磴口概况
-
农业主要分布在沿黄河的平原地带上,土地肥沃,水利资源丰富。粮食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糜黍等。1990年粮食产量49950吨。经济作物主要有甜菜、葵花籽、酒花等。闻名中外的河套蜜瓜(华来士),该县所产质量最佳。牲畜有羊、牛、马、骆驼等。1990年农业总产值11625.1万元。1998年全县农业总产值达到47025万元。在植树造林、治理沙漠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工业上有电力、化工、建材、农机、塑料制品、皮毛加工、地毯等门类。1998年工业总产植4337万元。包兰(包头至兰州)铁路、包银(包头至银川)公路横贯县境东南部。1958年建成的三盛公黄河铁路大桥,在县城东南2.5公里处,是包兰铁路线上的重要桥梁。1998年底,县内公路遍及全乡四通八达,所有的乡镇、苏木都通了车。1961年竣工的黄河三盛公枢纽工程,不但灌溉着500多万亩农田,而且便利了黄河两岸的交通。境内有多处古城、古墓遗址。
“磴口”名称源于旧磴口(今阿拉善盟阿左旗巴音木仁苏木驻地)。“磴”,石之阶。黄河流至磴口处为南北向,磴口在黄河西岸,由于该岸河槽基层坚硬,河水不易冲淘,而上层覆盖着松散的沙壤土,易冲淘,这样水涨水落,久而久之便留下一级级台阶。磴口又是黄河东西交通之重要渡口,故而得名。1926年以前,阿拉善王爷在此设磴口署(相当于区)。1926年冯玉祥将军五原誓师后,响应北伐,经过磴口时发现此处物产丰富,汉民居多,又属交通要道,先设立兵站,后上报国民政府批准建立磴口县,先后隶属宁夏、甘肃、内蒙古。解放后虽然新政府移驻三盛公,但依然沿用旧名,称磴口县人民政府。
地貌明显分为三个部分,东北部为河套平原,地势乎坦,海拔1950米左右;西北部为狼山山地,最高海拔2046米;其余地区是沙漠半沙漠,是乌兰布和沙漠的东北边缘。黄河流经东南边缘,全县大部分地区能引黄自流灌溉。有大小湖泊18个,水面2.25万亩。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7.4℃,年降水量148.6毫米,无霜期130天。
磴口最主要的地表水是黄河。黄河从粮台乡南部二十里柳子流入县境,沿粮台乡、渡口乡两乡东部边缘,由渡口乡北部祥太东流出本县。大势流向由南向东北,境内全长52公里。河流面积5.1万亩,平均宽约760米,河水年平均流量在580~1 600立方米/秒之间,年流总量约310亿立方米。全县引黄灌溉,干渠分支渠共5条,总长为145.98公里,毛灌面积130.7万亩,干渠及大小支、斗、农、毛渠配套,形成密布如织的灌溉网络。
磴口县地处中纬度内陆,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全年大部分时间受高空西风环流控制,天气系统多自西向东移动,盛行西南风,历年平均风速3.0米/秒,瞬间最大风速28米/秒。平均日照时数3 210小时,占全年可照时数的72%。全年平均相对湿度47%,历年平均降水143.9毫米,平均蒸发量2 327毫米,为降水的16.5倍。历年平均气温7.6℃,无霜期136天。平均年总辐射153.66千卡/厘米2,为全盟总辐射最高、无霜期最长的旗县之一。2002年,全年降水总量159.7毫米,比历年平均值高15.8毫米,比上年高41.6毫米。且降水集中在6~9月份。年平均气温9.4℃,比历年平均值高1.8℃,与上年持平。全年日照时数3 233.5小时,与历年平均值基本持平,比上年低143.5小时。全年平均风速2.7米/秒,比历年平均值低0.3米/秒,比2001年降低0.1米/秒。全年无霜期265天,比历年平均值长129天,比上年长11天。全年蒸发量2 505.3毫米,比历年平均值高178.3毫米。全年出现扬沙11天,沙尘暴3次,最大冻土层深58厘米。
磴口县境内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目前已发现的有20多种,其中金属矿有金、银、铜和铁,非金属矿有红柱石、白瓷石、大理石、花岗岩、硅石、毒砂、云母、石榴子石、钾长石、建筑用砂石、粘土及矿泉水等。已探明储量的铜矿、红柱石矿、白瓷石矿和纯天然矿泉水四种矿产资源,储量可观、品位高、埋藏浅、易开采利用的有铜矿、粘土、红柱石、硅石及矿泉水。
- Sitemap | Xml | W3C XHTML 1.0
- Copyright © 2018 中国地图全图 Inc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