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信概况
-
崇信县旅游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是陇东旅游线路的重要支点。境内先后发掘仰韶、齐家文化遗址,有国家4A级旅游区1个,国家文物保护1个,省级2个,1处,县城北有闻名秦陇,具有一千多年历史的AA级风景名胜区龙泉寺。县城西5公里处有风景秀丽的省级风景名胜区五龙山, 有秀景天成的唐帽山森林公园,有直插云宵的人间仙山水泉岭和独具特色的世外桃源樱桃沟,以及大量的与李世民、徐茂公、程咬金、尉迟敬德等唐代君臣有关的历史传说和遗迹。县城内有唐代陇右节度使、武康郡王李元谅墓和他的行宫,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有西周时期的古墓群和仰韶文化、齐家文化遗址等。距今一千多年的娑罗树(土叶枫),为渭河以北仅有的一棵,有甘肃省树龄最长最大的“华夏古槐王”和一棵各枝丫上同时生长有刺柏、绵柏、侧柏三种叶子的闻名遐迩的“三义柏”。近年来,陆续开发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6类20多种,开辟旅游线路6条。
崇信县拥有许多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矿产资源种类较多,尤以煤炭资源最为丰富。全县已探明储煤面积64平方公里, 探明地质储量13.2亿吨,占全省探明储量的20%多,现为国家15个重点矿区和100个重点产煤县之一。已探明的矿产资源还有陶土、石灰石、 铁矿石、硫磺、油母页岩等10多种。人少地多,土地面积大。全县拥有耕地37万多亩,农民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居全区、全省前列,有天然草 地22万亩,林地28万亩,可供建设和开发利用的宜农宜林四荒地25万亩。水资源蕴藏量大,芮河年径流量近2亿立方米。
崇信县交通便捷,通讯畅通。县城距省会兰州420公里,距咸阳国际机场280公里。宝(鸡)中(卫)铁路通过境内,并建有一个三级站。省道304线泾(川)甘(谷)公路横贯全境。县内干线公路四通八达,全县村村通汽车。2007年完成客运量39.3万人(次),货运量10.8万吨,客运周转量685万人公里,货运周转量367.6万吨公里。邮电通信事业快速发展。2007年全县邮电业务总量完成2028万元,比上年增长15.7%。信件75059件,报纸征订份数60847万份,杂志18649份。年末全县电话总户数达到16600户,其中:市话户数2800户,农话户数达到6000户,小灵通用户7800户。移动电话户数达到19600户,联通电话户数5367户。
2008年,崇信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坚持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总揽,以加快发展为主题,大力实施项目带动、工业主导、新农村建设三大战略,规模开发煤电、草畜、果菜三大产业,扎实推进城镇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努力改善民计民生,奋发进取,开拓创新,狠抓落实,国民经济保持了快速健康的发展态势。经济运行速度持续增长。全县实现生产总值114576万元,比上年增长15.3%。分三次产业: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29673万元,增长6.6%;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65352万元,增长22.6%;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19551万元,增长10.3%。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1935元,增长15.1%。经济结构逐步优化,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25.9∶57.0∶17.1。
崇信县地形属黄土高原丘岭沟壑 区,地势西南高,东北低,海拔1085—1728米。 关山支脉—唐帽山、老爷山屹立于县境西端,为 天然次生林覆盖,形成绿色屏障。泾河的主要支 流芮河、黑河自西向东贯穿全境。气候属暖温、 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区,冬春寒冷干燥,夏秋温热 多雨,年平均气温10.7℃,日照2296小时,降雨量400—500毫米,无霜期190天左右。
