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州概况
-
甘州区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就业再就业工作整体推进,全年城镇新增就业7588人,实现大学生就业466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以内。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逐年提高,落实保障补助资金5559万元。区中心敬老院建成投入使用,日间照料中心、残疾人服务中心开工建设,企业职工基本养老、医疗、工伤、生育、失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障能力显著增强。星火产业带建设取得实效,农业科技利用率达85%。沙井中心校等11所中小学校舍改造任务完成,落实义务教育“两免一补”资金3331万元,教育教学条件明显改善。区医院综合大楼、东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体建成,梁家墩、小满等3个乡镇卫生院门诊大楼、大满、党寨等6个乡镇计划生育中心服务所建成投入使用,长安、梁家墩等9个乡镇综合文化站正在建设,广播电视数字平移工程进展顺利。
甘州区农业的整体发展水平处于全国一熟制地区的先进行列。农业产业化开发成效显著,已初步建成了具有资源优势和规模效益的粮油、瓜菜、甜菜、果品、奶肉牛、瘦肉猪、蛋白肉鸡、淡水鱼等农林畜产品生产基地和粮油、蔬菜、畜牧、林果、种子五大农业支柱产业。农业产业化稳步推进,“公司加农户”、订单农业等经营形式不断发展,建成了甘绿、金象、有年金龙、屯河、张掖大业、中种等一批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龙头企业,形成了具有规模效益的粮油、果蔬、草畜、制种、轻工原料等支柱产业,建成了200多家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形成了粮油、脱水蔬菜、玉米淀粉、甜菜榨糖、啤酒麦芽、番茄酱等加工系列。农业科技水平不断提高,石岗墩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区在西北地区具有较高的知名度。“沙荒地改造利用”、“河西一熟制灌区吨粮田栽培技术”、“黑河地区作物需水量及节水灌溉技术研究”“轮回选择法培育玉米新品种”、“蔬菜商品产业化技术开发”等一批在国内、省内领先的农业科技成果已大面积推广应用,科技对农业发展的贡献率达52.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处于甘肃省领先地位。
甘州区境内名胜古迹众多,人文景观奇特,旅游资源丰富,以大佛寺等历史文化遗存和以“甘州八景”为代表的自然生态景观保护良好,以甘泉公园、黑河山庄、东大山风景区等绚丽的自然景观以及汉、蒙、裕固等多彩的民族风情,让中外游客流连忘返。霍去病西征、张骞出使西域、法显和尚西行、隋炀帝西巡、唐玄藏取经、马可·波罗游历东方等历史长河中的轶闻趣事数不胜数,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转战河西,浴血奋战,写下了可歌可泣,气壮山河的一页。甘州古迹甚多,景观奇特,既有黑水国遗址、隋代木塔、唐代五松园遗址、西夏大佛寺、明代镇远楼、古汉墓群等名胜古迹,又有绚丽的自然景观、多彩的民族风情,吸引着众多的中外游客观光旅游。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给甘州旅游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我们将以更优惠的政策、宽松的环境、完善的服务,热忱欢迎国内外旅客到甘州这片热土投资、开发旅游,共同为“甘州”这颗丝路明珠增添光彩。
甘州区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巩固发展,落实制种53万亩(其中玉米制种50万亩),蔬菜16万亩,优质小麦15万亩,马铃薯、啤酒大麦、番茄等轻工原料18.6万亩。全年新建养殖小区15个,畜禽饲养总量达到1200万头(只),同比增长1.7%,其中牛饲养量达到45万头,同比增长11.4%。新增农产品加工企业6户,订单农业面积达76万亩。输出输转劳动力7.37万人,实现劳务收入5.65亿元。新农村建设亮点频现,整村推进危旧房改造10089户,新建小康住宅示范点75个,张莺、张平公路建成通车,完成通乡村公路254公里,建成农村户用沼气11944户,解决了2.7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电网延伸无电户通电工程、退耕还林转灌区节水、土地整理、三北防护林建设等项目顺利实施,新农村建设基础不断加强。
甘州区工业经济企稳回升。受金融危机影响,上半年全区工业经济大幅走低,6月底仅完成工业增加值6.5亿元,同比下降1.6%。三季度后工业经济逐步走出低谷,企稳上行,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21.4亿元,同比增长13.5%,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增加值18.1亿元,同比增长16%,增幅较6月份提高18个百分点;实现销售收入31.5亿元,增长1.5%,实现利润0.95亿元、利税2.84亿元。工业品产销衔接正常,产销率达90.7%。加强企业“三废”治理和对工业锅炉的节能改造,推广应用水源热泵等节能减排新技术,全区万元GDP能耗下降4.4%,万元GDP电耗下降4%,二氧化硫排放量、化学需氧量均控制在市上下达指标之内。企业改革顺利推进,解决企业改制遗留问题30多件。
