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口概况
-
河口区境内可利用地表水资源主要来源于两大部分:一是自然降水,二是引黄河水。据1990~2000年气象资料,本区年均降水量为598.1毫米,全区地面年径流量约1.3亿立方米,其中5个农业乡镇总面积1134平方公里,形成地面经流量为6000万立方米,沾利河、马新河、草桥沟、挑河4条河道承接上游客水每年平均约1亿立方米。但因降水绝大部分产生在汛期,易形成内涝,故年均利用率较低。全区工农业及人畜用水主要由引蓄黄河水解决,1991年5月,恢复王庄二干引黄干渠,设计引水能力20立方米/秒。1999年打通王庄三干,设计引水能力10立方米/秒。至2000年,在黄河水有保障的情况下,年引水能力为1.14亿立方米。故在正常年份,全区5个农业乡镇每年可用淡水资源总量为2亿立方米,按有效利用率50%计算,可利用约1.0亿立方米,除去人畜用水,可控制灌溉面积30万亩,离所需仍有差距。根据近几年黄河水量情况,本区引水量难以保障。再加上油田生产用水和居民生活用水,供需矛盾仍在加剧。因此,当前水资源不能满足工农业生产的需要。本区属淡水资源缺乏地区(地下基本无淡水),应大力发展节水农业,走节水之路。
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37.2亿元,比上年增长30.7%。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4家,实现增加值35.3亿元,增长45.1%;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52.9亿元,增长73.3%;实现利税15.78亿元,增长67%;实现利润9.66亿元,增长70.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368.9,比上年提高36.3个百分点。规模以上非公有制工业实现增加值29.1亿元,占全部工业的78.2%,增长41.8%。
木本植物主要有柳、槐、桐、柏、桑、榆、椿、柽柳等。河口区木本植物以槐、柽柳最多,主要分布于东部和北部。柽柳以野生为主,俗称红荆条,近年开始人工营造,公路多植柽柳。1995年在境内东部建有大型柽柳林场,已栽植柽柳5万亩。果树主要有冬枣、苹果、梨、桃、杏、葡萄等。有野生8类,分布较大,数量较多的是饲用植物、药用植物、纤维植物3大类。饲用植物类有85种,分隶22科85属。药用类植物有72种。纤维植物类有13种,分布广数量大的有芦苇、罗布麻。全区现有芦苇面积24.7万亩。水生植物主要有蒲、藕和藻类。
河口区除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之外,已发现的矿种还有硫化氢气体矿、砖瓦用粘土、贝壳、地热等。境内地下石油、天然气资源丰富,全区地下均为丰油区,已探明地质储量21亿吨,天然气储量170亿立方米。2000年石油产量1158.3万吨,占胜利油田总产量的45%以上,尤其海上石油开发具有广阔前景。经省地质勘探局初步勘查,该区为地热异常区,地温梯度平均约每百米4度(每百米3.5度属异常),河口北部、孤岛、义和等地地温最高达每百米5.8度。总体储量不清。由于地势资源埋藏深,钻探、开发利用系统还没有建立,资金薄弱,技术落后,人才缺乏等因素,其效益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2007年,组织实施了以培育新型农民、发展新型产业、打造新型环境、建设新型班子为主要内容的“四新”工程,农业和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冬枣、水产、棉花主导产业持续壮大,建成优质冬枣基地10万亩、良种棉基地20万亩、生态高效渔业基地40万亩,被省政府授予“全省海洋经济先进区”。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52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到27家,带动80%的农民进入产业链经营。农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马新河疏浚治理、滨海大道绿色生态河二期、东水源节水改造重点工程顺利完成;实施农业综合开发3.6万亩,新建沼气池700个,改造乡村公路117.6公里,城乡集中供水入户率达到95%。在全市率先实施“三网”绿化工程,完成路域绿化175公里、水系绿化34公里,植树40万株,有效改善了生态环境。扎实推进小康文明村建设,建成村级文化大院36所,创建市级小康文明村15个,村容村貌发生了深刻变化。