崇信县教育: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9%,全县共有在校学生19829人。其中:小学在校学生8727人,初中在校学生6839人、高中在校学生2643人。本科院校录取114人,独立院校80人,专科101人,高职208人,中专183人。卫生:年末全县卫生机构数16个,卫生机构人员277人,高级职称人员7人、中级职称人员46人、初级职称人员86人,执业医师73人,护士65人。村医疗网点87个,村医生98人,个体诊所45个,全县共有病床252张。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口76624人,参合率达到93.9%。广播电视:全县有线电视频道达到38套,电视发射转播台9座,电视覆盖率为98%,全县广播覆盖率为98%。文化体育:年末全县有秦剧团1个,文化馆、博物馆和图书馆各1个,乡级文化站6个,村级文化室79个。建成32个农家书屋,参加全市象棋比赛,获得团体第一名,县上举办体育比赛7次,参加人数2100人次。
崇信县农业总产值(现价)完成46818万元,比上年增长8.7%。其中:种植业31425万元,增长5.2%;林业2118万元,增长1.7%;牧业12536万元,增长23.2%。农业增加值(现价)29673万元,增长6.6%。年末全县耕地面积358659亩,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430123亩,粮食播种面积267122亩。其中:小麦面积105532亩,玉米面积70730亩,油料面积87430亩,蔬菜面积41712亩。新植果园面积15000亩,全年水果总产量达到32000吨,比上年增长5.3%。全年畜牧业总产值(现价)完成12536万元,比上年增长23.2%,肉类总产量5221吨,比上年增长5.0%,大家畜年末存栏66323头,比上年增长3.9%。其中:牛存栏61313头,比上年增长4.1%;羊存栏39236只,比上年减少9.9%;猪存栏26329口,比上年增长9.4%。
崇信县工业总产值达到112214万元,比上年增长40.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90709万元,比上年增长73.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53373万元,比上年增长37.5%。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90272万元,比上年增长71.1%,实现利税总额15011万元,比上年增长92.9%。万元GDP能耗下降6.68个百分点。建筑业实现增加值4596万元,比上年增长4.1%,当年新增住房面积40000平方米。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62003万元,比上年增长95.3%。从投资结构来看,基本建设135140万元,比上年增长124.1%,更新改造投资16841万元,比上年增长6.0%,房地产开发1600万元,比上年增长60.0%,其他投资8422万元,比上年增长46.2%。
崇信县农业生产条件相对较好,全县耕地梯田化程度达到70%,有效灌溉面积25586亩。铜城水库建成后,有效灌溉面积可达到10万亩,相当于全县人均占有1亩水浇地,实施大规模农业综合开发和退耕还林(草)的基础条件优越。l998年实现了整县解决温饱。现为国家天然草原植被恢复与建设试点县,土地整理复垦及节水高效农业机械化技术集成创新示范基地和甘肃省小尾寒羊纯种繁育基地县、甘肃省肉牛胚胎移植试点示范县、甘肃省300万亩优质牧草基地建设县。全县农业基地化、产业化发展步伐较快,建成了苹果、酥梨、花椒及仁用杏、核桃五个万亩果品基地、西南部山区肉牛基地和芮河川区优质蔬菜生产基地。 2007年,农民人均产粮稳定达到500公斤以上,水果产量达到30388吨,砀山酥梨、秋富一号苹果被认定为全省名牌产品。蔬菜总产量达到79909万多吨,酥梨、苹果、薄壳核桃、草莓等果品和芹菜、胡萝卜等特色蔬菜远销西北各省、区。农业总产值达到42765万元。
崇信县地方工业以煤炭为主导产业。“八五”期间,建成了甘肃省重点项目年产45万吨的新柏煤矿,对新窑煤矿等骨干矿井进行了技术改造,累计建成矿井11对,年生产能力达到382万吨。“九五”期间,新建成了文化纸、矿泉水、白酒、面粉、饲料、水泥预制等企业,改扩建了水泥、机械制造等加工企业。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以煤炭开发为龙头,以水泥、乙炔气、地毯为支柱,以机械制造、面粉、塑料制品、造纸、印刷、机砖等为补充的多元工业框架体系。全县现有工业企业247户,其中乡及乡以上企业83户,主要工业产品14种。2007年,全县工业产值达到101393万元,占到工农业总产值的60%以上,销售收入达到52747万元,实现利税7781万元,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和工业上缴税金占财政收入的比重都达到30%以上。
- Sitemap | Xml | W3C XHTML 1.0
- Copyright © 2018 中国地图全图 Inc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