潢川概况
-
潢川县水资源充足。水资源年均总量73.47亿立方米,地表径流占7.9%、地下水占1.3%、过境水占87.9%。动植物资源丰富。县域内有高等植物247科839种,脊椎动物3类30目295种,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13种、省重点保护动物18种。特色产业闻名遐迩。潢川是中国花木生产基地,花卉种植面积达18万亩,卜塔集镇被命名为“中国花木之乡”;华英集团被誉称为“中国鸭王”,年生产加工樱桃谷鸭7000万只,产品畅销韩、日、中东、俄罗斯和香港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华鳖为正宗原产地,年产生态中华鳖(甲鱼)36万公斤,被誉为“甲鱼王国”。此外,潢川贡面、卜集州姜、淮南麻鸭、高桩馒头、三股油叉等地方名产名吃享誉全国。
2008年,潢川完成生产总值94.8亿元,同上年相比,增长12.6%;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3.2亿元,增长3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882元,增长17%;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4796元,增长19%;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突破2亿元,增长13.3%;直接利用外资604万美元,增长31%,主要经济指标在全市名列前茅,入选2009年中国全面小康成长型百佳县(市)。
潢川县基础设施条件好,功能齐全。有11万伏、22万伏两个中心变电站和日供水8万吨水厂。中等城市总体规划已经省政府批准实施。2005年,城市建成区面积达28.6平方公里,比“九五”末增加9.8平方公里;城镇人口27万人,比“九五”末增加11.2万人。至2006年,该县规划建设发展目标是城市建成区达到三十三平方公里,城镇人口三十二万人,城市化水平达到百分之三十八以上。至2010年,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五十平方公里,城镇人口达到五十万,城市化水平达到百分之六十左右。
潢川县区位优势独特,交通通讯发达。位于鄂、豫、皖三省交界的“黄金”地带。国道312、106线,沪陕高速公路和大广高速公路分别在县城交汇,县际交通便利,离豫南大部分县区均在1.5小时公路车程内;国家西气东输支线工程经过潢川,并设中心气站;京九和沪乌光缆交汇潢川,开通了10万门程控电话和移动通讯。具有沟通南北,承东启西的独特交通、通讯中枢条件。潢川还是河南7个重要铁路枢纽中唯一的县。宁西、京九两条国家铁路交汇于此,为潢川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机遇和基础。潢川火车站现为国家二等车站。
潢川县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是中华黄氏发源地。春秋称黄国,汉代为弋阳,盛唐谓光州,民国二年更名潢川。后设潢川专署,1952年并入信阳。历史上名人荟萃,古迹文物遍布。为战国春申君之故地,元朝文豪马祖常之家乡。黄国故城气势恢宏,蔡番青铜器精美绝伦,清代铁旗杆赫然矗立,吴道子墨迹碑刻出神入化,倾倒过无数文人墨客、名士风流。潢川风光旖旎,景色迷人:玉带般的小潢河穿城而过,如虹双桥飞架南北;春申、弋阳两城相峙,河上点点白帆,时有渔舟唱晚;两岸亭台楼阁,夜半灯火阑珊;再有望河楼、三义观、晴堤新柳、七里清泉等景物,如涛如画,“光州十景”折服无数文人墨客,茶圣陆羽更是对光州茶赞赏有加“淮南茶,光州上”。“豫南小苏州”和“鱼米之乡”当之无愧。
潢川地处大别山侧洪积扇向淮北平原过渡地带,地质结构属淮阳古陆边缘的一部分,地貌为剥蚀侵蚀类型,地势南高北低,略向东北倾斜。境内淮凤岗、七里岗、黄寺岗与寨河、潢河、白露河、春河“三岗四河”相间分布,淮河沿县北侧东流,将全县地貌分为三个类型:南部为低山丘陵,面积占11.4%;中北部为垄岗,面积占65.7%;沿河为平原洼地,面积占22.9%。
潢川县农业资源十分丰富,农林牧副渔业蓬勃发展,鳖、鸭、花、猪、渔等特色农业享誉全国。工业已形成轻纺、机电、食品、化工、建材、饲料等六大工业体系,培育出了华英、亚美、旭牛三大集团。华英是全国151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和全国质量管理先进企业。华英的鸭子被誉为世界鸭王。商业贸易发达,是鄂、豫、皖三省交界处的商品集散地。
潢川县位于亚热带北部的边缘,为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季风湿润气候。年均日照时数2092小时,太阳辐射量118.25千卡/平方厘米,无霜期226天,全年平均温度15.3℃,年均降雨量1039毫米。土壤类型多种多样,共有三个土类、7个亚类、17个土属、61个土种,其中水稻土占68%,黄棕壤土占26.4%,潮土占5.6%。
- Sitemap | Xml | W3C XHTML 1.0
- Copyright © 2018 中国地图全图 Inc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