动物资源:饲养动物家畜有牛(渤海黑牛、黄牛)、马、驴、骡、猪、羊、兔、狗、猫、鹿、狐狸、貂等。家禽有鸡(地产鸡、引进改良鸡、乌鸡)、鸭、鹅、鸽。野生动物兽类以野兔分布最广。鸟类分布广、数量大的有麻雀、燕子。境内鸟类多分布在沿海、草原。昆虫类主要有七星瓢虫、草蛉、马蜂、赤眼蜂、螳螂、蝉、蝴蝶、蜻蜓、蜘蛛、蟋蟀等。爬行动物类有蛇、蜥蜴、壁虎、蝎子、蚯蚓,还有两栖动物青蛙、蟾蜍等。水生动物淡水动物有鱼、虾、螺、蛙类50余种。海水动物有鱼类86种,虾类15种,蟹类22种,贝类44种,环节动物(沙蚕类)30种,大型水母2种。主要经济鱼类有33种,经济虾类有5种。经济蟹类主要有三疣梭子蟹。环节动物主要有双齿围沙蚕、长吻沙蚕、巢沙蚕、浅古铜吻沙蚕。水母类主要有沙蜇、面蜇2种。
全年农林牧渔业实现总产值12.84亿元,比上年增长9.3%。粮食总产1.45万吨,下降37.5%;棉花总产1.56万吨,增长6.12%;油料总产0.28万吨,增长21.7%;水果总产3.2万吨,增长13.5%;蔬菜总产0.73万吨,下降19.8%。肉类总产1.71万吨,禽蛋总产0.5万吨,奶类总产0.23万吨。水产品总产12.9万吨,增长7.5%。全年人工造林面积498公顷。全区农机总动力19.4万千瓦,增长1.62%。
河口区境域属典型的黄河三角洲地貌。地势南高北低,西高东低,由内地向沿海平缓降低,向海缓倾,其坡度内侧较大,外侧较平缓,自然比降为1:10000~1:15000。海拔一般6~5米,近海3~2米,义和庄南部黄河故道处为境内最高点,最高高程7.6米(黄海基准面)。
河口区境域北、东两面临渤海,地处中纬度,位于暖温带,背陆面海,受欧亚大陆和太平洋的共同影响。由于黄河泥沙淤积,近海浅水域宽阔,热量吸收能力小,又因境域地势平坦,大陆性季风影响甚于海洋,故属暖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基本气候特征是冬寒夏热,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热同季,有时受台风袭击。境内气候差异不明显。
2000年,土地利用率为58.11%。其中农业用地74162.26公顷,非农业建设用地16883.13公顷,两者之间为4.39:1。全区共分8个土地类型。其中:耕地面积为42273.68公顷,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19.77%。园地均为果园,面积1322.1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62%。林地面积8985.53公顷,占土地面积的4.02%。牧草地面积21580.95公顷,占土地面积的10.09%。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面积9679.1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4.53%。交通用地面积2525.8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18%。水域面积77717.32公顷,占土地面积的36.34%,水域占地面积较大,河流水面和水库水面及坑塘水面面积共8236.34公顷,为农业生产和水产养殖提供了必要的水利资源,全区滩涂面积39759.92公顷。未利用土地面积49794.4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3.28%,全区未利用土地面积在各乡(镇)分布不平衡,大部分在新户、四扣两乡境内,各乡(镇)未利用土地面积所占比率大都在20~40%之间。
2008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63.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3.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4亿元,增长8.0%;第二产业增加值39.8亿元,增长27.2%;第三产业增加值17.1亿元,增长21.2%。三次产业比例为10.1∶62.9∶27.0。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8.7亿元,比上年增长38.5%。实现财政总收入9.65亿元,增长19%,其中地方财政收入5.17亿元,按可比口径增长24.5%。税收总收入5.17亿元。按可口比径增长13.2%。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88.94亿元,比年初增加1.06亿元。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66.68亿元,比年初减少2.51亿元。年末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28.62亿元,比年初增加1.91亿元。
- Sitemap | Xml | W3C XHTML 1.0
- Copyright © 2018 中国地图全图 Inc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