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关概况
-
城关区以藏族为主,另有汉、回、门巴、珞巴、纳西、蒙古等民族。20世纪后期,西藏宾馆、拉萨饭店、西藏人民会堂、西藏体育馆、西藏大学、西藏群众艺术馆和少年宫等相继建成后,城关区发展成为西藏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和佛教圣地。经济以工业为主,建有皮革、地毯、水泥、农机、石膏制品、制药、粮油加工、食品等工厂。旅游业以大昭寺、小昭寺、哲蚌寺、色拉寺、布达拉宫等著名寺院为主,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文化、教育单位集中于南部,中直机关、驻藏部队以及自治区、拉萨市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机构集中在东部。区内有大学、中学、小学和生物、农牧、藏医等研究单位,有自治区人民医院、藏医院等医疗机构。城市绿化覆盖率17%,人均绿地位居全国第四位。
拉萨市工业生产稳步增长,企业生产经营状况有所改善,亏损面下降,总体经济效益进一步好转。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2.86亿元,比上年增长15.8%。其中:市属乡及乡以上各经济类型独立核算工业企业74家,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49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12.4%其中:国有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8687.01万元,下降1.5%,集体企业完成14536.7万元,增长32.9%,股份制企业完成1241.4万元,减少21.1%,其他经济类型400.05万元,减少47%;完成工业销售产值2.79亿元,增长39.5%;产品销售率112.28%,比上年提高了23.68个百分点。2003年完成了3家国有企业的兼并、租赁和改制工作,国有企业实现销售收入4.98亿元,比上年增长23.1%,实现净利润2681万元,经济效益明显好转。在扩大投资政策的有力拉动下,建筑业持续快速增长。列入我市统计范围内的31家建筑业企业全年完成总产值3.58亿元,比上年增长17%。完成房屋建筑施工面积34.86万平方米,房屋建筑竣工面积30.15万平方米。
城关区既有城市经济,又有农村经济。2002年,城关区国内生产总值78 508万元,其中第一产业4 028万元,第二产业8 757万元,第三产业65 723万元。工业总产值100 585万元,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 332万元。①农村经济。共有耕地2 005公顷,基本实现农田水利化、种植良种化、栽培科学化,是西藏最大的蔬菜生产基地。农作物播种面积2 738公顷,其中粮食作物1 780公顷,油料181公顷。粮食总产量0.75万吨,油菜籽0.03万吨。年末牲畜存栏3.26万头(只),肉类总产量713.96吨,奶类产量2 936.01吨,羊毛产量6.80吨。纳金乡境内的拉萨河献多尾水泄水闸是拉萨市区的主要灌溉工程,2004年国家投资600余万元新建,水闸工程总长24米。②城市经济。主要以民族手工业、建筑业、旅游业和商业服务业为支柱的城市经济结构。拥有民族手工业企业26家,产品包括毛纺、服装、家具、古建、宗教用品10大系列1 300多品种。其中20多个民族用品被分别评为国家、自治区优质产品,地毯、卡垫、挂毯等产品获亚太地区国际博览会金奖,远销香港和欧美等国际市场。城关区有15家集体建筑企业,2000年实现总收入6 146万元,城市人均居住面积10.77平方米。全区有区属涉外定点旅游单位14家,2000年区属旅游企业共接待海内外旅客7万人次,其中海外游客2.1万人次。2000年贸易销售总额1 233万元。个体私营工商户发展到13 000多户。③社会事业。城关区交通便利,邮电通讯设施先进。以拉萨为中心,以5条进出藏国道为骨架,以14条区区(省)道、77条县乡公路为基础,辐射全区的公路网已基本形成。已建成卫星地面站、拉萨程控电话局、拉萨邮政枢纽大楼和900兆蜂窝移动电话及无线电寻呼系统。国内、国际电话直拨和传真业务开通。
2003年,拉萨市农作物播种面积为62.98万亩。其中:粮食播种面积43.13万亩,比上年减少3.64万亩;油料播种面积7.28万亩,比上年增加1.14万亩;蔬菜种植面积5.72万亩,比上年增加2.37万亩。农业结构稳定调整,“粮、经、饲”比重由上年的79.8∶17.9∶2.3调整为73.0∶20.3∶6.7,蔬菜、畜牧产值在整个农牧业产值中的比重进一步提高,特色产品和产业化经营取得了新的进展。年末全市农牧业机械总动力42.1万千瓦,比上年增长12%;农用拖拉机达1.56万台,比上年增加3866台;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24.98千公顷;农牧区用电量333万千瓦时。农村经济的产业结构得以调整,乡镇企业和多种经营快速增长。全年实现农村社会总产值10.68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8.65亿元、农村工业总产值0.6亿元、建筑业总产值0.5亿元、运输业总产值0.6亿元,商业总产值0.33亿元。乡镇企业实现产值5.28亿元,比上年增长70.7%;完成多种经营收入3.47亿元,比上年增长18.4%。
