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江概况
-
德江县境内属中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年均气温16.1℃,1月最冷,平均5.2℃;7月最热,平均26.2℃。冬夏寒暑交替,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年均气温13.1℃至17.1℃(乌江沿岸的桶井、长堡、潮砥等乡镇,年均气温最高达17.0℃左右;沙溪、高山等年均气温最低达13.0℃左右)。中部与东南部气温较高,西北部较低。气温的年际变化不大,年均温变率1.6%。7月最热,最高值27.4℃,最低值24.5℃;1月最冷,最低值1.5℃,最高值6.6℃。极端最高气温35.9℃至41.2℃(最高在桶井乡出现41.2℃,最低在沙溪乡出现35.9℃),平均最高气温16.8至21.9℃;极端最低气温-10.0℃至-5.7℃(最低值出现在沙溪乡-10.0℃,最高值出现在桶井乡-5.7℃,平均最低气温9.7至13.8℃)。
1978年,德江县工业经济基础差,底子薄,只有简单工业门类和乡(镇)办、社办企业。1987年,推行国营和集体工商企业经营承包(租赁)责任制,至1989年初,实行经营承包责任制13户。1992年,改革工业企业经营体制,提高资源利用能力,工业总产值达到4068万元。1997年,盘活国有企业流动资产,改善企业经营形式,对部分亏损企业“关、停、并、转”,扭亏为盈。1998年,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落实“鼓励兼并、规范破产、下岗分流、减负增效”等改革举措,县国有企业改革面达到80%。2001年,通过兼并、出让、转让、引资嫁接、股份制等产权制度改革,把原54户国有企业改组改制成规模工业企业15户、商业企业11户,部分企业经营体制从计划经济中解脱出来。2003年,拟定“兴工富县、开放活县、科教强县、可持续发展”的发展思路。2005年,全县国有工业企业转让3户、兼并10户,演变成县水泥厂、乌江水泥厂、酒圣酒业公司、桂强公司、富民公司、白水泉公司6个民营企业和编织袋厂、电力公司、电力实业公司、星星油脂化工厂、穗精大米公司、供水公司、小水电公司7个国有工业企业,并实现质量和效益同步增长:全部工业总产值由1978年的787万元增至2005年的32060万元,年均递增11.44%。
德江县资源富饶,是一个开发前景良好,发展潜力巨大的“阳光地带”。县内矿产资源种类多、品位高、储量大,主要有煤、铁、硫铁、萤石、大理石、高岭土、土陶泥、石膏和特级石灰石等。已探明储量的有:煤9724万吨,铁矿石4426万吨,硫铁矿19180万吨,土陶泥540万立方米,萤石矿770万立方米。其中,德江仁发煤矿和沙溪煤厂是全区规模最大的产煤基地;优质石灰石、重晶石集中分布在乌江沿岸,为开发建材业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大理石分布集中,品种繁多,品位上乘,极具开发价值。
德江县河网密布,水能资源丰富,除乌江外,尚有天然落差较大的大小河流78条,全长489.6公里,河网密度每100平方公里23.6公里,径流量14.8亿立方米,水力理论蕴藏量82450千瓦,土质优良,气候环境好,具有典型农业发展优势。全县农作物主要有水稻、玉米、小麦、洋芋和烤烟、油菜、柑桔、魔芋、梨、桃等,烤烟生产被列为全国优质烟商品生产基地,产品远销美国。1999年又被省列为商品粮基地县,优质油菜和水稻、玉米制种基地。牧草地域广阔,饲料资源充足,发展畜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草场植被和种类有20科70属200多种,总面积近200万亩,其中200亩以上的成片草场103片,面积达27.6万亩,共可载畜13.5万头。现已建成波尔山羊及南江黄羊品种繁育场20个,为了进一步培植优势产业,全县实施了2万亩人工种草和3万亩天然草场保护项目工程,为壮大畜牧支柱产业打下了坚实基础。
德江县深入实施“强农稳县”战略,以粮食生产为重点,以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为主线,以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为动力,狠抓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农业工作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逐步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粗放型农业向节约型农业、封闭半封闭型农业向开放型农业转变。粮食生产稳定和农民收入的持续增收,在连续两年遭受较重旱灾的情况下,2007年粮食总产达17.53万吨以上,油菜籽总产量达12032吨;农业总产值达15.13亿元,其中农业产值8.7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8808元。农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粮经饲比例由2000年的66.3:27.55:5.52调整到65.2:29.1:5.7,确立了优质稻、优质油菜、烤烟、天麻、蔬菜(含辣椒)等优势农产品作为农业发展的重点产业和主攻方向。