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西概况
-
近年来,青海省、西宁市和城西区党委、政府围绕经济结构调整,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更为优惠的招商引资政策。主要有: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意见、关于鼓励外商投资的若干规定、关于放开搞活国有中小企业的意见、关于土地使用权管理暂行规定、关于出售国有中小企业产权的实施办法、关于鼓励重组破产企业有关政策的规定、关于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管理办法、关于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关于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决定及补充规定等。内容涉及税收、土地管理、企业登记政策、信贷支持、产业导向、产权转让、职工安置、分离企业办社会负担等各个方面。这些政策的实施,必将为西区招商引资活动创造更为宽松的环境和广阔的空间。西部大发展战略的实施,为西区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我们真诚地欢迎全国各地的有识之士来西区投资兴业,互惠互利,共谋发展。
城西区农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十五”期间,全区以加快农业发展和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大力推进设施农业和城郊畜牧业发展。相继建成了卉源、农发、百绿园、沃野等一批特色农、畜产业化基地,设施农业面积达到1950亩,占总耕地面积的22.9%,畜牧业增加值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42.2%。优化农业内部结构,落实了第二轮土地承包,退耕还林(草)工程稳步推进,农村经济有了新发展。“十五”期间,累计实现农业总产值2.6亿元,年均增长11.4%。
改革开放以来, 城西区紧紧围绕"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强区富民"的工作方针,各族人民群众团结奋斗,艰苦创业,经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1999年完成地区国内生产总值16.6亿元。区属固定资产投资2.03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5091.3元和2590.3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6512万元。今年上半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1.4%,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7%,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8.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7.3%。
城西区工业经济稳步发展。区内现有各类工业企业130余家,形成了以建材、 机械加工、冶金、化工、印刷、食品等为主的工业门类,以股份合作、兼并联合、退二进三等形式的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不断推进。坚持走城郊型农业发展之路,种植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以观光农业、 精品型农科示范园、中藏药种植、苗圃花卉、退耕还林草为主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quot;一村一品"蔬菜特色生产已具雏形,全区18个村率先在全市实现了小康达标。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其工业产值已占到全区工业总产值的50%。商贸活跃,第三产业发展迅速,99 年全区第三产业增加值突破11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7%。以青百商城、民贸大楼、纺织品公司和古城台、商业巷大市场为"龙头"的商品集散中心日渐形成,其中省内最大的蔬菜批发市场- 西宁交通蔬菜综合批发市场,是全省最早的"双过亿"市场,被农业部指定为全国的信息采集点,迁至海湖路后档次进一步提升。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全区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已发展到8921户,从业人员和注册资金分别达到21330人和6.7亿元,个体私营经济主要发展指标已提前一年完成"九五"计划,人长久、绿宝、益得、太阳能开发、华能电子、西湖板式家具等民营企业的实力日渐增强。
城西区工业格局进一步调整,企业改制全面完成。全区工业企业按照全市产业布局安排,向工业园区聚集;传统工业通过改制“退二进三”;改制后的企业得到有力发展,工业运行质量得到提升。“十五”时期,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16.5亿元,年均增长14.78%。工业增加值由“九五”末的1.74亿元增加到“十五”末的5.23亿元,是“九五”末的3倍。第三产业持续增长,服务型城区功能初步显现。“十五”期间,全区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强化服务型城区功能,吸引各类服务型企业落户西区。一批商贸购物场所、餐饮名店、星级宾馆、大中型连锁超市、电子专业市场和旅游景点在西区陆续建成,西区已成为我市重要的消费型城区之一。2005年,第三产业的比重占地区生产总值的70.7%,就业人员达到11.3万人,占全区劳动力总量的55%。“十五”期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达到80.47亿元,年均增长12.16%。2005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0.4亿元,增长15.15%,占全市的25%。第三产业增加值由“九五”末的12.58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28.18亿元,年均增长13.95%。第三产业已成为全区重要的支柱产业。