2009年,在甘州区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区上下紧紧围绕区十六届三次人代会确定的发展目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克服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把握宏观政策抢机遇,拓宽“三条路子”抓投资,实施“十大工程”快增长,坚持统筹兼顾促发展,经济社会保持了平稳健康的发展态势。全区完成生产总值83.5亿元,同比增长11.5%,占计划的100%,其中:第一产业20.5亿元,第二产业29.1亿元,第三产业33.9亿元,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5.0:35.4:39.6调整为23.95:36.05:40。财政收入完成57772万元,同比增长10.3%,占计划的96.7%,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6677万元,同比增长10.2%,占计划的101.4%。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293元,同比增长11.1%,占计划的100.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153元,同比增长9%,占计划的100.8%。
甘州区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坚持用生态理念引领城市发展,全面实施湿地保护与滨河新区建设工程。滨河大道、滨湖路、水韵街路基工程完工,水源涵养工程南湖、中湖成功蓄水,完成一期绿化527亩,新建黑河防洪大堤3.58公里,硬化西三环路3.7公里,累计完成投资2.16亿元,新区框架初步形成。黑河湿地保护工程完成投资3244万元,建成非机动车道20公里、湿地栈道5公里,退耕还湿地3099亩,疏浚渠道23公里,修筑围堰坝7.2公里,形成湿地水面2200亩。加强主城区基础设施建设,实施甘州南苑保护工程,配合市上完成东环路、东大街、城区背街巷道、公厕改造任务,争取保障性住房资金8633万元,建成宁和园经济适用住房630套、廉租房667套。
甘州区工业经济在调整中稳步发展,张掖电厂经过20多年的不懈努力,工程建设全面展开;小孤山水电站顺利实现枢纽截流,主体工程全面开工;屯河番茄酱一期工程、华瑞麦芽技改、中种、正大种子二期工程等项目当年开工建成投产。形成了农副产品加工、冶金电力、建筑建材、医药化工等优势企业群体,培育壮大了丝路春酒业集团、黑河水电开发公司等一批骨干企业,创出了丝路春白酒、金象种子、甘绿脱水菜、马铃薯全粉等知名品牌。功能齐全、连接城乡的市场网络初步形成,技术市场、信息市场、劳动力市场、房地产市场已具雏形;商贸流通活跃,成为河西贸易辐射中心,南关蔬菜批发市场是西北最富活力和最具影响力的蔬菜瓜果集散地之一;超市、专卖店、连锁经营等新型业态逐步兴起,日益引领消费时尚。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达到45%。地方工业形成特色,集团经营初具规模。企业改革稳步推进,以租赁、出售等形式为主,先后完成了有色金属公司金鑫铜业等8户企业的改制。以脱水蔬菜、丝路春酒业、饮料食品、建筑建材、有色金属、金象种子为主的六大企业集团逐步形成并完善。工业产品结构进一步得到调整。占地23.5平方公里的东北郊经济新区,被国家列为东西部乡镇企业合作示范区,实行引进、立项、建设一支笔管理新体制,是省内最具活力和竞争力的开发区之一。
甘州区土地广袤,环境优美,资源丰富。基础设施完善,盛产80多种农产品和名贵中药材,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和“西菜东运”五大基地之一。境内交通便利,兰新铁路和312、227国道横贯全境,县乡公路四通八达。军地两用机场可起降各类飞机。电力充足,邮电通信方便快捷,西、兰、乌光缆贯穿全境,城市功能日臻完善,已初具中等城市框架。城乡工业发展迅速,形成了以采矿、电力、冶金、医药、化工、机械、造纸、建筑建材、酿造和粮油加工等工业群体。全市各类专业批发市场已发展到34处,形成了连接城乡、沟通内外、纵横交错的市场网络。
甘州区境内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黑河、山凡河、酥油口河、大野口河等河流贯穿而过,年径流量24亿立方米,水能蕴藏量达2。2亿千瓦,地下水储量10亿立方米。平均海拔1474米,属温带大陆气候。年平均降水量113-120毫米,蒸发量2047毫米,日照时数3085小时,无霜期138-179天,具有日照时间长、发行量发行昼夜温差大的特点。
- Sitemap | Xml | W3C XHTML 1.0
- Copyright © 2018 中国地图全图 Inc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