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县概况
-
徽县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五个统筹”的科学发展观,以解决农业持续发展问题为目标,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生态化“四化”联动,坚持“打绿色牌、走特色路,努力构建以特色产业为王主体的农村经济新格局”总揽农业和农村工作全局,加快了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加强了营造特色资源优势、特色产业和特色区域优势的力度,切实增强了县域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动力。2005年,徽县落实粮食作物播种面积52.33万亩,全年粮食总产达到14.6万吨,较去年增长4.9%,与“九五”末基本持平,油料播种面积7.77万亩,总产达0.9万吨,较去年增长5.9%,较“九五”末增长12.6%;特色产业开发成效显著。按照“打绿色牌、走特色路”的总体思路,狠抓特色产业开发不放松。2005年,徽县农业特色产业面积达到l3.l万亩,总产值达到3.08亿元,农业特色产业人均纯收入达到474元。特别是草畜、核桃两大主导产业发展迅猛,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趋凸现,全县共建成青贮氨化池661个,冬暖棚圈舍812座,完成牛人工冻配4681头,共完成畜牧业总产值1.74亿元,较去年增长2%,较‘“九五”末增长77%。核桃产业上,2005年,全县新发展核桃面积1.52万亩。在主导产业发展的同时,加大了区域性产业的开发力度,全县瓜菜总面积达到9.14万亩,产值达1.16亿元;新发展中药材6.35万亩,产值达2826.2万元,发展烤烟3600亩,产值达346万元;蚕桑产业正在崛起,今年实现产值52万元。特色产业开发巳逐步向区域化、专业化和规模化迈进。
徽县素有“陇上小江南”美誉,这里丘陵与盆地相间的地形地貌,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悠久的发展历史,形成独特的自然、人文景观,境内以三滩风光、吴玠墓碑、栗亭古塔、文池秋色、青泥古道、千年银杏、嘉陵江漂流、月亮峡、仙人湖为主的旅游景点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众多的省内外游客。特别是距县城50公里的“三滩”原始森林,奇花嘉树,飞瀑流泉,魅力无穷,是甘肃省著名的风景区。
改革开放以来,徽县县委、县政府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全县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稳步发展。特别是近年来,徽县牢牢把握发展这条主线,积极实施工业强县、农业稳县、非公有制经济富县、旅游活县和科技兴县五大战略,大力推进工业化、产业化、生态化和城镇化步伐,全县农业基础条件进一步改善,农村经济全面发展,有色冶金、农副产品加工、白酒饮料化工建材四大工业支柱产业初步形成。2005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11.3亿元,比“九五”末净增5.7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3.53亿元,农业增加值4.3亿元,“十五”期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3亿元,比“九五”期间净增5.5亿元,增长1.5倍,是徽县历史上投资最多增长最快的时期;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986元,比“九五”末净增440元,增长5.1%。徽县先后荣获“全国基础教育先进县”、“全国计划生育先进县”、“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全国民政工作先进县”、“全省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县”、“全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模范县”、“全省卫生县城”、“全省基层组织建设先进县”等10多项殊荣。
徽县还是甘肃省森林资源最丰富的县之一,全县森林覆盖率达45.8%,木材蕴积量275.4万立方米。野生动物种类繁多,已发现的257种野生动物中不少为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动物。县内土特产品丰富,有各种野生中药材430多种,药用“金银花”、“七里香”名扬大江南北,银杏、猕猴桃、黑木耳、板栗、狼牙密享誉全国。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的矿藏有铅、锌、铁和金等4大类22种。
