茌平概况
-
茌平县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温度适宜,无霜期长。形成了春季干燥多风,夏季高温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寒冷干旱的气候特征。入春以后,随着太阳辐射日益增强,地面和空气的温度不断升高,蒙古高气压减弱,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大陆热低压增强,西南暖湿气流日趋活跃,蒙古气旋频繁出现、发展强烈,因而降水比冬季多,天气多变,南北风交替出现,是大风最多的季节。受冷空气南下的影响,易出现降温和晚霜冻,有时还会出现雷阵雨、冰雹等天气。由于回暖较快,风力大,蒸发量大,经常发生春旱。受大陆热低压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影响,6月底或7月初茌平县进入雨季。盛行偏南风,经常受热带海洋气团影响,天气炎热多雨。时有冷空气影响产生雷雨、冰雹等强对流天气,受南方气旋影响时产生大雨、大暴雨。蒙古高气压重新活跃并日益增强,经常受极地大陆气团控制,气温下降,降水减少,秋高气爽。受干冷极地大陆气团形成的强大而稳定的蒙古高气压控制,全县气候寒冷而干燥,盛行偏北风。受冷空气侵袭,易出现偏北大风伴有降温;偶有南风暖湿气流北上与冷空气汇合,产生雨雪天气。是全年最冷、降水最少的季节。
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给茌平大地留下了众多的文化迹址,使茌平的历史文化和地埋文化,彪炳于世。茌平大地处在黄河中下游冲积平原,四五千年的历史。茌平人民勤劳智慧,从原始的捕鱼,打猎到文明时代的酿酒,农牧,饱尝了大自然的风雪雨露,熟知茌平地理宝藏,便知茌平酒泉。《茌平县制》记载,茌山有三中,取之酿酒,甘美异常。历代所引四方游客,官吏,文人,诗家,墨客,偿酒赋诗,大作成章。清朝翰林王曰高有诗曰:"甘泉自昔慕如渑,今得茌巅胜事增,饶有中山千日醉,讵疑北壑万层冰。"大诗人张金译诗云:"有人谁不爱春泉,况是警林夕照天。漫然玉壶无处天,曲生风味在茌巅。"
茌平境内有徒骇河,马颊河,赵牛河,管氏河,冯氏河,四新河,茌新河,茌中河,西新河,老徒骇河,七里河,德王河,小运河及普济沟。位地形均为西南东北流向。据《中国江河水系图》标准,徒骇河,马颊河为海河水系。其余属支流。西新河,老徒骇河,茌新河,茌中河在境内直入徒骇河;七里河在高唐入徒骇河;管氏河,四新河在禹城县境内入担救河,德王河在境内西北隅出境入马颊河。境内河流主要承担上游和境内径流排水,流量达4亿立方米。徒骇河,赵牛河,管氏河,七里河,冯氏河建有拦河闸。可拦蓄雨水和黄水,用于灌溉,其他河流汛过干涸。
茌平县经济发展速度快,效益高,城乡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民生活大大提高。经济繁荣,社会进步,政通人和,百业俱兴。以20家龙头企业,带动了实施"亿元企业"提升工程,由20 家亿元企业已扩大到30家,形成了"亿元企业"族群。其中,国家名牌企业4个,省级名牌企业8个。2005年来,全县总产值达到77亿元,总收入达到6.45亿元,财政收入2.4亿元,在全市名列前茅。 "十一五"期间,茌平县委,县政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帅全局,实施工业强县,加速城镇化进程,服务业崛起和新农村建设四大战略,实现进入全省30强县,全国百强县,撤县设市三大目标,努力建成全国卫生城,全国园林城,环境模范县。一是突出发展主题,增强县域综合实力。二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经济社会步入科学发展的新轨道。三是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共同进步。四是推进改革开放,增强经济发展活动。五是高度重视社会事业发展,构建和谐社会。
茌平县位于黄河下游鲁西平原,西南距聊城35公里。因黄河多次在境内的改道中冲积,形成微度起伏的岗,坡,洼相间地貌,属黄河冲积平原,茌平地势以黄河流向,自西向东北倾斜,最高点海拔35米,最低处海拔26.5米,平均坡 聊1/15000,土壤深厚,沙黏相间,地质较均匀。1984年,土地普查,总面积167.5万亩,其中耕地121.6万亩,占总面积的72.6%,人均2。26亩,高于全省人平均土地水平。地貌特征分为九种类型,即:河滩高地,新决口扇形地,高坡地,平坡地,洼坡地,浅平坡地,沙岗地,河质河槽地和碟形洼地。
茌平自古至今,生物资源丰富,境内有经济价值的生物资源有700余种,现存有价值较高的动,植物资源主要有: 动物资源(不含家畜,家禽)兽类有:狐狸,黄鼠狼,狸,獾,刺猬,野兔,蝙蝠等;禽类有:喜鹊,灰喜鹊,鹌鹑,麻雀,乌鸦,猫头鹰,布谷鸟,燕子,食蚁鸟,山雀,白眼等;鱼类有:鲤鱼,鲫鱼,白鲢鱼,草鱼,鳝鱼,鲫花鱼,鲶鱼,黄介鱼,泥鳅等;虫类有:蚯蚓,螳螂,蜘蛛,蜜蜂,蝈蝈,蝉等。杜郎口一带有黑蛇可入药。 植物资源(不含农作物)乔木类有:毛白杨,杂交杨,刺槐,国槐,臭椿,香椿,柏,桑,棘等;灌木类有:紫稳槐,怪槐,杞柳,红荆条,白柳等;果树类有苹果梨,杏,桃,椹子,山楂等。
茌平县历史悠久,夏商时代属兖州,周属齐地,秦行郡县制,置茌平县,属东郡治茌平。因县境在茌山之平地,故名茌平。公元9年(新始建国元年),改茌平县为功崇县。公元25年(东汉建武元年),复称茌平县,属兖州部济北国。北齐并入聊城县。隋初,复置县,属贝州清河郡。隋末并入聊城县。公元621年(唐武德4年)析聊城复置茌平县,属河北道博州。公元627年(贞观元年)并入聊城县。公元1130年(金天会8年)复茌平县治今城,属山东西路博州。元时属东昌路,明清属东昌府。1914年,改属东临道。1928年,属山东省。1937年属山东省第六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40年1月,建立抗日民主政府,茌平属鲁西区第四专署。1941年9月属晋冀鲁豫边区政府第十九(运东)专署。1943年1月改属晋冀鲁豫边区政府第十六(泰运)专署,1945年5月,属冀鲁豫第一专署,1946年11月,属冀鲁豫行署第六专署。建国初期,属平原省聊城行署,1952年11月,属山东省聊城地区(现聊城市)至今。
- Sitemap | Xml | W3C XHTML 1.0
- Copyright © 2018 中国地图全图 Inc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