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溪概况
-
花溪区是生态区和贵阳市重要的水源保护区。花溪处于长江、珠江分水岭和南明河上游,有大小河流55条、总长390公里。松柏山水库、花溪水库两座中型水库,总库容达7140万立方米,是贵阳市的重要饮用水源。全区现有森林面积464778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2.36%。年平均气温为15.3℃,年极端最高温度为35.1℃,年极端最低温度为-7.3℃。
2006年,花溪区生产总值完成43.4970亿元,同比增长15.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5.9750亿元,同比增长8.7%;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16.7755亿元,同比增长19.2%;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20.7465亿元,同比增长14.6%。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3.74:38.57:47.69。人均生产总值13330元,同比增长14.8%。财政总收入完成4.0755亿元,同比增长16.54%;地方财政收入完成2.2445亿元,同比增长18.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2.69亿元,同比增长32%。招商引资实际到位区外资金11.0529亿元,同比增长11.2%。其中,实际到位市外资金8.5421亿元,同比增长31.4%。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9.4680亿元,同比增长15.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0432元,同比增长12.6%;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564元,同比增长10.7%。金融机构年末银行存款余额42.2668亿元,同比增长11.05%;金融机构贷款余额24.7038亿元,同比增长?7.53%。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81‰以内。“十一五”期间,花溪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生态区、文化区、旅游区的发展定位,抓住大品牌落户、大项目带动、大企业进入的新机遇,围绕实施交相辉映、绿色产业、大地之舞三大计划,重点实施生态立区、旅游兴区、工业强区三大战略,增创投资增长速度、绿色产业增长速度、旅游文化产业增长速度、信息技术应用程度四个新优势,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实现第二产业占经济主体的新跨越。
花溪区位条件优越,交通、通信、能源等基础设施较为完善。贵昆、湘黔铁路贯通区内,北有贵阳西站及货场,西有湖潮站和磊庄机场,东北部有贵阳机场;贵花高等级公路直通市区,312国道和101省道贯穿全境,实现了乡乡通油路。花溪区供电、供水、邮政、电信等设施完善。现有变电站6座,合计容量218500KVA;供水管网80公里,日供水量达到25000吨;行政村通电话率达到63%;行政村移动通信覆盖率达到85%。
花溪区是贵阳市文化区。区内有省委党校、贵州大学、贵州民族学院三所高等院校和省煤炭设计院等科研单位。全区有中学37所、小学117所,清华中学是贵州省重点中学。花溪素有“云贵高原明珠”的美誉,是贵州著名的风景旅游区。景区面积222平方公里,占全区面积的23%。有景物景观81个。其中,自然景观56个,人文景观25个。花溪区有国家级特等景观4个,国内一等景观18个,国内二等景观32个,国内三等景观27个。景区中以花溪风景、天河潭、镇山民族文化村、青岩古镇、高坡民族风情游最为有名。周恩来、朱德、邓小平、贺龙、陈毅、聂荣臻、罗荣桓等老一辈革命家和胡锦涛、江泽民、李鹏、乔石、朱镕基、李瑞环、吴邦国、罗干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先后到过花溪。陈毅元帅曾赋诗称赞花溪:“真山真水到处是,花溪布局更天然。十里河滩明如镜,几步花圃几农田。”
花溪区辣椒加工生产虽有了一定的规模,但总体水平还比较低,技术装备水平不高,单个企业生产能力小,实力单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省内外同行业的迅速发展,竞争的日趋激烈,这种低水平的生产规模,已不适应市场的需要,市场制约了生产工艺的改进、新产品的开发、经营的扩大和市场的占有。在区委、区政府的引导下,同椒中娇、凤辣子、黔鹰三个企业发起,按照“自愿、平等、互利互惠、扬长避短、共同发展”的原则上,组建了“贵州火凤凰辣椒集团”,并于1998年3月6日宣告成立。集团宗旨是: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积极筹措资金,扩大规模,提高技术装备,增加科技含量,实施名牌战略,扩大知名度,提高市场占有率。通过集团统一品牌、统一价位、统一宣传,积极推动辣椒产业化发展和带动相关产业发展。集团成立后,积极开展工作,首先是统一品牌,在辣椒产品瓶盖上统一使用“贵州花溪火凤凰辣椒集团”和“贵州辣椒”字样,达到宣传贵州辣椒和统一品牌的目的。其次是推进产业化发展,“椒中娇”,采取公司+基地+农户,联合基层供销社、“辣椒生产协会”和“辣椒生产专业合作社”,成立了“椒中娇”有限公司,走贸工农一体化产业化发展路子,逐步扩大规模,增强辐射力。“椒中娇”年产1200吨全自动熬制新线竣工投产。“凤辣子”(兰泰食品公司)在贵定、贞丰与当地联合办工厂,并可带动贞丰10000亩辣椒基地。现在,集团已具有生产辣椒2200吨、带动生产基地30000亩、食用油生产10000吨的能力。
2003年,花溪区国内生产总值完成312964万元,增长速度高于全省和全市平均水平。综合财政总收入完成27205.7万元;地方综合财政收入完成17826.5万元。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52003万元。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7152.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517元。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农业基础地位得到加强,优势产业和企业发展壮大,非公有制经济持续增长,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步。2001年,花溪区进入了全省20个经济强县行列;2003年,在全省第一轮经济强县综合考核中实现排位前移,进入前十强。从现在起到2020年,是花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新阶段。花溪区近期将围绕建设以生态区、旅游区、文化区为特色的经济强区,鼓足干劲、团结拼搏、再接再厉、奋勇争先,以新的精神风貌和新的干劲,抓住新机遇、迎接新挑战、建设新花溪、实现新跨越。在建设新花溪的征程中,花溪区将结合自己的发展定位和特色,重点组织实施生态立区、旅游兴区、工业强区三大战略,创建全国生态示范区、全国旅游度假区、全国人居环境示范区。
辣椒是花溪区久负盛名的地方特产,花溪区盛产辣椒。由于该区特殊的土质、气候、地理环境条件,产出辣椒具有肉质肥厚、色泽深红、外形美观、香味浓、油分重、辣味适中等特点,在省、内外享有盛名。同时由于辣椒含有丰富的矿物质、红色素、多种维生素等对人体健康有益的微量元素,其维生素C居蔬菜之首,可增进食欲,促进血液循环。所以辣椒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广阔的发展前景,不仅可带动农民脱贫致富,还可以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到1997年底,花溪辣椒从种植到加工,都有了一定的规模。全区共有6个乡镇种植辣椒,已形成20000亩优质高产辣椒基地,年产干椒300万公斤左右,农业产值2400万元,农民直接收入1600万元左右,主产地党武乡、湖潮乡、燕楼乡(15000亩),均成立了“辣椒生产协会”或“辣椒生产专业合作社”,初具产业化模式。辣椒的深加工在发扬传统制作方法的基础上,还委托、聘请了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专家、教授作科研开发和技术指导,精研配方,改进工艺,从而保证了产品品质。区内两家主要辣椒加工企业(椒中娇、凤辣子)已形成年生产各类系列辣椒产品1000吨能力。市场经过近几年的开发,品牌已有相当的知名度。产品除销本省外,还销往湖南、湖北、广东、广西、四川、云南、河北、安徽、江西、山东、上海、北京等省、市,并在20多个城市建立了销售网络。
- Sitemap | Xml | W3C XHTML 1.0
- Copyright © 2018 中国地图全图 Inc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