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乌旗概况
-
近年来,我旗各族人民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针,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揽工作全局,以资源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发展特色经济为主题,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走“生态立旗,牧业强旗,工业富旗,科教兴旗,依法治旗”的经济社会发展之路,着力实施工业化、城镇化和畜牧业产业化战略,特别是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和畜牧业产业化,大力发展科技教育事业,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科学文化素质,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开创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新的局面,使我旗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历史性转变。
目前,东乌旗民间手工艺品制作室有2个,从业人员达50余人,年均销售额已达60余万元。这些制作室在打造新型文化产业的同时,也为牧民转移就业创出了一条新路,使民间传统手工艺品逐步走向了产业化发展道路。
境内河流均属内陆水系,主要河流是乌拉盖河,其次有那仁河、阿尔苏巴拉河、巴音罕盖河、铁门高勒;有大小湖泊107个,其中淡水湖泊48个,湖水量为1917.5万立方米,咸水湖泊59个,湖水量为2087.7万立方米;有泉水64眼,估算水资源量为360万立方米。境内河流全长320公里,流域面积1.1万平方公里。河流年均径流总量10430万立方米。
东乌旗不断加大乌珠穆沁服饰文化的投入力度,在发展乌珠穆沁服饰文化方面作了大量有益的探索。积极组织举办或承办各级各类民族服饰表演大赛及展览,参加区内外各级各类民族服饰展览。2006年我们成功举办了全区首届“阿尔哈达杯”吉祥·乌珠穆沁民族服装设计表演大赛、全旗首届乌珠穆沁传统服饰大赛、全旗乌珠穆沁服饰展览,赴鄂尔多斯参加了第四届中国蒙古族服饰服装艺术节暨第四届中国蒙古族服饰服装大赛,荣获团体二等奖、团体优秀组织奖和头饰设计金奖的佳绩,向世人充分展示了乌珠穆沁服饰的独特魅力。
地势北高南低,由东向西倾斜,海拔在800—1500米之间;北部是低山丘陵,南部是盆地;全旗土壤水平地带性分布非常明显,由东向西依次有灰色森林土、黑钙土、栗钙土,非地带性土壤有沼泽土、草甸土、风沙土。 境内最高山峰宝格达山海拔1461米。
2003年,我旗国内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0亿元大关,增速达17.2%,是近年来发展最快的一年;财政收入达4345万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牧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6000元和5610元。草原生态保护和建设成效显著,畜牧业的基础地位进一步稳固,牧业年度牲畜总头数达到389万头(只),当年出栏牲畜182万头(只),创历史最高记录。工业经济实现历史性突破,实现工业增加值29581万元,占全旗GDP的29.1%。以上成就的取得,为我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东乌旗属北温带大陆性气候,处于高海拔和中、高纬度带的内陆地区,自然条件较为恶劣。气候特征为冬季受蒙古高压控制寒冷风大,夏季水热同期。气温:年平均气温1.6℃,一月平均气温-18.9℃,七月平均气温21℃,极端最高气温39.7℃,最低气温-40.7℃,年日平均气温0.7℃。年生长期(日均5℃以上)95天,无霜期平均为120天。年降水量300毫米左右,主要集中在6—8月份,占年降水量的70%;年蒸发量在3000毫米以上,是降水量的7.5倍;日照时间年均2975小时,太阳辐射强烈,湿润度0.1—0.4;大风日数多,平均风速3.6米/秒,极端最大风速34.0米/秒,年均7—8级大风日数73天;地下水资源总量为75987万立方米/年,可开采量为14577万立方米/年,水位深0—70米,单井采水量10—100吨/小时。
东乌旗民间传统手工艺品制作行业的龙头——乌博民族手工艺品制作室现正打造着乌珠穆沁民间传统手工艺品文化产业。该制作室成立于2006年3月,目前从业人员36人,从事着20多种民族手工艺品的制作,其中仅专业马头琴年生产能力就达600把,2006年底销售额已达30多万元。
- Sitemap | Xml | W3C XHTML 1.0
- Copyright © 2018 中国地图全图 Inc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