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陶概况
-
定陶县水力资源丰富。境内有洙水河、万福河、东鱼河三大水系,流域面积840平方公里,年平均径流总量9850万立方米,地下淡水年可利用量8358万立方米。境内有主要河流23条,其中流域面积3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14条,流域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5条。全县水资源总量23641万立方米,人均422立方米, 通过卫星遥感监测,有三处深水井水质达到直接引用矿泉水标准。
定陶县系黄河冲积平原,地势西南高、东北低, 微地貌形态分高、平、洼三种类型,分别占总面积的17%、57%和26%。定陶属暖温带季风型大陆性半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冬冷夏热,秋凉春燥,四季分明,日照充足。年平均日照数2525.2小时;年平均降雨量664.5毫米;年平均气温13.7度,蒸发量1887.1毫米,无霜期209天。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精神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铺修了定(陶) 张(湾)、陈(集)菏(泽)公路,定(陶)砀(山)公路正全面开工建设。邮电完成了市话增容业务。一中、二中综合办公楼和教职工宿舍楼正在装修。护城河疏浚治理,仿山开发已初见成效。一年中,全县共完成科技成果13项,有10个乡镇完成了九年制义务教育,高考升学万人比继续位居全区前列。创建全国科技先进县、省扫盲工作先进县、初级卫生保健先进县工作分别通过国家和省级验收。 残疾人事业跨入了全国百强县行列。文明创建活动成效显著,全县有4个和14个单位升为省级和地区级文明单位。
农业生产有了新突破。重点抓了种植业、畜牧业调整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取得了明显成效。1995年,粮食总产31.5万吨,再创历史最好水平;棉花生产虽然受多种病虫害的影响,仍然取得了较好收成,总产达0.81万吨。在抓好粮棉生产的同时,大力发展多种经济作物。
定陶县农牧资源优势得天独厚。定陶是全国著名的商品粮、商品棉主产区,已培植起具有定陶特色的食用菌、蔬菜、畜牧、林业四大优势产业,建立起双孢菇、无公害蔬菜、西瓜、大葱、玫瑰等八大生产基地。全县粮食生产以冬小麦和夏玉米为主,常年粮食总产30万吨,棉花20万担,年产小麦、玉米等作物秸秆40万吨;瓜菜面积45万亩,其中保护地栽培面积26万亩,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基地15.5万亩,瓜菜常年总产120万吨,有14种蔬菜通过国家无公害农产品质量认证。定陶县是山东省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基地,被评为全国食用菌标准化生产示范县。全县载畜量45万个标准畜,是鲁西黄牛、小尾寒羊、鲁西青山羊的原产地,猪、牛、羊存栏90.25万头(只),家禽存养640万只。全县宜林面积大,木材蓄积量93万立方米,绿化覆盖率29.5%。
定陶区位优势明显,县城距菏泽市中心20公里,已列入菏泽市新一轮市区规划。京九(北京西——九龙)铁路穿越全境。规划中的菏徐(菏泽——徐州)铁路将在定陶站与京九铁路接轨。日(日照)——南(南阳)高速公路联通京福、济青、京沪高速,在建的德商高速、菏徐高速、济菏高速纵横交错,菏关高速——定砀路连接线纵贯县城,临(临清)—商(商丘)、东(东明)—丰(丰县)、刘(刘口)—民(民权)、定(定陶)—砀(砀山)四条省级公路连接县乡公路成网状分布,使定陶成为重要交通枢纽。距郑州、济南两大国际机场200公里,2小时即可到达;距青岛港不足600公里,高速公路5小时可到达;距日照港不足400公里,高速公路3小时即可到达。
工业生产稳步发展。固定资产投资不断增长,招商引资取得新进展。随着投资环境的优化,基础设施的完善,全县新开工、竣工投产了菏泽第四制药厂、酒厂乳酸饮料、一棉厂齿轮加工生产线、饲料厂麦芽糊精以及陈集畜产品交易市场、黄店蔬菜批发市场、万头养猪厂等一批骨干项目。 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争取部级项目3个,省级项目2个,填补了定陶历史上无部级专项的空白,被评为地区技改工作先进县。
定陶古称陶,又名陶丘,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早在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人类就在这里渔猎耕种,繁衍生息。自春秋至西汉800多年间,一直是中原地区的水陆交通中心和全国性经济都会,享有“天下之中”的美誉。尧、舜时期为古陶国。夏商有三翮国。公元前12世纪,周武王封其六弟振铎为曹伯,建曹国,都陶丘。据《史记》载:春秋末期,范蠡助越灭吴后, 辗转至陶,“以陶为天下之中”,遂在此定居经商,“十九年间,三致千金”,被后人尊为商祖,死后葬于陶。《汉书·地理志》:“禹贡陶丘在县西南,有陶邱亭。”。据《说文解字》:“定,安也。”定陶之名由此而始。
- Sitemap | Xml | W3C XHTML 1.0
- Copyright © 2018 中国地图全图 Inc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