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静概况
-
和静县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和静县是一块极具开发潜力的宝地。和静县水、土、光、热资源丰富,境内有开都河、黄水沟、乌拉斯台河三大水系,地表水年径流量47.6亿立方米,地下水总储量42.08亿立方米,水量极为丰富。山外平原区气候温和,光照充足,全年无霜期181天,日照时数达3049小时,年太阳辐射量156.8千卡/平方厘米。优越的自然条件很适宜粮食、油料、棉花、甜菜及各类瓜果和农作物的生长,通过试种葡萄、红枣、杏等果品均具有良好的丰产性,且品质上乘。全县可供农林业开垦种植的土地面积约84万亩,土壤类型以潮土、草甸土、灌淤土等为主,肥力较高,具有十分可观的开发价值和前景。
2009年,和静县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有力保障下,全年财政收入较快增长。2009年地方财政收入完成22301万元,比上年增长38%,其中:地税完成11298万元、国税完成6163万元、非税完成2228万元、基金完成2612万元 。地方财政支出74275万元,比上年增长32%,其中:农业支出7702.81万元、教育支出23556.56、工资性支出33923.2万元。金融市场平稳运行。和静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223385万元,比年初增加22718万元。全县企业存款为14448 万元,比年初增加5121万元;全县储蓄存款为153590万元,占全部存款余额的68.76%,储蓄存款比年初增加23374万元。和静县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为92418万元,比年初增加15301万元,其中:短期贷款月末余额45040万元,比年初增加7240万元;中长期贷款月末余额21500万元,比年初增加8648万元。
2009年,和静县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各项任务,加大农牧业投入,狠抓农牧业生产,千方百计增加农牧民收入,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积极推进农村牧区经济结构调整,使我县农村经济保持了健康、稳定的运行态势。2009年,和静县农业总产值为132744万元,较上年增长18.93%,其中,农业产值为66667万元,增长30.96%;林业产值为2463万元,增长63.01%;牧业产值为60305万元,增长5.65%;渔业产值为188万元,下降12.04%;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为3121万元,增长13.91%。2009年,和静县农业增加值为75959万元,其中,农业增加值为39211万元、林业增加值为1185万元、牧业增加值为33591万元、渔业增加产值为96万元、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为1876万元。
和静县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出产各类中医药植物数百种,是新疆重要的中医药材产地。境内生产的甘草质黄、粉性足、含酸高,是甘草中的佳品,产品远销全国各地以及韩国、日本、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市场销路及经济效益极好。目前,该县年产甘草500吨, 10万亩人工甘草生产基地也已初具规模,建成后甘草年产量将达到22500吨,可为甘草加工提供充足的原料,现人工示范种植已获得成功。和静县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出产各类中医药植物数百种,是新疆重要的中医药材产地。境内生产的甘草质黄、粉性足、含酸高,是甘草中的佳品,产品远销全国各地以及韩国、日本、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市场销路及经济效益极好。目前,该县年产甘草500吨, 10万亩人工甘草生产基地也已初具规模,建成后甘草年产量将达到22500吨,可为甘草加工提供充足的原料,现人工示范种植已获得成功。
2009年,和静县工业生产保持较快增长,经济效益持续向好。全县完成工业总产值34.73亿元、完成工业增加值10.78 亿元,比上年增长51.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8.86亿元,同比增长50.5%;完成工业总产值29.46亿元;完成工业销售产值27.83亿元,同比增长25.8%;产销率达94.5%。2009年我县以特色资源为依托,加快工业化发展进程,在第二产业中形成了以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和第三产业的发展,集中力量突出钢铁铸造、矿业、建材、农产品加工、电力、酿造六大产业开发,新兴工业企业和龙头企业的蓬勃发展,带动了和静县经济快速增长。