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花岗概况
-
红花岗区教育教学资源布局结构进一步优化,区属学校149所,在校学生8.8 9万人,适龄儿童入学率99.9%,非文盲率99.9%,“两基”成果得到巩固。扎实开展科技工 作,申报科技项目16项,发展民营科技企业6家。邮电通信事业进一步发展,邮电业务总量3 .70亿元,电话用户19.4万余户,电视覆盖率87.51%,广播覆盖率97.88%。积极发展文化事 业,文化市场逐步规范,文物普查顺利推进。计划生育工作成绩显著,连续7年获得市级考 核一等奖。医疗分类管理工作扎实开展,社区卫生网络初步形成,农村卫生事业加快发展, 共有医院6家,卫生院9家,社区卫生服务站(点)54个,病床885张,医务工作人员1186人, 其中医生455人。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781.94万元,保障5507户 、1.31万人;发放养老保险金4015万元、医疗保险金875万元、失业保险金82.75万元,安排 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和再就业2880人。
红花岗区第三产业稳步跃升。坪丰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南宫山物流基地、遵义市钢材市场、酒类专业批发市场、蔬菜批发市场建设有序推进。引进建设的沃尔玛遵义店、帝豪物流中心食品大市场、海风井水果批发市场开业运营,全区新增市场面积4万平方米。举办“红花岗区第二届旅游文化节暨招商引资洽谈会”、“第二届遵义市中兴灯饰洁具城商品交易会”、“红花岗区首届时尚婚庆博览会”、“2007年遵义名特优农产品、食品和名优酒交易会”等活动。继续开展“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成15个农家店。启动湘山寺3A级景区申报工作,维多利亚酒店、广电酒店已通过省旅游局三星级酒店标准验收。区游客服务中心网站建成并投入使用。《大板水国家级森林公园总体规划》通过评审。举办了第二届乡村旅游节,新蒲镇建成8个乡村旅馆,海龙温泉项目主体建筑竣工。全年接待游客累计31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8.0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6.4%和31.9%。
红花岗区社会事业和谐发展。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通过省科技厅第三轮复核验收,完成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区中期评估准备工作,农村信息化工程纳入全省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共享平台建设与示范项目。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发放补助413万元,受惠学生达8.2万人次。“两基”迎国检工作稳步推进,农村薄弱学校、D级危房校舍改造顺利实施。整体收购原私立天育学校,完成遵义市一中初、高中剥离办学,高考、中考成绩创历史新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面铺开,收治病人4718人次,减免医疗费159.14万元,农村人口参合率达89.8%; 3个镇卫生院达到一级甲等标准,47个村卫生室达到甲级标准。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全面启动,群众文化体育生活不断丰富。海龙薅秧歌、文琴戏、通草堆画、廖氏化风丹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承办和举办贵州省首届独竹漂大赛、遵义市第三届龙舟赛、首届社区科技文化体育节、《红军魂》巡回演出、“三下乡”、“新年音乐会”、“农民科技文化体育活动周”等活动。成立流动人口服务中心,对计生“脱管地段”进行严格划分;认真兑现计划生育扶助政策,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符合政策生育率达98.21%以上,人口出生率控制在7.84‰以内。全面完成第七届村(居)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加强社会治安管理,开展“两抢一盗”等专项斗争,破获各类刑事案件1829起,创建市级“平安社区”16个,“平安村寨”6个;区级“平安社区”123个、“平安村寨”112个。
改革开放以来,红花岗区各族人民秉承长征精神,抢抓历史机遇,不断深化改革,全区经济社会步入了快速发展时期,1991年全区(原遵义市)财政收入跨入了全国十大财政县(市)行列,1996年国内生产总值在1980年的基础上实现了翻三番。近年来,区委、区政府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工业化、城市化、农业产业化”总体发展思路,先后实施了“五大攻坚战”、“四个新突破”、“四个跨越对接”、“五个拉动”等发展举措,国民经济总体实力再上一个新台阶。2007年是红花岗区经济社会实现较快发展的一年:预计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22.85亿元,增长15.6%;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4.14亿元,增长17.1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3.05亿元,增长14.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53.84亿元,增长16.38%。工业、城乡建设、第三产业、“三农”工作都取得明显成效。2008年,红花岗区将充分发挥中心区优势,紧紧围绕“巩固农业基础、夯实三大命脉、做强区域经济、着力改善民生、促进城乡居民增收”工作主线,斥资1000万元做大工业经济规模。
