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概况
-
赤水市是贵州第一大港,“黄金水道”赤水河绕城而过,仅60公里汇入长江。客货船可达重庆至上海等沿海各大港口、码头,年货运吞吐量100多万吨。赤水历来与长江中下游经济圈联系紧密,公路连接黔川渝10多个县市,距川南泸州机场仅70公里,与成渝高速公路接口120公里,距遵义300公里,距贵阳450公里,距重庆200公里,距泸州79公里,距合江60公里,赤水至隆昌接成渝高速公路140公里,是黔川渝毗邻地区的物资集散地和贵州实施“北上”战略的一个重要窗口。建成面向社会开放的赤水市二级汽车客运站和赤水市旅游长途汽车客运站,1997年到2007年,全市新建、改造公路1226.21公里,其中省道100.8公里,县道137.9公里,乡道21.5公里,村道966公里,实现了“两纵两横一环线四上”(两纵指赤水至合江路、习水至赤水路;两横是指官渡至葫市路、赤水至长沙路;一连线是指赤水至叙永路;四上是指南至贵遵,西上310国道,西北上隆纳、成都,东上泸渝。)骨架公路和赤水河水路运输网络,公路通达深度和交通运输能力大幅度提高。至2008年末,全市境内公路里程达2220公里。高速路成为赤水连接起省内、省外的重要交通动脉,架起旅游黄金线。总投资132亿元,全长163.476公里在建的仁赤高速路,将遵义至赤水的距离缩短近100公里,行车时间节约2个多小时。投资28亿元、全长29公里的泸赤高速路,赤水到四川泸州不到半小时。
赤水市历来重视生态建设,被媒体誉为贵州的“生态边城”。现有森林面积214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76.29%,风景区高达95%以上。赤水城区绿化覆盖率为38%,人均绿化面积达27.6 平方米,人均占有林竹资源达7.40亩。是贵州省10个重点林业县(市)之一,全市空气每立方厘米含负氧离子近4万个,常年大气污染指数控制在33—80之间,水质达标率保持100%,空气环境质量优良率达100%,水、气、声环境质量均优于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指标。至2001年以来,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研究评价表明赤水生态环境质量指数EQI一直大于75,始终处于优类级,被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综合评价为贵州省生态环境质量唯一处于优良级的县(市)。
赤水市推进城市环境整治工程,生活垃圾处理率100%,烟控区覆盖率100%,噪声达标覆盖率83.5%,城市气化率70%。工业固体废物处置率达100%,工业废水排放标率年达到了90%以上。2003年以来,全市加大了对水电资源的开发建设力度,目前年发电达2.3亿度。大力发展城镇民用天然气,短程汽车全部实现天然气代燃油,清洁能源推广应用率达91.2%,是全省第一个使用并且全面普及天然气的城市。从古至今,赤水人民都有爱林护绿保山水的优良传统。进入新世纪后,坚定不移地走“退耕还竹”线路,不到10年时间新造竹林71万亩,总面积达到123万亩,位居全国十大竹乡第二位,人均竹林面积第一位,成为我国重要的竹业基地(西南地区最大竹材产区)。通过造竹,赤水市水土保持效益得到明显提高,近5年来共重点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23.09平方公里,水土流失治理取得显著成效的面积达696.3平方公里。每年排入长江的泥沙量减少了近500万吨。同时,赤水以竹代木,每年用竹子替代木材60万立方米以上,保护森林近6万亩。
赤水市具有亚热带生物生存和活动的条件,植被类型分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针阔叶林混交林、针叶林和竹林四个群纲,有地球同纬度保存最完好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原生林43万亩。全市境内有高等植物2116种,其中维管植物1964种,国家重点保护植物20种,特有植物27种,代表植物包括小黄花茶,赤水蕈树等。是我国亚热带地区一座生物多样性丰富的种源库。国家一级保护植物、侏罗纪残遗种——“桫椤”在赤水生长十分密集,仅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就达4.7万株,是全世界分布最集中的区域,也是目前我国最大的古生物博物馆。
赤水市地形地貌复杂,处于云贵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地带,境内有1300多平方千米全国面积最大、发育最壮观典型的丹霞地貌。地形主要为高原峡谷型和山原峡谷型,地势为东南高西北低,海拔高度由东南向西北递减,最高处海拔1730米,最低处221米,相对高差1500米以上。东南部重峦叠嶂,峡谷幽深,西北部丘陵起伏,河谷开阔平缓。
赤水市属长江水系,有大小河流352条,总长度1255千米,其中流域面积大于20平方千米的河流26条,总长度335千米。全市河网密度达到0.7千米/平方千米,赤水河为境内最大的河流,是长江的一级支流。全市水资源总量100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总量为95亿立方米,人均淡水资源占有量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属极丰富区。境内有各类水库、山塘800多处,蓄水总量达3000万立方米,水能资源蕴藏量33万千瓦。
