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青概况
-
2009年丁青县保质保量全部完成1275户安居房(新建1125户,维修150户)建设任务,其中农房改造234户,游牧民定居714户;绝对贫困户48户,一般贫困户750户,地方病搬迁29户,63%面向贫困户,共完成建筑面积332796平方米,受益人口9231人。在开展安居工程建设过程中,我县大力实施“薪柴替代工程”,使用竹胶板20000张,使用地区支持我县安居工程建设的低价水泥300吨、无偿水泥350吨,推广塑钢门窗1000余套,工字钢300余根。今年,共完成了11个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的建设工作。通达工程。年内新修乡村道路100.7公里。截止目前,全县各乡(镇)已全部通车,已通车村达39个(含季节性通车),占村总数的61.9%。今年,我县总养护公路里程达345.239公里,重点养护143公里,完成路基、路面维护共计58万平方米,清理冰雪路段14公里,清理泥石流、塌方17处共34219立方米,确保了好路率在80%以上。安全饮水工程。2009年完成安全饮水工程点67个,投资2030万元,共解决了4049户32909人及94519头(匹、只)牲畜的安全饮水问题。其中:第一批12个工程点、第二批6个工程点、第三批26个工程点、扩大内需项目23个工程点。(5)农牧区用电。年内新增10千伏输电线路7000米、220伏输电线路5000米,农牧区人口280人。
丁青县属藏东峡谷。群山起伏,沟壑纵横,千姿百态,雄伟壮丽,海拔5000米以上的山峰有10多座,最高海拔6328米,最低海拔3500多米,相对高差2000多米。属藏东高原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冬半年气候寒冷、干燥,夏半年温和、湿润,年温差小,日温差大,年日照时数为2457小时,年降水量639毫米。自然灾害主要有干旱、雪灾、霜冻、冰雹、大风、洪水、泥石流、滑坡等,其中干旱、雪灾、冰雹每年都不有同程度的发生。
丁青县充分利用水利资源,大力开展小水电站建设,解决群众用电问题。目前,全县拥有县级电站1座,满足了县城及丁青镇、协雄乡群众的用电需求;争取国家投资1495万余元于2002年和2003年开工建设的丁青县色扎电站和巴达电站,建成后将解决两乡镇群众的用电问题;国家投资5000多万元、装机容量为2500千瓦的桑多电站目前也完成招标,即将开工建设,建成后将解决5乡镇的用电问题。同时,丁青县还争取国家投资1045万元进行光伏电站建设,在尺牍、桑多、沙贡等7乡镇建设了总装机容量95千瓦的光伏电站,受益总人口达3700多人。在修建水电站和光伏电站的基础上,丁青县还与区内外私营经济实体达成了县城蜂窝煤厂、县城天然气厂的开发建设项目,加强了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丁青县有藏东第一高峰、藏区最著名的苯教圣山——布加雪山;有黑顶鹤、黄鸭等珍惜物种乐园之称的布托湖;有悬空而建的西藏最大的苯教寺庙——孜珠寺,被上级旅游部门列为A级旅游景点,更有石钟乳岩洞人文和自然景观相结合的名景名胜。同时丁青县已被昌都列入“茶马古道”旅游精品线路之一。丁青县是热巴舞的故乡,县境内有三个热巴舞流派,分为俄托热巴、朵若热巴、绛纳热巴,曾于2002年被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授予“热巴艺术之乡”美誉。在国道317线两侧、分布有大小数十三大处地下热泉、水温在38~50℃之间,泉水中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对关节炎、各种皮肤病等病症有一定的治疗功效。布加雪山口于立体气候造成了山顶之上白雪皑皑,山腰问苍松翠柏、山脚之下鲜花成形的立体风光,在同一座山峰,你可以同时领略到春、夏、秋、冬四季不同的自然景色。
2009年,丁青县生产总值完成54600万元,同比增长16.05%;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860元(其中现金收入2500元)同比增长17.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24971.22万元,较上年增长31.5%,其中社会民间投资完成4800万元(含援藏资金660万元);县级财政收入达到2280万元,同比增长26%(其中税收完成517万元);截止11月底全县存款余额为16464万元、贷款余额为13452万元。