红花岗区城市建设成效明显。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洛江河河堤治理、遵义大道改造、三号路、滨河路道路、桃溪片区排洪、忠庄河桥梁、状元路三期工程全面竣工;东城大道、忠庄河中段治理、河上坡路、官井路道路、大连路至东联线跨铁路道路桥梁、7个还房工程、中深工业大道等项目按计划推进,城镇化率达63.4%。拆除违法违章建筑1.4万平方米;新增城市公用绿地面积8.6万平方米;饮用水源污染治理和取缔土法烧结窑工作取得成效,生态建设进一步加强。争创国家卫生城市取得成功。“全国文明城市”和“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工作启动。加强集镇建设,推动农业产业化调整,提高农村示范户的带头作用,新农村建设继续深入,新建和改造黔北民居350户。
红花岗区自然风光、人文景观独具特色。主要以遵义会议会址为主的长征文化纪念体系,有中世纪军事城堡海龙囤,“西南地下艺术宫殿”杨粲墓,佛教名胜金鼎山、湘山寺、桃溪寺以及大板水原始森林等历史古迹和自然景观,人文内涵丰富厚重,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城区青山环绕,树木苍翠。湘江、洛江横贯全城,遵义公园、河宾公园、凤凰山公园和碧绿江水自然交融,春华秋实、夏荫冬青,景色迷人,被誉为黔北高原上的一颗明珠。2007年,全年接待游客31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8.06亿元。
红花岗区三农工作扎实推进。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9.19亿元,增长8.6%;粮食总产量8.6万吨,增长10.75%。新增蔬菜种植面积0.3万亩,完成蔬菜产值1.8亿元,增长12.5%。多渠道筹集资金3850万元,深入推进“四在农家”创建,累计创建示范点55个、创建点208个,惠及16万农民,覆盖率达71%;硬化通组公路36公里、连户路126公里、农户院坝8.46万平方米,改厕2165户,改灶2133户,建沼气池4166口。完成渠道防渗27.8公里,新建小水池、水窖280个,完成95口小山塘整治,11处提灌站更新改造,新增节水灌溉面积420亩,恢复改善灌溉面积2万亩。除险加固治理6座小(二)型病险水库。发放粮食直补、综合直补、能繁母猪补贴、购置农机补贴资金492万元。新增畜牧养殖基地1个,畜牧业产值达3.48亿元。协助新增省、市、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0家,帮助坪丰综合农贸市场、遵义乳制品有限责任公司、遵义农丰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争取国家涉农信贷资金2.1亿元。
红花岗区节能环保型工业经济比例上升。全年辖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完成增加值36亿元,增长16.1%,区级规模工业企业累计完成增加值 14.77亿元,增长28.2%。遵义循环经济新材料坪桥工业基地已被列为贵州省向国家发改委推荐的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单位,遵义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三期1000亩土地已完成征地工作。新增1万吨海绵钛及年产300吨钛锭生产线、年产10万吨首期2万吨镁及镁合金生产线、年产24万吨电石生产线、玉隆铝业技改扩产、工业垃圾自备热电站等项目进展顺利。董酒公司完成第一轮战略性重组,新产品上市。启动遵义碱厂节能节水、遵义新蒲瑞安环保型水泥等项目,资源节约及综合利用水平提高,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5.33%。
川黔电气化铁路和210、326国道横穿红花岗区全境,贵遵高等级公路和即将开通的遵崇高速公路(2004年6月通车)在这里交汇。供电供水能力较强。区内火力发电装机容量达32.4万千瓦,毗邻的乌渡发电厂装机容量63万千瓦,生产生活用电充足,随着城市、农村电网改造的实施,城乡供电设施有极大改善。先后兴建了南、北郊水厂及红岩、海龙等11座中小型水库,城市自来水日供应能力达15万吨。邮电通讯设施网络完善。现有邮电局(所)25处,拥有现代机械装置邮政转运中心和载波、微波通讯等先进通讯设备,基本普及了程控电话和移动电话。此外,区内还具有较为完备的科研体系、教育体系和医疗卫生防疫体系,其中:拥有科研机构140个,民营科技企业148个,各类专业技术人员4万余人,各级各类学校近200所。
- Sitemap | Xml | W3C XHTML 1.0
- Copyright © 2018 中国地图全图 Inc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