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则概况
-
改则县矿产资源主要有砂金、铜、天然碱、食盐、钾盐、冰洲石、石膏等。野生动物主要有:野牦牛、野驴、黄羊、藏羚羊、岩羊、大头羊、狗熊、猞猁、草狐、旱獭、雪鸡、黄白鸭等。此外,风能和太阳能可满足小型发电机工作。改则县境内散布了大小逾三十个(已探明的有26个)温泉。比较大的有夏岗坚温泉、康托微温泉、温泉湖温泉、高温泉、鸭子湖西微温泉等。
随着经济的发展,改则县个体商业日趋兴盛。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了第一家茶馆。之后,改革开放以来,各种从事餐饮、娱乐、小商品批发零售的个体户逐年增加。据统计,1990年,改则县有个体工商户32户,注册资金2.74万元。到2000年,上升到有个体工商户161户,注册资金275万元。各种商品琅玡满目、餐厅、茶园、舞厅一应俱全,丰富了改则县人民的商品需求和饮食文化生活需要,活跃了改则县经济。改则县第三产业的发展亦随着个体工商户的出现而不断发展壮大,成为改则县服务业的主力军。1990年,全县个体工商户完成税收59万元,占全县税收总收入的29.94%,到1995年,完成税收101万元,占全县税收总收入的59.76%。2000年,随着规模扩大,投资增多,全县个体工商户共计完成税收143万元,占全县税收总收入的69.08%。
改则县属高原亚寒干旱高原季风型气候。干旱,多大风,昼夜温差大,日照时间长。年平均气温-0.2 ℃,1月平均气温-12.8 ℃,极端最低气温-44. 6 ℃(1987年12月);7月平均气温11.9 ℃,极端最高气温26 ℃(1979年6月),平均气温日较差14 ℃左右。年平均日照3168小时。年平均风速4.3米/秒,最大风速36米/秒,年出现17米/秒的大风日数平均为46天。年均降水量189.60毫米,年极端降水量最大295.8毫米(1977年),年极端降水量最小84.5毫米(1982年),年降雪日60天左右。有冰雹、积雪、干旱、风沙等灾害性天气。
改则县水资源丰富,境内分布有大量冰川,河流(均为内流河)、湖泊、温泉和丰富的地下水。境内冰川主要分布在昆仑山脉、夏岗坚、藏萨岗日、琼布岗拉、昂龙岗日山脉等,总面积约7200万平方米。水质良好,是境内河流、湖泊、泉水的重要补给源。境内较大的河流(总长在20公里以上的)有12条,湖泊面积在60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有14个,其中绝大多数为咸水湖。黑石北湖为境内最高的湖泊,湖面海拔5048米。
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改则县非公有制经济异军突起,规模不断扩大,人员不断增多,对改则县经济的贡献不断提高,已成为改则县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改则县一项长期的战略举措。2004年,改则县通过援藏单位投资、国家投入和自筹资金等方式,积极促进小城镇基本建设,效果良好。2004年改则县小城镇基本建设项目总投资达5622.9万元,主要建设了党政综合办公楼、市政道路、县中学教学楼及附属工程、县完小宿舍及校内路面硬化工程、绒山羊扩大繁场土建工程、县卫生服务中心疾病控制、畜产品交易市场、城市亮化工程、小车班职工宿舍建设项目、中国移动改则基站、县大门及路面硬化工程、商品房等。这些项目的建成,极大地改变了城镇面貌,增强了城镇的辐射带动功能,使改则县小城镇建设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改则县地处南羌塘高湖盆区,均为高山河谷地带,无平原。山势平缓,地形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境内主要有山脉有昆仑山、隆格尔山、夏康坚、达日龙、波杂、查多岗日等海拔均在6000米以上的山峰。全县平均海拔4700米,最低海拔4416米。
改则县盛产酥油、牛羊皮张、牛羊绒、食盐等。酥油是藏族人民必不可少的食品,从牛、羊奶中提炼而成,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在藏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用酥油做成的酥油茶,油滑而不腻,温润可口,营养丰富。具抵御寒冷,生津止渴和消除疲劳之功效。牛、羊皮张质地优良,是制革的最好原料。牛羊绒产量丰富,具有优良的质地,可用于制衣、被等,有软黄金之称。
改则县是阿里地区最大的纯牧业县之一,畜牧业是改则县经济的支柱产业。和平解放初期,由于经济基础薄弱,经济发展缓慢。1962年,据陆军第十一师兼日喀则军分区改则县社情调查报告资料显示,当时全县总计有32个部落(其中已改革的有28个部落),2738户,10879人。牲畜存栏中牛有33001头、马1085匹、羊416416只。从当时已改革部落阶级成份划分状况来看,贫牧民1746户,6920人、占78.7%;中等牧户423户、1830人,占18.8%;富裕户85户453人,仅占3.8%。可见,在封建农奴制的旧西藏时期,农奴在领主(注:改则县1962年统计数字,当时有领主19户,136人,代理人3户,29人)及其代理人的盘剥下,仅靠在领主及其代理人的庄园从事放牧或其他重体力的劳动,挣取微薄的收入,生活状况极为艰苦,生产条件极为恶劣。和平解放后,1960年6月,改则县路南地区28个乡开展了“三反两利”(即反叛乱、反乌拉差役、反奴役,牧工和牧主两利)运动,采取了与农区不同的阶级路线教育,即依靠劳动牧民,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打击叛乱牧主及其代理人进行民主改革。改则县民主改革经历了四个阶段,即发动牧民群众协助人民解放军,平息叛乱,建立各级政权阶段;废除牧区封建特权和封建剥削制度阶段;反对牧区各种类型的乌拉差役阶段;实行赎买政策,把牧主,寺院及头人的部分牲畜及生产工具进行赎买后分配给牧工阶段。民主改革后,牧区经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1998年,改则县全年牧业总产值完成4005.28万元(按1990年不变价算),牲畜存栏数达到80.5万头(只、匹),牲畜总增率(比1997年,下同)为9.5%。幼畜成活率达到77.34%。1998年底,共完成收购绵羊毛496吨,比1997同比增长28%,山羊绒47.9吨,增长10.7%,牛绒16.2吨,增长62%,酥油产量86.2吨,奶渣产量164.11吨,农畜产品综合商品率44.49%。1998年共完成牧民半定居点576间(包括1997年续建工程241间),完成半封闭羊圈574套,标准羊圈172套,太阳能采暖水井6眼,饲草饲料基地建设500亩。在1998年全县遭受雪灾期间,收到各种救灾资金143万元,救灾粮食161.8吨,衣被3587套,饲料40吨,抗灾药品折合人民币36.1万元,抗灾油料折合人民币8万元。1998年,完成财政收入352万元,完成计划的100.5%,财政支出1051万元,完成计划的108%(包括各种专款)。
- Sitemap | Xml | W3C XHTML 1.0
- Copyright © 2018 中国地图全图 Inc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