丁青县“三农”工作扎实推进。农牧业。一是狠抓春耕备耕工作。不断加大对农牧业的投入,广泛组织农牧民开展中低产田改造和水渠、水塘维修、加固、清淤等工作,呈现出春耕工作动手早、行动快,春耕春播物资到位早、到位及时等特点。全县共施用化肥1105吨,落实播种面积11.7万亩,积极调整种植业结构,粮、经、饲比例由上年的90:5:5调整到88:8.6:3.4,经济作物播种面积逐年扩大。今年,由于受旱灾影响,粮食总产量4691.82万斤。二是狠抓特色产业开发。不断完善农牧业增产、农牧民增收的长效机制。三是加大良种繁育田及良种推广工作。今年我县在丁青镇、协雄乡两个乡(镇)繁育二级种子田2000亩,为加大良种推广面积,并从这2个乡(镇)调剂6万斤种子到其它农业乡,全县良种推广面积达到86.2%。四是狠抓田间管理。引导农牧民群众转变观念,进一步加强对农作物的田间管理。五是加大职业技术培训力度。培养懂科学、懂技术的新型农民,开办了2个藏医班、2个藏画班、1个兽医班和摩托车修理班、各类农牧民培训班23期,全年共培训农牧民群众4000多人。六是加强政策宣传。印发《优惠政策宣传手册》并广泛宣传。七是重视畜牧业生产。按照“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全面控制、重点扑灭”的十六字方针,从全局、战略的高度出发,春、秋两季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疫苗注射,同时不断完善牲畜免疫卡制度,并根据地区的要求在巴达乡和觉恩乡设立检疫站,对进入我县的活畜禽和畜禽产品进行检疫和消毒;狠抓接羔育幼工作,今年全县新生仔畜87135头(只、匹),成活率达97%,教育引导群众转变观念,加大了成畜出栏工作力度,既丰富了市场供给又切实增加了农牧民收入;大力推广科学养畜技术和草场、草原建设,牲畜自然死亡率逐年下降,成畜死亡率为1.76%;综合出栏率达29%。
丁青县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形和藏北草原向横断山脉过渡的地势,构成了丁青独特的河谷、平坝、崇山峻岭的自然景观。丁青境内草原广阔,山川壮美,文明璀璨,风景绚丽,旱雨季分明,平坝如天上的星星点缀在 广阔的大地上。这些平坝既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宝地,又如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装饰着人们的心灵。
丁青县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全县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在交通、能源、通讯、小城镇建设等多个方面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为丁青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交通建设方面,丁青县自投资7000万元的色木公路完工后,今年又争取国家投资900多万元开工修建了上依至嘎塔乡公路,完工后可解决嘎塔乡的交通问题,并改善甘岩乡路况差的情况。同时,积极组织群众修建乡村公路,截至目前,丁青县通车里程已达431.5公里,其中乡村公路217余公里。交通事业的发展给广大农牧民群众创造了致富机会,截至2004年底,丁青县农牧民群众拥有汽车159辆、摩托车789辆、拖拉机406台,运输业从业人员138人,汽车运输业收入236.95万元;商业从业人员550人,商业收入554.99万元,有力带动了丁青县农村经济的发展。
丁青县通讯事业得到快速发展,完成了乡乡通电话的目标。目前,丁青县共有固定电话1230户,好易通1055户,宽带52户,手机注册用户3000多户。尺牍镇已开通好易通业务,觉恩乡、色扎乡也将开通此项通讯业务,大大改变了过去通讯不便、信息闭塞的状况,为丁青县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信息化建设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小城镇建设方面,丁青县以县城为龙头,在完善县城和尺牍镇小城镇建设,增强城镇功能的基础上,积极进行色扎、协雄、觉恩3个乡镇的小城镇建设和农房改造。截至今年6月底,丁青县共筹集资金3000余万元投入到小城镇建设和农房改造中,并与区内外私营个体经济实体达成色扎乡花岗岩厂、协雄乡砂石厂、县城蜂窝煤厂、天然气厂等一系列开发合作项目,探索出了一条小城镇建设与矿产资源开发相结合的有效途径,有力地促进了城乡经济的繁荣发展。
丁青县矿产资源主要有煤、石膏、砂金、铬、锑等。野生动植物资源主要有獐、黄羊、马鹿、水獭、旱獭、狐狸、熊、豺、狼、猞猁、野牦牛、野驴、虫草、知母、贝母、党参、红景天等,仅野生动物资源就上百种。丁青县属半农半牧区,是昌都地区粮食生产基地之一。农作物有青稞、小麦、豌豆等。主要饲养牦牛、犏牛、黄牛、马、驴、骡等。现有水电站2座,年发电量170万千瓦时。民族手工业比较发达,主要生产编织、制陶、地毯、氆氇、藏装、靴、马具、银器等。
- Sitemap | Xml | W3C XHTML 1.0
- Copyright © 2018 中国地图全图 Inc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