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荫概况
-
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科技创新深入推进,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不断完善,省、市级高新技术企业达87家。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十二中学、实验小学等7所学校跨入了省级规范化学校行列;投资1.1亿元完成了农村校舍改造任务,两镇四新办全部达到市级教育示范乡镇标准,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显著改善。切实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大力推进惠民医疗和大病救助工程,全面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农合参合率达98%。人口计生工作不断创新,新建小区“三种模式、五位一体”、驻地部队“军地双管双助”等管理经验在全省、全国范围内推广,流动人口管理、儿童早期教育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加强,积极实施全民健身工程,新增健身器材300余件、健身路径1500余条、健身场地近36万平方米,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广泛开展各具特色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形成了“一街一特色、一居一品牌”的创建格局。社区建设不断深化,“一个核心、三元互动”社区管理体制得到推广。国防教育、国防动员、人民防空和民兵预备役建设进一步加强,双拥共建活动不断深入,实现了“省级双拥模范区”四连冠。
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积极探索财税型区域经济发展的新路子,及时调整和完善了办镇财政体制、工业经济、外经外贸、重点项目建设等政策措施,切实搞好闲置资源的优化整合,不断加快济南槐荫工业园区、槐荫工业科技园等发展载体和济南国际农产品加工贸易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着力构筑大框架、建设大载体,区域经济开始步入科学发展的新阶段。2008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60.13亿元,比上年增长18.2%,其中:一产增加值2.68亿元,二产增加值57.84亿元,三产增加值99.62亿元,分别增长5%、20.4%、17.1%;地方财政收入完成62023万元,增长28.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03.9亿元,增长32%;农民人均纯收入8343.6元,增长15.1%,全区经济整体素质和竞争力明显提升。
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区域经济发展活力进一步迸发,发展后劲不断增强。城郊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城乡环卫管理全覆盖机制全面落实,农民生产生活环境和条件得到较大改善,农村乡风文明发生明显变化;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丰农公司、樱龙公司、一品公司等一批创汇型农业龙头企业快速发展,农业产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工业经济实现新突破,2008年年销售收入过500万元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121家,实现销售收入182.5亿元、工业增加值41.1亿元、利税16.1亿元、利润10.6亿元,分别增长31.81%、30.06%、32.73%、35.68%;济南槐荫工业园区发展步伐加快,进园企业累计达431家,形成了以小家电、新材料等为产业特色的民营科技企业聚集区;槐荫工业科技园“两纵两横”路网结构基本形成,峨嵋水口、强达工贸等项目陆续展开,嘉洲果品、电器开关等项目正式投产。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2008年,全区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企业达203家,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0.92亿元,增长24%;市场建设实现新突破,全国知名家居建材品牌“居然之家”入驻槐荫,济南茶叶市场、西市场小商品批发市场等一批大市场档次不断提升,全区亿元以上商品市场达40家;新兴业态快速发展,建立了国家级的齐鲁动漫游戏产业基地,动漫创意产业成为服务业发展新亮点。
明代前,自现南大槐树东首向北穿中大槐树东街、经二路,至北大槐树西首,有一土石岗,南高北低,蜿蜒起伏,貌似长龙,岗上植树,抵御风沙。南大槐树一带,人烟兴旺,故名盘龙庄。1573年(明万历元年)前,因庄内多古槐改称大槐树庄。1771年(清乾隆三十六年)前,分为南、北、中三个大槐树庄。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济南开辟商埠后,南、北、中三个大槐树庄逐步成为城市居民区。1947年,取销南、北、中大槐树庄之称,其中心街道分别改称为南大槐树街、北大槐树街、中大槐树街。解放后,先后派生出南大槐树南街、北街、中大槐树南街、北街,槐村街,槐荫街等街巷。1955年,根据国务院关于“市辖区应改为地名称呼”的指示,将以槐树命名的街巷较多的第六区改为槐荫区。
和谐槐荫建设成效显著。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把保障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作为政府重要职责,扎扎实实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坚持就业是民生之本,累计实现就业再就业4.3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拓宽,新增参保职工4.56万人;妥善解决改制破产困难企业退休职工医疗保险问题,成为全市第一个所有改制企业退休职工参保的县区。深入实施残疾人、农村特困户“安居工程”,经济适用房、廉租住房制度不断完善。坚持稳定压倒一切,及时排查调处各种矛盾,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人民群众安全感进一步增强。始终坚持安全工作常抓不懈,深入探索安全生产监管长效机制,安全生产形势日趋稳定,槐荫区整体创建为全国第一个国家安全社区。建立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日趋完善,社会大局和谐稳定。深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不断强化“人人是环境、个个做表率”的发展理念,“一家人、一盘棋、围绕中心、共谋发展”的浓厚氛围逐步形成,有力推动了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立足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和开拓国际市场力度,全区对外开放整体水平进一步提高。2008年,全区招商引资到位资金65亿元,增长30%;实际利用外资5007.3万美元,增长10.1%;外贸出口16813万美元,增长7.9%;全区有出口实绩的企业50余家,其中年出口额过100万美元的企业达23家,出口产品结构不断优化,机电、轻工、化工等产品占全区出口总额的51%,经济外向度进一步提高。积极扶持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我区被命名为全省服务外包示范基地。
- Sitemap | Xml | W3C XHTML 1.0
- Copyright © 2018 中国地图全图 Inc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