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县概况
-
畜牧业是环县的传统产业,农民的经济收入三分之一来自畜牧业。近年来,环县的畜牧业尽管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由于受传统思想的影响,超载放牧导致草山退化的问题十分突出,草畜矛盾明显地制约着畜牧业的长足发展。对此,环县通过认真调查研究,提出了立草为业、以草促牧的发展思路,把草畜产业开发作为振兴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第一位主导产业来抓,着力实施草畜大县、畜牧强县的发展战略。1999年,县上成立了草畜产业开发领导小组,出台了《环县百万亩紫花苜蓿基地建设实施方案》,落实了目标责任。在具体实施中,结合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紧紧围绕种好专业草、项目草、精品草、产业草四个重点,狠抓落实,并千方百计筹措资金,扶持种草养畜户。
环县是多样文化的汇集地,风情独特,古朴典雅。黄土文化、农耕文化、沙漠文化、宗教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璀璨汇集。道情皮影享誉国内外,是“中国皮影之乡”,被西方誉为“东方魔术般的艺术”,1987年成功出访意大利,2006年在环县成功召开了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试点经验交流会。皮影、香包、剪纸、刺绣等民间艺术古朴典雅,引人瞩目。环县羊羔肉、黄米酒、荞剁面、燕面柔柔等地方小吃风味独特,闻名遐迩。环县旅游资源丰富,有横亘中南部的秦长城、风景优美的道教名山东老爷山、巍峨壮观的宋代砖塔、彪炳史册的山城堡战役和陕甘宁省委省政府遗址等可供游览观瞻的旅游景点330多处。
环县矿产资源丰富,境内有石油、天然气、石灰岩、煤炭、白云岩等多种矿藏。石油地质储量达3亿多吨,是长庆油田的主产区之一;优质石灰岩储量达2000多万吨,正在开发利用;白云岩储量达18亿吨,属特优品位;全县煤炭预测储量684亿吨,煤层气预测储量3480亿立方米。现已探明千米以浅整状煤田储量达16.47亿吨,甜水堡千米以浅层煤炭储量2亿吨,构造简单,煤质优良,具备建设亿吨级煤田的条件。沙井子煤田普查探矿权和甜水煤田采矿权公开拍卖出让,现已进入实质性普查开采阶段。
2009年以来,环县紧扣国家投资导向,重点围绕城乡基础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生态环境建设等8个领域,突出抓好沙井子煤矿、2*100万千瓦火电厂、扬黄二期续建、各乡镇小城镇建设、农村居民危房改房改造、马方川煤矿、甜水南部煤矿等10个投资上亿元的重大项目建设,坚持发展项目不动摇,不断加大项目工作力度,使项目建设特别是一些重大项目有了新的进展。主要表现为“四个快速增长”:一是投资总额快速增长。全年完成全社会投固定资产投资33.64亿元,同比增长55.3%。其中50万元以上城镇项目投资26.82亿元,同比增长53.6%。二是新开工项目个数快速增长。2009年启动实施50万元以上项目203个,同比增长22.3%,完成投资30.2亿元,同比增长53.8%;1000万元以上投资项目个数较上年净增加33个,增速达52.4%。三是亿元以上大项目快速增长。亿元以上项目个数实现了零个突破,达10个,完成投资额2.02亿元。四是城镇建设投资快速增长。2009年完成城镇投资29.67亿元,同比增长76.5%,其中房地产投资大幅增长,投资额达9297万元,同比增长1.6倍,50万元以上城镇项目投资26.82亿元,同比增长53.6%,50万元以下城镇投资1.92亿元,同比增长77.8%。
环县2009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8.08亿元,同比增长24.9%,实现增加值4.38亿元,同比增长14.1%,拉动经济增长2.4个百分点。一是粮食生产创历史新高。全年粮食总产突破13万吨大关,达13.78万吨,比上年增长33.49%,人均产粮422.39公斤,创历史最高水平。粮食播种面积161.24万亩,上半年严重干旱导致环县夏粮播种面积比上年下降0.11万亩,下降0.23%,由于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在旱作农业区的进一步推广,秋粮面积比上年大幅增长,仅全膜双垄沟播面积比上年净增30万亩,达60.2万亩,同比增长1倍,为全年粮食丰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秋粮产量达到9.5万吨,同比增长57.81%。二是设施农业规模不断扩大,蔬菜生产稳步增长。全县蔬菜播种面积5.35万亩,较上年增加0.18万亩,同比增长3.5%;蔬菜产量28152吨,同比增长10%,其中设施蔬菜面积占全部蔬菜面积的八成以上,产量占全部蔬菜产量的比重达到85%;三是畜产品总量增加。今年以来我县以惠农绒山羊公司为龙头,依托扶贫投资的舍施圈养,加快了养畜棚圈建设工程进度,推进了标准化养殖,初呈成效。初步统计,牛存栏4.15万头,生猪存栏6.22万头,羊只存栏110.02万只,家禽存栏45.56万只,出售和自宰的肉用羊50.66万只。