我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总额47.62亿元,利润总额2.16亿元,其中:盈利企业盈利额2.35亿元,亏损企业亏损额0.19亿元;销售收入 27.52亿元,上缴税金2.32亿元,实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009年和静县各族人民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自治州“保稳定、保增长、保民生”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努力克服国际金融危机和“7.5”事件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使县域经济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全县呈现出国民经济保持较快发展,经济总量扩张,结构改善,效益提高,活力增强,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的良好态势,总体上实现了和静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初步核算,2009年全县生产总值预计完成37.2亿元,同比增长18.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03亿元,增长15.56%;第二产业增加值14.67亿元,增长20%;第三产业增加值10.5亿元,增长17%。在第二产业中工业增加值12.97亿元,建筑业增加值1.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0.1%和19%。人均GDP为19682元。产业结构继续调整优化。2009年和静县三次产业的比重由2008年的29: 38: 33调整为32: 39: 29。
和静县地域幅员辽阔,山河壮丽,有着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境内有25个旅游资源的基本类型,占全国68个基本类型总数的36.8%,有上百个资源实体,旅游资源的总体质量水平较高,其中1级旅游资源实体数量10个,2级旅游资源实体数量19个,3级旅游资源实体28个,4级旅游资源实体3个,旅游开发价级很高的1、2级旅游资源实体数量占总数量的30%以上,形成高质量旅游资源集中分布区。共有天景、地景、水景、生景、历史胜迹与民族风物等6种类型,其中地景、生景具有垄断性和不可替代性。现已开发的主要景点有:天鹅湖、九曲十八弯、巩乃斯森林公园、阿尔先温泉、班禅沟、巴仑台黄庙、满汗王府等。
和静县是新疆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拥有新疆最大的高山牧场——巴音布鲁克草原。在开都河流域的宽谷地带,生长着针矛、狐矛等130多种优质牧草,为发展畜牧业提供了优越的条件。2003年全县牲畜最高饲养量达到136.38万头(只),年末牲畜存栏达到104.05万头(只),母畜和大畜比例提高到63%、14.1%,出栏率和商品率达到64% 、88.9%,肉、奶、毛、蛋产量分别达到22181吨、5520吨、1271吨、1128吨。和静县年产绒200吨(其中山羊绒170吨、牦牛绒30吨),粗羊毛1120吨,所产毛绒纤维长、细度均匀、光泽好,是毛绒高级纺织品的优质原料;年产羊皮、牛皮、马皮等各类皮张约45万张左右,加之从邻近的新源县、尼勒克县、焉耆县、和硕县采购的皮张,可以满足规模为100万张皮革加工厂的原料供应。
2009年,和静县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77240万元,同比增长30.95%。其中县属142754万元,同比增长22.25%。施工项目共76个。(新开工项目55个、续建项目21个)在完成投资额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71131万元、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完成投资191万元、房地产开发投资5918万元。在完成投资额中:国有投资57480万元,股份合作、有限责任公司完成投资23362万元,私营经济投资85486万元,集体投资1400万元,个体投资8570万元、港澳台投资942万元。从投资结构来看,第一产业完成13487万元,第二产业完成119589万元,第三产业完成投资44164万元,分别占全县总投资的7.61 %、67.47%、24.92%。2009年,我县亿元以上项目共有9个:国电新疆开都河流域水电开发有限公司察汗乌苏水电站工程;新疆巴州新华水电开发有限公司哈尔莫敦水电站;巴州凯宏智博矿业有限责任公司;新疆和合矿业有限责任公司;和静县备战矿业有限责任公司。累积完成投资109762万元,占全县固定投资额的61.93%。从以上数据中可以看出我县的重点项目投资是拉动我县投资的主要力量。重点项目投资为我县经济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也成为我县招商引资的一张有利名片。
和静县地形呈东西长,南北宽,西北高,东南低,分为山间盆地、山地峡谷和山前平原三部分,总面积39686平方公里(其中山地36768平方公里,占92.6%;平原2918平方公里,占7.4%)。境内多山、多河,水源丰沛。和静县气候属中温带大陆性气候,年有效积温3908.5℃。全县土地总面积5952.9万亩,可利用草场3077万亩,现有耕地面积23.52万亩,尚有30万亩宜农、宜林荒地有待开发。草场理论载畜量245.8万绵羊单位,实际载畜量229万绵羊单位。境内有驰名全国的巴音布鲁克大草原,草场总面积2872万亩,是仅次于内蒙古额尔多斯的全国第二大草原,也是巴州和新疆发展畜牧业生产的一个主要基地。
- Sitemap | Xml | W3C XHTML 1.0
- Copyright © 2025 中国地图全图 Inc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