全县共有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50家(其中地级重点龙头企业4家,县级重点龙头企业10家),农业产业化经营总收入达4.02亿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50.1%。农业科技含量明显提高,“三杂”良种普及率达90%以上,重点农业适用技术推广普及率达85%以上,农业科技贡献率提高到42.2% 。建设农村沼气池1.83万余口,改善了农民家居环境,有效地保护了生态,2006年被地区行署评为先进单位。农业行政综合执法走上法制化轨道,2003年度被农业部“全国农业综合执法先进单位”,2004年和2005年分别被农业部列为“全国农业综合执法试点县”、“放心农资下乡进村工作试点县”。
德江县文化教育卫生事业均呈发展态势。全县有各类学校390所,其中普通中学29所,在校学生9.11万人,有专任教师3155人。适龄儿童入学率99.42%。电视覆盖率92.5%,广播覆盖率68%。有卫生机构31个,卫生技术人员705人。民族文化 在德江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世居着土家、苗、仡佬等少数民族,他们生生不息、世代繁衍,在不断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了别具特色的以土家风俗为代表的民族风情。
2002年,德江县国内生产总值9.80亿元,比上年增长9.9%。其中,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分别为6.82亿元、1.14亿元和1.84亿元,增长5.48%、32.72%和15.37%。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9.86亿元,比上年增长6.0%。其中,农、林、牧、渔业产值分别为6.60亿元、3474万元、2.82亿元和861万元。乡镇企业持续发展 。全县乡镇企业发展到9691个,实现产值5.57亿元,营业收入5.18亿元,实现利润2802万元。主要农牧产品产量:粮食15.47万吨,比上年增长7.0%;油菜籽8532吨,增长3.6%;烤烟8215吨,增长2.8%;肉类2.21万吨,增长4.5%。年末大牲畜存栏9.4万头,增长7.47%。工业稳步增长。工业总产值2.02亿元,其中规模 以上工业企业产值7409万元,比上年增长12.5%。销售收入、实现利润和上交税金分别为635 5万元、119万元和313万元。固定资产投资1.8亿元。全县公路里程1157千米,其中当年新增改造公路里程61千米。年客 运 量494万人,货运量194.1万吨。邮政业务总量186.6万元,电信业务总量810.25万元,移动 通信业务总量881.37万元。年末固定电话用户1.45万户,其中农村5303户;移动电话用户1.30万户。
德江县境内大部分地区适宜于天麻的生长,且品质优于其它地区,1993年在曼谷举办的“中国优质农产品及科技成果设备展览会”上德江天麻就曾以其天麻素含量高达0.23%获得银奖。德江的天麻栽培,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清朝时期,德江就以“明麻”驰名省内外。上世纪八十年代,县科技局将天麻的人工栽培作为一项科研项目,于九十年代初攻克了“有性繁殖”这一难关,获得了科技进步奖,更是将天麻的规模栽培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为此,德江被列为全省天麻基地县,中央电视台《神州风采》栏目还专程来德江拍摄了“《天麻之乡》专题片。新世纪初,德江县委、县政府将发展天麻生产作为一项支柱产业提到了新的高度,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大力发展天麻,决心做大做强“天麻”这一品牌文章。目前,全县天麻生产已形成规模性生产的发展格局,常年栽种天麻10万平方米,可实现产值1600万元。与此同时,根据市场的需求,还加大了对天麻进行深加工的力度,已开发的系列产品如天麻干片、天麻粉、天麻银杏速溶茶、天麻玉米糊等,市场前景看好,产品供不应求。除天麻外,德江的野生药材如金银花、太子参、红丹参、百合、玉竹等名贵中药材有600余种,已建成基地2000亩。
德江县道路交通网络逐步建立:改革开放前,全县公路里程仅201千米,多为泥土路面,物资运输离不开肩挑马驮。改革开放后,以交通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至2005年,有14个乡镇通油路,累计建成国道73.3千米、省道130.85千米、县道129.87千米、乡道244.12千米、村道1100千米,通车里程是1978年的8.35倍。以国道、省道为主动脉、农村公路为网络、客货运输场(站)为结合点的城乡一体化交通运输格局基本形成。
- Sitemap | Xml | W3C XHTML 1.0
- Copyright © 2018 中国地图全图 Inc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