郸城概况
-
郸城县是富庶之地,资源丰富。郸城平原广袤,地理气候条件适中,农产品资源丰富,是全国首批商品粮基地县之一,现为全国粮食生产百强县、棉花生产百强县。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大豆、棉花、红薯、中药材、烟叶等,年产小麦6亿公斤,玉米3亿公斤,棉花3700万公斤。红薯种植历史悠久,高产稳产,年产4800万公斤,红薯“三粉”远近闻名;中药材种植面积10万亩,烟叶等经济作物20万亩。养殖业以猪、槐山羊、黄牛为主,年出栏生猪120万头,槐山羊58万只,黄牛12万头,是重要的畜产品生产基地。
郸城围绕“强抓工业,提升农业,关注民生,全面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思路,实施工业强县、开放带动主战略,大力开展招商引资,狠抓工业园区建设,县域经济快速健康发展。2007年,在全省县域经济综合排序中较上年提升29个位次,多项发展指标位居省市前列。郸城坚持一条龙服务、一站式办公,推行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倾力打造最佳创业环境和投资洼地,促进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对固定资产投资较大、科技含量较高、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在土地、税收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实行一事一议。
郸城县内生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既有亚热带生物,又有北寒带生物,可谓天赋独厚,物产富饶。植物方面,仅粮、棉、油、烟等主要农作物,就有29属、240多个品种。粮食以小麦、玉米为主。1983年被国家农牧渔业部定为全国第一批商品粮基地县之一。红薯生产历史修久,栽植普遍,高产稳产,原为食用佳品,现为经济作物。曾远销东北各省和新疆等地。烟草发展迅速,年种植面积8万亩左右,亩产烤烟150公斤,品质优良,1984年被定为华中烟叶开发基地县。水生植物的吴台莲藕,以节长、粗壮、脆嫩、味甜著称,清代《鹿邑县志》早有记载,是当地土特产之一,每年入冬至初春,内贩外运,不绝于市。野生和栽培的药用植物也很多,收获量较大的有荆芥、生地、薄荷、栝楼、大青根、王不留、地骨皮等,多达189种,年提供商品药材80万公斤,为省中药材生产基地。动物方面,牛、马、骡、猪、羊、鸡、鸭、鹅、兔的饲养极为普遍。大家畜以黄牛居多,占总数的二分之一以上,一般为南阳黄牛及其杂交种,抗病力强,繁殖率高,耐粗饲,不仅役用性能好,而且皮肉兼用,经济效益高,很有发展前途。
近几年,县委、县政府团结带领全县人民,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发展为主题,走工业兴县,发展新型工业的道路,加快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进程,该县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成就令人瞩目,日新月异。 2002年,郸城县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6.8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7.6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0.9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8.3亿元。工业总产值达到31.9亿元,其中限额以上工业产值12.1元;限额以上工业增加值3.6元。全县财政收入11060万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达到8.1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达到10.5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0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068亿元,年末银行存款余额22.1亿元,其中居民储蓄20亿元;银行各项贷款余额26亿元。
郸城县位于豫皖两省三县交界处,西临人文始祖羲皇故都陈州(淮阳),北接道家鼻祖老子故里鹿邑,东连曹操故居安徽亳州,是河南东大门,被称为“两省三县通衢”。三条省道(S210、S329、S207)交汇于郸城,其中两条即将升级改造,县乡交通发达。县城东距京九铁路亳州站40公里,南距漯阜铁路沈丘站20公里,距三条高速(南洛、大广、永登)各20公里。县城面积30平方公里,人口20万,城区基础设施完善,金融、水电、通讯、商贸、物流、医疗、教育及产业配套齐全。
郸城是工业大县,门类齐全。郸城县工业基础好,企业改制早,近农工业发展迅速,形成了食品、纺织、化工、医药四大支柱产业,涵盖热电、液糖、乳酸、制药、啤酒、搪瓷、冶金、板材、建材、红薯加工等工业门类,拥有自主出口权企业27家,被评为“全国食品工业强县”。河南财鑫集团是国家大型一类企业,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河南百强工业企业;河南金丹乳酸公司是省百强工业企业,年产乳酸10万吨,生产规模居世界第二、亚洲第一,其中DL-乳酸产量居世界首位;郸城天豫经贸公司年产红薯淀粉、红薯粉丝3万吨,荣获第五届亚太国际贸易博览会金奖,产品远销韩国、日本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目前,郸城现有工业企业与山西晋煤集团、江苏东华集团、杭州博多公司、北京和惠公司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合资合作项目达10多个。
郸城是千年古县,底蕴深厚。郸城历史悠久,战国后期属楚,汉置“郸”县,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春秋时,老子执炉炼丹于氵名水之滨,丹成后著《道德经》,便有“丹成”称谓,今氵名河北岸尚存老君庙、炼丹炉遗址;战国时,纵横家鬼谷子王谗(音读chan,人称王子),到氵名河桥下避风,遇二老者弈棋炼丹,丹成后王子服丹升仙,由此郸城又名“仙城”,现氵名河上有“王子桥”。 县城南5公里有段寨遗址,早期属大汶口文化,中晚期为龙山文化,出土大量陶器;城东10公里有宁平国古迹,公元26年汉光武帝刘秀封妹刘伯姬为宁平长公主,封地故城即宁平,今宁平镇南有公主陵;县城西10公里有西汉廉吏汲黯墓冢,现保存完好,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郸城县县境属黄淮平原,地处黄河冲积扇南缘。海拔在35.6米至43.8米之间由西北向东南稍呈倾斜,坡降为七千分之一,地势平坦,土质粘重,适宜多种农作物及林木生长。黑茨河、黑河、新蔡河、皇姑河、油河 (清水河)流经境内,地下水位较高,并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加上河道支流及人工开挖的沟渠,水资源丰富,开发利用率高,排灌比较方便。 郸城县属暖温带半湿润性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量充沛,霜期不长。年平均气温14.6度,年平均日照时数2258.6小时,日照百分率为51%,年平均太阳辐射总量每平方厘米118千卡,是河南省太阳辐射比较丰富的地区之一。年平均降水量738.6毫米,年降水量在600至900毫米的年份占59%。年平均无霜期223天,80%的保证率为202天。
- Sitemap | Xml | W3C XHTML 1.0
- Copyright © 2018 中国地图全图 Inc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