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宁概况
-
会宁县工业化水平不断提升,整体经济势力明显增强。继续坚持“工业强县”发展战略,优化产业布局,初步形成了以工业园区为载体、特色产业为支柱、重大项目为支撑的工业发展格局,工业生产快速增长,经济效益明显提高。2007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9户,实现工业总产值10273.6万元,增长 53.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2787.7万元,增长55.14%。开工新建工业企业38户,完成投资1.35亿元。积极实施“十强百户”工程,有 3户企业销售进入全市百户企业行开,开发工业新产品30种,完成绿色认证3个,出品创汇56万美元;和盛工业聚集区入驻企业9户,总投资11257万元,完成投资2294万元;矿产资源开发进展顺利,投资6986万元完成了宁中煤田普查项目;新打油进6眼,生产原油2000吨,实现了原油产量零的突破。加强油田开发环境治理,严格执行环评和“三同时”制度,工业项目环评率达到100%,实现了污染减排目标,节能减排初具成效,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新建改建标准化农家店33个,农贸批发市场、超市、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新型业态快速发展。
2007年,会宁县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县政府团结带领全县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抢抓机遇,开拓创新,攻坚破难,锐意进取,较好地完成了县十五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国民经济运行平稳,增长速度不断加快。国内生产总值完成158322万元(现行价格下同),比上年同期增长17.97%。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57922万元,增长23.76%;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38800万元,增长18.75%;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61600万元,增长12.56%。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分别是36.58%、24.5%和38.91%。按常住人口平均地区生产总值3133元,比上年增长18%。
会宁县气候属温带季风型气候,年(1990-2005)平均温度在5.0°-8.5°之间,年无霜期为136-186天;年平均降水量340毫米,年蒸发量达1800毫米。会宁县地处西北内陆,地形南部多高大山梁,相对海拔较高,北部为低缓川塬,相对海拔较低。夏季暖湿空气北上困难,冬季干冷空气南下长驱直入。故气候温凉干燥,南北差异较大,降水少且分布不均匀,年际变率较大,年内四季分明、水热同季,日照时间长,蒸发强烈,无霜期较短。干旱、冰雹、冷冻、暴雨、洪水、雷暴、大风、沙尘暴等气象灾害较为频繁。尤以大面积、长时间的干旱灾害危害最重。历史上素有“干会宁”之称和“十年九旱”之说。近年甚至有演变为"十年十旱"的趋势。其特点是:春迟寒旱多风沙,夏短温和宜禾稼。秋早气干天凉爽,冬长严寒干枝丫。山区川塬差异大,南湿北干有变化。雷、雹、暴、洪、冻易发,干旱之灾甲天下。
会宁县社会事业全面进步。认真实施科技示范工程,培育农村科技示范户3500户,辐射带动3.68万户,顺利通过了“国家科技先进县”复核验收,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49.2%。全面落实“两免一补”资金2078.2万元,启动生源地助学贷款工程,为667名贫困大学生贷款804.94万元。新建校舍2.5万平方米,教育布局进一步优化,职教、幼教、成教协调发展,教育质量稳步提高。狠抓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县创建工作,组织开展了“流动人口管理年”和“新机制建设年”活动,新增县级优惠救助政策18条,落实各项奖励优惠资金304万元,改扩建基层计生站5个,计划生育率达到100%,人口自然增长率7.12‰。努力夯实卫生工作基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进展顺利,参合农民42.9万人,参合率达到86.11%,共为参合农民报销药费 1299.58万元,设立济困病床21张,减免医药费26410元,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得到初步解决。认真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新建有线延伸点81处,使2654户群众看上了有线电视节目。全年新增就业人员2964人,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1092人,城镇登记失业率在3.8%以内。启动实施了农村低保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工作,养老、失业、医疗、工伤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城市低保标准提高了10%,共发放城市低保金、抚恤金、大病救助、五保户供养金、救灾款等1598.8万元,为153户低收入家庭发放了住房补贴,为14户核减租金。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各类事故死亡人数下降20%。
会宁县是西北教育名县。有“西北状元县”、“博士之乡”之美誉。自古以来有崇文修德,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仅明清两代就有进士20人、文武举人115人、贡生396人。自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已向全国各大中专院校输送学生近4万人,其中,获得学士学位1万多人、硕士学位1000多人、博士学位200多人。会宁教育的“三苦两乐”(领导苦抓、家长苦供、社会苦帮、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精神享誉省内外,赢得了“状元故里,博士之乡”的称誉。
会宁县地处西北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交接地带,土地构造复杂,多以变质岩和花岗岩为基底,其上广泛沉积第三系红层和第四系黄土,局部地段出露石灰系、侏罗系和白垩系地层。整个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梁峁起伏、沟壑纵横。全县以祖厉河为基干,分布树枝状沟壑,遍布“V”形深谷。平均每平方公里土地便有1.07公里的沟壑。总体南高北低,东北角、中西部有海拔2200米的山塬和峰峦。南部、中部为山地,多属黄土堆积侵蚀长梁、梁峁地貌;北部多为川、塬地,为梁峁顶面残塬和河流切割成的沟谷地阶地貌。
会宁县项目建设增势强劲。2007年,全县上下坚持把“发展抓项目贯穿于经济工作的始终,积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持续开展“项目突破年”活动,全面加强了项目前期谋划、储备论证、衔接争取、实施监管等重点环节的工作。形成了投产一批、续建一批、新建一批、前期储备一批的项目流动发展格局。全年共储备项目361个,计划总投资17.8亿元,争取省、市批准立项、下达资金计划项目163个,总投资4.7亿元,全年开工建设50万元以上投资项目238 个,完成投资150506万元,增长86.2%。宁南宁中煤田普查、白吉坡水库除险加固、扶贫整村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农业综合开发、宁五公路改建等一批重点项目顺利实施,拉动县域经济快速增长。
会宁县农村经济成效显著。2007年,实现农业总产值99577万元,同比增长17.54%,完成农业增加值57922万元,同比增长 22.92%。全面落实小麦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资综合直补、粮食直补和能繁母猪补贴等支农惠农政策,发放粮食直补和综合补贴1864万元,能繁母猪补贴136万元。积极调整产业区域布局,优化农业结构,特色产业开发成效明显。草畜产业,狠抓保粮减灾增收工作,粮食总产达到21.31万吨。全县开展的“干部职工担保农户贷款扶贫发展早胜肉牛产业”活动,落实担保贷款2638万元,购牛7200多头,新建规模牛场6个,规范18个,新增养牛2.46 万头。种植粮饲兼用型玉米3.68万亩,多年生牧草4.14万亩,青贮饲草4.6万吨。果品产业,围绕建设苹果大县的目标,狠抓优质苹果基地建设,全县新栽苹果树7.11万亩,补植3.02万亩,累计建成万亩乡镇9个,农民人均增收129元;新栽曹杏树2万亩,九龙金枣2万亩。瓜菜产业,2007年,种植瓜菜19.32万亩,农民人均增收360元,种植中药材3.87万亩。劳务产业,继续把劳务输转作为农民增收的最大产业来抓,新开辟劳务基地35个,完成培训5万人次,全年共输转13.9万人次,年创劳务收入5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040元,同比增长7.48%。粮食生产获得全面丰收。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04.23万亩,粮食总产量达到21.31万吨,比上年同期的20.62万吨增加0.69万吨。
- Sitemap | Xml | W3C XHTML 1.0
- Copyright © 2018 中国地图全图 Inc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