近年来,徽县县委、县政府在国家无投资、县财政相对困难的情况下,坚持拆迁改造与开发建设相结合,建设与管理相结合,集中拆迁,整体推进,全方位开发,快速建设的原则,走出了一条以地生财,建设聚财、开发集财的城市建设新路子。多方筹资2.3亿元,改建道路8条,长8公里,路灯、供排水、电力、通讯等配套设施同时设计、同时开工,新铺人行道彩砖4万平方米,安装双面路灯260盏,礼花灯80多盏椰树灯10多盏,灯箱广告牌460面,垃圾箱370个,安装磁卡电话100部,栽植行道树1600株。修建统建楼20栋,妥善安置了拆迁户。县上还加大了城市基础设施力度,购置了洒水车、垃圾清运车,增加了居民区和单位垃圾颂倒点,投资55万元建成了城南供排水管网;投资32万元完成了官井巷排水工程,居民住宅全部通上自来水,供水指标质量均达到国家标准;争取40万元,投资50万元,建成了日处理垃圾200吨的填埋式垃圾处理场;筹集资金65万元建成仿古建筑“金徽县”大门。在凤山公园配套建设中,先后投资300多万元修建了“栖风阁”、“春晖亭”等景观型建筑;完成了凤山公园上水工程,对凤山进行了大规模的绿化,使凤山公园成为全县人民的休闲游乐中心。
徽县把推进工业化进程摆在首位,坚持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坚持项目推进,扩张工业总量;培育主导产业,壮大优势企业;大力调整工业结构,促进产业优化升级;企业改革进一步深化,紧紧围绕“动产权、转机制、变身份、增效益”的工作思路,牢牢把握“一个核心”即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积极推行“二个让利”即政府让利于企业、企业让利于职工;严格恪守“三个坚持”即坚持公开、公平、公正、透明的原则、坚持一企一策、因企施策的原则、坚持改革与生产经营两手抓、两不误的原则;坚决贯彻‘‘三个做到”即做到社保费用不拖欠、做到就业岗位不减少、做到职工总体收入不降低;努力力做到“三个经得起”即经得起社会监督、经得起历史考验、经得起法律诉讼的工作原则,切实加强领导,强化措施,规范操作,有序推进,确保了企业改革顺利推进。纳入改革范围的甘洛集团、陇酒集团、医药公司等2 0户国有企业全面完成了改革任务,职工全部得到妥善安置,基本达到了国有企业改革的目的,消除了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增强了工业经济发展的活力。在抓好国企改革的同时,我们采取帮大扶强、挂牌保护政策,实行倾斜服务,不断优化发展环境,甘洛集团、宝徽集团进入全省工业6 0强,甘洛、宝徽、天洛三大企业实现了强强联合。成立了中小企业贷款担保中心,工业集中区已完成选址。工业经济总量不断扩大,经济效益明显提升,实现了产销两旺。全年预计实现限额以上工业增加值3. 5亿元,现比增长38 .9%,比“九五”末增长314%;实现销售产值11.3亿元,比上年增长47.3%,比“九五”末增长375.5%;产销率达到100%,实现利润I .7亿元。工业主导地位逐步提升,工业对全县经济的贡献越来越大。
徽县是长江上游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和防护林体系建设区, 县委、县政府把治理水土流失和实施退耕还林、农村改厕改炕改灶等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坚持高标准、高起点、科学规划指导、规模连片治理的原则,在全县范围内统一进行田、林、路、水及生产生活设施的综合治理,先后有计划地组织了伏家镇剡家沟流域6000亩治理工程和银杏乡宏化流域10000亩治理工程等多次大型集中会战。实施“擦亮蓝天工程”,组织环保、安监等部门对企业进行检查,对一些污水、废气排放不符合指标的企业责令限期整改,并依法关闭了排污严重的企业。帮助群众修建节柴灶、节燃炕、卫生厕所。坚持不懈地进行生态建设,使全县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经过近6年的艰辛努力,县城生态圈建设已初具规模,生态圈内的城关、银杏、水阳、东关等四个乡镇累计完成各类人工造林、旱折杨等行道树20多万株,使全县森林覆盖率达45.8%,温润如玉的金徽县在西部大开发的热潮中变成名副其实的陇上江南。
徽县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加大了公路交通建设力度,按照“改造骨干路、打通出口路、连接断头路、实现网络化”的工作思路和“县乡公路上等铺油、乡村公路配套提高”的工作要求,通过申报项目,多方争取省地资金投入,从紧缺的县财政挤出资金用于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确保了徽谈路改建、江武路(江洛至泥阳段)、天江路、成两路二级公路改建。“十五”期间,徽县共计完成国道316线改造、嘉陵江大桥等交通建设项目41项,完成投资1.28亿元,整修乡村道路111条537公里,公路等级和通行能力明显提高。基本实现了“乡乡通班车,村村有公路”,形成了以316国道、江武路、成两路为主要骨架,谈虞路、徽白路、剡麻路、高太路、永柳路、伏泥路等为补充、乡村公路为依托的大交通网,形成了旅游路、发展路、扶贫路、出口路路路通达的喜人局面。全县249个行政村通四轮拖拉机、农用三轮车,90%以上的行政村通汽车,全县的公路总里程已达到1343.3公里。
- Sitemap | Xml | W3C XHTML 1.0
- Copyright © 2018 中国地图全图 Inc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