城西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十五”期间,全区着力改善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多方筹措建设资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涉及农业产业化、城乡基础设施、科教文卫、工业技术改造、商贸流通、园林绿化、房地产等领域的一批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城区的聚集效应和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城区面貌发生显著变化。累计完成省、市重点工程拆迁42.6万平方米,拆除违法建设3.5万平方米。完成危旧房改造19万平方米,新增房地产开发建成面积46.4万平方米。配合建成西塔路、海湖路、同仁路高架桥等城市主要干道6条,拓宽改造小街小巷22条,改建、新建综合型市场9处,实施7个村的新村建设工程,建成新村面积39万平方米。深入开展“四创”活动,全区用于环境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方面的资金累计达6557万元,累计完成退耕还林(草)1.34万亩,荒山治理2.23万亩,植树644万株。大力实施城区绿化、亮化、美化、净化工程,新增城区绿地62公顷,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29.8%,人均占有绿地6.96平方米。“十五”期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110.59亿元。其中区属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24.06亿元,年均增长20.77%,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22%,投资总量是“九五”时期的3.5倍。2005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2.94亿元,其中区属固定资产投资6.45亿元,高出“九五”末3.94亿元,增长13.57%。
城西区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十五”期间,地区生产总值累计达到151.35亿元,年均增长11.9%。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达到2.2亿元、42.25亿元和106.9亿元,年均分别增长7.5%、7.8%和13.95%。2005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9.84亿元,增长11.6%,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19.3%,其中一、二、三产增加值分别达到0.56亿元、 11.1亿元和28.18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4403元(1778美元),提前两年实现小康目标。财政收入持续增长,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累计达到5.64亿元,年均增长18.34%。2005年,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4061万元,增长18%。
城西区改革开放深入推进,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农村税费改革取得重要进展,全面取消了农业税,农民负担减轻。国有企业积极实施以产权制度为核心的综合改革和重组,企业的体制、机制发生了明显变化。认真贯彻落实省、市一系列招商引资和发展民营经济的政策,努力营造民营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民营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到2005年全区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发展到11177户和1405户,分别比2000年增加5493户和645户。从业人员达到8.65万人,比2000年增加3.89万人,注册资金达20亿元,比2000年增加9亿元。民营经济占全区经济的比重由2000年的38%提高到50%,民营经济正在成为全区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积极参加“青洽会”、“郁金香节”等节会,努力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工作有了新进展。五年来,实施招商引资项目44项,客商到位资金8.08亿元。
城西区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城区功能不断完善。“十五”期间,实施科技项目41项,科技推广和应用的范围逐步扩大,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不断提高;教育投入不断增加,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更加完善,“两基”成果得到巩固提高,教师队伍建设取得新进展,素质教育进一步深化,教育信息化建设实现新突破。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城乡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得到改善,建立了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工作机制。社区建设和社区服务业蓬勃发展,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创建市级示范社区30个、特色社区8个,建成社区就业服务中心25个。每个社区均建成集居委会办公、文体活动、老年福利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活动场所,就业、医疗、卫生、法律援助、中介服务等服务职能陆续进入社区,社区服务功能逐步完善,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体系日益健全,社区民主制度进一步规范。计划生育综合改革取得明显成效,计划生育奖励政策兑现率达到100%。“十五”末,人口自然增长率保持在5‰以内,人口出生率控制在8‰以内。城市管理职能进一步明确,建立了以“区管面、街管块、社区管楼院”和全民参与、分级负责的城市管理新体制。城区环卫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市容环境卫生面貌得到明显改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发展,市民素质和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四五”普法工作全面完成。审计、监察、工商、统计、人事管理、民政、信访等工作取得新进展。进一步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各民族和睦团结,社会安定祥和。政府各部门不断改进工作,积极推进政务公开,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定期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的意见和建议,加强与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联系。
城西区位于西宁市版图的中心位置,北临湟水河,西靠风景秀丽的湟源峡,东与城中区吡连。西区是青藏高速公路的起始点,是西宁通往青海湖、柴达木盆地的主要通道。境内西山雄立于西南,林木茂盛,郁郁葱葱,东南方是西宁重要风景区之一的凤凰山,奔腾不息的南川河与黄河上游的主要支流湟水河在城西区的东北部交汇,形成了富饶的“三角洲”地带。
- Sitemap | Xml | W3C XHTML 1.0
- Copyright © 2018 中国地图全图 Inc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