赤水市以自然生态资源为依托的“两业”产值占全市经济总量的一半以上,生态经济保持了强劲的竞争力和旺盛的后续发展潜力。2009年全市生产总值(GDP)为297494万元,同比增长14%,全市人均生产总值8085元。2009年,我市深化非税收入收缴分离改革,推行社会综合治税,财政总收入完成24062万元、增长14.55%,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3800万元、增长14.64%,10年来首次实现月均衡入库;税收质量进一步提高,非税收入比例降至13.2%;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优化,安排民生和支持经济发展支出增长23.97%,增加6145万元。银政银企合作良好,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398085万元、贷款余额383895万元,存贷比达100:96.4;新增银行贷款48125万元、增长14.33%。丰富的竹资源成为赤水“竹业强市”的金钥匙,2008年,赤水市竹产业年综合收入近11亿元。竹产业列入《贵州省“十一五”重大专项科技支撑项目》,赤水竹业循环经济工业园区正加紧建设,加快竹叶黄酮、竹纤维、竹醋液、竹炭等系列产品的研发和生产。已完成“黔北年产20万吨林浆纸一体化工程”项目是目前全球单系列竹浆产量最大的制浆项目,该项目总投资31.2亿元,是当今世界工艺技术最先进、单系列竹浆产量最大的制浆企业,也是国家发改委核准的全国第一家年产20万吨大型林浆纸一体化工程。
赤水市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为18.1℃,年均降雨量1292.3毫米,年日照时数1297.7小时,年均相对湿度82%,无霜期340~350天,并随海拔高度上升而递减,800米以下地区无霜期300天左右,800米以上地区无霜期210~300天。赤水7月平均气温最高达28℃左右,1月平均气温最低仅7.9℃左右,气温年较差为20.1~20.5℃,极端最低气温为-4℃,极端最高气温39℃。由于地形遮蔽大,林木茂盛,40℃以上的伤害性高温罕见。年降水量在800~1700毫米之间,降水量主要集中分布在4~10月,约占全年的80%以上。夏季(6~8月)降水量最多,达383~681毫米,占全年雨量的40.12%~44.7%。冬季(12~2月)降水量最少,仅58.3~166毫米,占年雨量的6.5%~10.5%,常年主导风向为北风,夏季为东南风,冬季为北风。极端风速可达27米/秒,风力10级。平均风速1.6米/秒。8级以上的大风常发生在3~9月,7、8月最多。
2009年,赤水市农业总产值完成89300万元、增长6%,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018元、增长11.6%。赤水金钗石斛地理标志产品保护通过国家审查验收,成为贵州省第一个获得原产地域产品保护的中药材产品,并为2005年版《中国药典》收藏,全市年产量500吨以上,种植面积2.2万亩。目前已建成国内最大的国家级石斛生产基地。2010年,赤水乌骨鸡获农业部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这是贵州省第一个获得农业部地理标志保护的农畜产品。赤水乌骨鸡年存栏量已达到300万羽、出栏量达到500万羽,年产值达2.2亿元以上。2009年,粮食总产量实现14.73万吨,农业总产值完成89300万元、增长6%,农民人均纯收入4018元。工业化建设步伐加快,2008年全市规模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85287万元,以化工、竹加工、电力能源为主的三大门类工业已成为工业经济主导力量。城镇化建设快速推进,城镇化率达4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49.8亿元,年均增长28.4%,超过了22%的预期目标,有效拉动了经济增长。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223537万元,年均增长14.6%。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67530万元,比上年增长21.7%。新阶段扶贫开发和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扎实推进,被评为全省农业综合开发先进市。国企改革实现“两个100%”目标,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非公有制经济所占比重逐渐增大,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农村税费制度改革成效显著,全面免征农特税、农业税。行政审批制度、投资体制、市政公用事业、财政体制、粮食流通体制、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殡葬改革、农村金融和科教文卫体制等各项改革有序推进。
- Sitemap | Xml | W3C XHTML 1.0
- Copyright © 2018 中国地图全图 Inc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