2003年,拉萨市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统计资料显示,全市实现生产总值64.2亿元,比上年增长16.8%。人均生产总值12310.6元(按总人口计算),比上年增长13.6%。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6.4亿元,增长3.2%,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15.3亿元,增长16.3%,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42.5亿元,增长19.4%。一、二、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10.0∶23.8∶66.2。生产总值占全自治区GDP的34.8%。财政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全市地方财政收入完成24537万元,同比增长13.5%。其中:市本级收入16793万元,同比增长9.51%;县(区)级收入7744万元,同比增长11.39%。财政支出完成100435万元,比上年增长6.04%。其中:基本建设支出6176万元;企业挖潜改造支出220万元;教育支出22269万元;卫生支出5799万元。市场物价稳中有升。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100.5,比上年上涨0.5%,略有回升。其中:食品类上涨1.0%,衣着类上涨2.6%,交通上涨1.3%,其他类则有不同程度下降。
城关区辖区内出版发行报刊20多种,拥有图书馆、影院、卡拉OK歌舞厅等。娘热乡民间艺术团成立于1979年,共有演职人员69名。艺术团每年到拉萨市宾馆、饭店为来自国内外游客演出。城关区共有各级各类学校100多所,1995年率先在自治区实现普及六年制义务教育,1998年被验收为“无文盲区”,1999年第一个通过自治区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评估。区内已基本形成从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中等职业教育、职工成人大专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的体系。2000年日本投资人民币109万元,西藏投资20万元,拉萨市投资10万元,援助西藏拉萨城关区修建娘热乡小学教学楼。娘热乡小学始建于1959年,前身为娘热乡民办小学,1993年更名为娘热乡完全小学。学校占地面积2.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331.9平方米,学生共271人。辖区内聚集自治区5所大医院、市属2所医院,医疗网点30多处。
城关区主要有江苏路、金珠路、北京路、林廓路等。①江苏路。原称金珠东路。位于城关区南部,南临拉萨河。金珠,藏语意为“解放”。东起东郊交通管理站,西接金珠中路,中与林聚路、林廓东路、朵森格路相交。全长3 237米,宽30米。水泥路面,分快、慢车道。建有绿化带和人行横道。路两侧有拉萨市人民政府、拉萨妇幼保健院、群众艺术馆等。通公共汽车。②金珠中路。原称沿河中路。位于城关区中南部,南临拉萨河。东接江苏路,西至民族路,中与德吉路相交。全长2 420米,宽21米。沥青路面。路两侧有青藏、川藏公路纪念碑,拉萨汽车站等。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在路东段。通公共汽车。③金珠西路。原称沿河西路。位于城关区西南部,南临拉萨河。东起民族路,西至西郊加油站。全长7 580米,宽9米。沥青路面。北临烈士陵园。④北京东路。原称幸福东路。位于城关区东部。东起林聚路,西接北京中路,中与林廓路、小昭寺路、朵森格路、娘热路相交。长2 280米,宽24米。沥青路面。路两侧建有藏医院、拉萨市人民医院、民航售票处等。⑤北京中路。原称幸福中路。位于城关区中部。全长1 580米,宽30米。沥青路面。有绿化带和人行道。通公共汽车。⑥北京西路。位于城关区中西部。东起民族路,西接青藏公路。长1 570米,宽38米。沥青路面。建有绿化带和人行道。路两侧有海关、拉萨饭店、西藏自治区旅游局、藏剧团及西藏宾馆等。⑦林廓北路。原称建设路。位于城关区东部。林廓,藏语意为“大转经”。东起五叉路口,西至娘热路,中与夺底路、色拉路相交。全长3 330米,宽38米。沥青路面。路两侧有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小昭寺等。
城关区属高原温带半干旱气候,年最高气温29.6°C,最低气温零下16.5°C。气候宜人,年平均气温8℃,年降雨量500毫米左右,降雨集中于7、8、9月份,多夜雨。年长达3000小时以上。夏无酷署、冬无严冬。城关区境内的水资源、矿产资源及农资源也及为丰富,地下水储备由于拉萨河及周围高山、冰川等条件作用下,境内形成了数百平方公里的地下水库。矿产资源十分丰富,主要有铁,石灰石,花岗石、瓷土等十多种。
- Sitemap | Xml | W3C XHTML 1.0
- Copyright © 2018 中国地图全图 Inc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