2009年,环县上下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积极应对各种困难,坚定不移地按照中央、省、市总体要求,积极采取各项政策措施,努力做好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全年主要经济指标逐月上升,增势良好,全县经济呈现出健康快速发展势头。初步测算,全县2009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9.52亿元(现价),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同期增长12.7%。分三次产业来看,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4.44亿元,同比增长14.1%,对全县生产总值增长贡献率为18.65%,拉动经济增长2.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仍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完成增加值10.87亿元,同比增长15.8%,其中:油田工业完成增加值71976万元,同比增长9.6%,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8271万元,同比增长37.9%,规模以下工业完成增加值18763万元,同比增长39.3%,建筑业完成增加值9687万元,同比增长125.1%。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4.21亿元,同比增长5.2%。
环县可栽培的农作物有7个大类242个品种。盛产的冬(春)小麦、荞麦、糜子、谷子、玉米、高粱、洋芋、燕麦等是食品酿造工业的上好原料,其中荞麦、苦荞、小绿豆、燕麦等有较高的药用价值。胡麻、芸芥、葵花、豆类等各类经济作物产量可观。全县养羊72万只,位居全省第二,全市第一,滩羊饲养量占全国十分之一。县南部盛产优质苹果、曹杏、桃、梨、核桃、花椒等。还有野生药材80多种,其中甘草、秦艽、麻黄、远志等大宗名贵药材质量上乘,年产100万公斤以上。农副土特产品主要有黄花菜、羊绒、羊毛、山羊板皮、二毛裘皮、葵花籽和亚麻油等。黄花菜(又名金针菜)果长肉厚,色泽金黄,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是酒席上的美味菜肴。绵羊毛细而长,柔性好,吸水性好,保暖性强,货源充足,是加工地毯的上好原料,全县年产羊毛58万公斤。二毛裘皮为驰名中外的"裘中之珍",是本县出口的主要产品之一,年产羊皮12万张,其中二毛裘皮3万张。葵花籽是休闲保健食品,含油量高,营养丰富,是制作味精、饼干、面包、挂面的主要原料。亚麻油(俗称胡麻油)是轻化工业和食用的优质油品,被评为省优产品,年产量200万公斤,曾于1994年在蒙古乌兰巴托召开的国际博览会上荣获金奖。
环县地处毛乌素沙漠边缘的丘陵沟壑区,山大沟深,地形复杂,山、川、原兼有,梁、峁、谷相间。全县大部分地区属环江流域,为温带大陆性半干旱气候,多风干燥,旱、雹、风、冻、虫五灾俱全,尤以旱灾为重。年均降水量400毫米以下,且由南向北递减,是全省41个国扶贫困县和20个干旱县之一。
环县土地面积约占庆阳市的三分之一,可供农、林、牧、副、渔业生产利用的土地1194.6万亩,人均37.3亩,是全国人均水平的3.4倍。山、川、塬、台兼有,小气候复杂多样,宜粮、宜油、宜林、宜草,立体开发潜力巨大。有尚待开发利用的荒山、荒坡、荒滩、荒沟等"四荒地"867万亩,可供兴办牧场、果园和农副产品种植生产。近年来,通过马莲河、蒲河流域治理、梯田建设和生态项目建设,水土流失得到了大面积控制,生态环境有了大的改善。扬黄一期工程已经完成,二期工程即将上马。环县劳力资源也比较充足,现有乡村劳动力16.17万人,全县可利用的剩余劳动力达5万多个,为发展地方工业和第三产业提供了一定的人力基础。
环县是红色教育的传播地,传统光荣,民风淳朴。环县是1936年解放的革命老区,红军长征途经之地,原陕甘宁省委、省政府驻地,是陕甘宁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总后方。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最后一战——山城堡战役就发生在环县境内。习仲勋同志为第一任县委书记。革命战争年代,环县人民的无私奉献,为中国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计划经济时代,环县作为农业大县,曾将大批粮食调往省内外,有力地保障了城市粮食供给,支援了国家的工业化发展。进入市场经济后,环县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属于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干旱困难县。
- Sitemap | Xml | W3C XHTML 1.0
- Copyright © 2018 中国地图全图 Inc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