉动全区经济增长的主力军,全年共实施第三产业项目36项,其中续建8项,新建28项,累计完成投资6.58亿元,完成目标任务的109.70%。青海新千国际虫草大世界建成投入运营,中国青海虫草国际交易中心、青海泰阳国际商贸中心、小商品批发市场三期改扩建等投资大项目顺利实施。加大危旧房改造力度,实施房地产开发项目26项,完成投资5.44亿元,华庭仁和、碧水外滩、三江汇怡等17个投资较大的房地产开发项目进展顺利。旅游会展经济发展迅速,对经济发展贡献率明显提升,全年共接待旅游人数191万人(次),完成目标任务的110.10%。扎实推进“家电下乡”和“万村千乡”工程,促进了城乡消费。圆满完成了2009第二届中国(青海)国际清真食品及用品节的协办任务,积极组团参加大型经贸洽谈活动,全区共实施招商引资项目41项,完成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13.01亿元,完成年计划的100.35%,其中,省外到位资金3.51亿元。
- Sitemap | Xml | W3C XHTML 1.0
- Copyright © 2018 中国地图全图 Inc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