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柴旦概况
-
大柴旦行委固定资产投资迅猛增长,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始终把项目工作作为经济发展的重点,着眼于夯实基础、增强后劲,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狠抓项目工作,力争在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中缓解瓶颈制约,在开发资源中增强发展后劲。“十一五”期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8亿元,年均增长34%,比“十五”增长318%。镇区供水主管网覆盖率达到100%,城市道路建设基本形成了“五纵七横”道路网络,城镇亮化工程、防洪工程已投入使用。依托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资环境,利用国债项目、财政投入、市场化运作等手段,共投入5亿元用于水、电、路、通讯、防洪及教育、卫生、文化、政权建设,保障性住房建设和商业街区改造,加快了小城镇建设步伐,城镇面貌发生了可喜变化。
经过40年的开发和建设,特别是1993年以来,大柴旦行委的各项事业有了大踏步的发展,建立起有色金属采选、盐化制造、电力、煤炭、建材、汽车修理等工业门类,交通运输行业健全、邮电通讯、广播电视、商贸、教育、卫生、饮食服务、市政建设等基础设施日臻完善、配套。随着党的“十五”大的召开,在国家、省和州实施大规模开发柴达木盆地资源战略之际,中共大柴旦工委、大柴旦行委从这一形势出发,根据自己的实际,明确思路,看准方向,以更加开放的举措和更加优惠的政策,热忱欢迎国内外有志之士前来考察、投资合作,共同为柴达木资源开发建设书写新的篇章。
大柴旦行委结构调整进展较大,特色产业基本形成。坚持在发展中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在经济结构调整中促进发展,不断加大结构调整力度,使全区经济结构日趋合理。“十一五”期间,累计完成牧业增加值3946万元,比“十五”增长68%。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已基本形成了以黄金、铅锌为主的有色金属产业;以硼酸、硫酸、钾肥为主的盐湖化工业;以煤炭采掘为主的能源工业;以石灰、红砖为主的建筑建材业,到2010年优势产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2.9亿元,占全区工业增加值的99%。同时,第三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到2010年一、二、三产业的构成为0.56:87.05:12.39。改革开放不断深化,招商引资成果丰硕。坚持“走出去、引进来”的新思路,全方位吸引省内外资金、技术、人才来我区投资发展,招商引资的质量和水平逐年提高,呈现出项目增多、投资增多的良好态势。加拿大、新加坡、上海、河南等地的投资商纷纷驻柴兴业。“十一五”期间,累计签约资金78亿元,实际到位资金19亿元。先后启动实施了大煤沟120万吨煤炭开发、饮马峡110万吨纯碱等工业项目。
大柴旦行委科教发展步伐加快,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注重经济与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在项目安排、资金投入等方面向社会事业倾斜,共实施社会事业项目19个,投资达2556万元。中小学教职工教学生活条件得到改善,教学质量逐步提高,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两基”目标得以实现和巩固;坚持依靠科技增效益,加快科技向生产力转化步伐;医疗卫生条件较大改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得到加强,各类传染病、疫病得到有效控制,农牧区新型医疗合作进展顺利;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4‰以内;社会“三条”保障线业已健全,各项社会保障金按期足额发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加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深入推进,社会治安逐年好转。
大柴旦行委经济发展步入新阶段,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十一五”期间,大柴旦工行委抢抓西部开发的历史机遇,千方百计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使国民经济保持了持续健康协调发展的良好势头。期间,累计完成地区生产总值68.58亿元,比“十五”增长185%;累计完成地区一般预算收入35.92亿元,比“十五”增长6倍;累计完成地方一般预算收入6.35亿元,比“十五”增长5倍,标志着经济综合实力跃上一个新的台阶,开始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
大柴旦行委人居环境得到改善,各民族群众得实惠。“十一五”期间,大柴旦工行委坚持以人为本、为民谋利的执政理念,注重把推动发展和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结合起来,使各族群众从改革发展中获得更多的实惠,共建成居民住房1380余套,总面积96000余平方米,户均面积达70平方米。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不断增长,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累计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430万元,年均增长18%。通过坚定不移的实施就业和再就业工程,就业渠道不断扩展,累计安置就业人员3170人。落实义务教育“两补一免”、提高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医疗门诊费标准等政策,逐步完善城镇居民最底生活保障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城乡低收入人群生活得到保障。2010年哈萨克族牧民群众人均纯收入预计可达8852元。
大柴旦行委资源开发步伐加快,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倾尽全力抓发展、突出重点抓工业,抓住柴旦矿产资源富集的特点,实施资源转换战略,进一步加大改革开放和引资力度,加强重点资源开发项目建设,加快优势资源开发。在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延长产业链上下功夫,努力实现工业产品精深化,生产规模集约化,促进了工业产业链不断延伸,产品附加值不断提高,使资源开发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扩大、步伐加快。“十一五”期间,累计完成地区工业增加值55.9亿元,比“十五”增长283%。其中,行属工业增加值累计完成24.1亿元,比“十五”增长725%。
大柴旦行委东北高西南低,地形以戈壁滩、沙丘、高山为主。 年均气温0.8℃,年隆水量82毫米。矿藏有煤炭、铅锌、石棉、硼、锂、硭硝等11种。工业以冶金、煤炭、电力、化工、建材为重点。境内的锡铁山铅锌矿为国家级企业。农业以种植小麦、青稞、油菜为主,牧业以牧养绵羊、牦牛、骆驼为主。青(海)新(疆)公路、敦(煌)格(尔木)公路在此交汇,东至州府,南达格尔木,北抵甘肃省敦煌,西通新疆,为海西州交通枢纽。 有中学3所,小学4所,医院1个。境内的柴旦温泉水温80℃-90℃之间,水中含有多种矿物质,可治疗皮肤病,关节炎等病。
- Sitemap | Xml | W3C XHTML 1.0
- Copyright © 2018 中国地图全图 Inc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