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口概况
-
2008年,江口县国民经济健康运行。全县生产总值实现111697万元,同比增长11.2%,其中一产实现增加值45505万元,同比增长6.5%;二产实现增加值23256万元,同比增长13%;三产实现增加值42936万元,同比增长15.3%,三次产业比重为40.7:20.8:38.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2406万元,同比增长23.3%。财政总收入完成7156万元,同比增长23.3%;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完成5452万元,同比增长22.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26901万元,同比增长16.2%。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为122746万元和57439万元,分别增长29% 和12.7%。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
江口县处在中亚热带中纬度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无霜期长,雨量充沛,水热同期,光热同季,受梵净山的影响,小气候特点突出。年均气温16.2℃,年平均日照时间1257.3小时,提无霜期288天,年均降水量1369.6毫米,年均相对湿度81%。
2008年,江口县文化旅游不断升温。坚持“抓重点、建精品、创品牌、成产业”的思路,认真实施《江口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和《江口县旅游发展五年行动计划》,狠抓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发展呈现良好势头。一是成立了梵净山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指挥部,明确4名县级领导专抓,并抽调50余名干部脱产办公,进一步加强了对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二是进一步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梵净山索道即将投入营运,梵净山佛教文化苑、梵净山生态植物园、龙泉寺等重点文化旅游项目正在紧张施工;黑湾河旅游服务小区建设规划顺利通过省、地评审,已进入了施工阶段;云舍民族民俗文化村、省溪司土司城建设项目已完成规划、评审等前期工作;江梵旅游公路改造已竣工,正在着手道路绿化。三是以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为载体,加大文化旅游品牌宣传。先后举办了“神奇梵净山——中国江口”全国摄影大赛和首届金钱杆大赛,梵净山户外运动如火如荼。尽管受索道封闭建设和江梵公路改造施工等客观因素影响,2008年全县仍然接待入境游客27.1万人次,同比增长15%;实现旅游收入10048万元,同比增长14%。
江口县交通十分方便,钢铁大动脉有渝怀铁路过境,另有湘黔线可通达全国各地。航空有铜仁大兴机场飞赴湘、渝、黔三省会,可起降波音737大型客机。公路有201省道自东向西贯至全境,其中连接梵净山旅游专线。 江口地域最早初形与春秋战国,属黔中郡,唐属黔中道,元置省溪,提溪长官司,明永乐二十年(1414年)改隶铜仁府并延至清朝,民国二年始建江口县。历史上,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与时代的政治背景,梵净山曾有过受太平天国农民运动影响下,历时一使一年,波澜壮阔的红号军起义,现保存有省级重点保护遗址“三角庄”、“三元屯”根据地。一九三四年红军长征途径梵净山,贺龙元帅,原国家副主席王震和任弼时、肖克,观及历史底蕴丰富。
2008年,江口县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始终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核心,坚持一手抓扶贫,一手抓致富,指引广大农民群众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创新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农村经济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一是农业灾后重建工作取得胜利,粮食生产再获丰收。全年粮食产量达到93657吨,同比增长2.1%。二是农业结构调整成效明显。完成优质水稻种植面积6万亩、优质玉米6万亩、优质油菜6万亩,发展优质烤烟1.3万亩、绿色蔬菜1000亩,落实生态茶园建设基地21540亩,其中完成茶苗移栽11963亩,种植大棚西瓜3000亩,有效提高了农业的比较效益。三是狠抓机制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新突破。以生态养殖业为突破口,在广大农村积极推行“退寨入区、圈舍分离、集中饲养、联户管理”的集中养殖经营模式,全年新增农村合作经济组织20个,发展养殖小区(场)15个、养殖大户217户,全县畜牧业产值达到23954万元。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夯实,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340元,同比增长14.4%。
2008年,江口县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健全。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就业,全年新增城镇就业岗位853个,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2632人。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企业养老保险新增参保职工119人,城镇职工医疗保险人数达到6776人。不断加强困难群体保障工作,城乡最低生活保障范围进一步扩大,发放城镇低保金463万元,农村低保金1123万元,24678名城乡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保障;新建敬老院1所,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进一步提高;广泛开展助残活动,安排残疾人就业98人,组织实施免费白内障复明手术39例;切实加强城乡困难群众住房保障工作,实施390户茅危房改造工程,启动了经济适用房和廉租住房建设工程,发放住房租赁补贴365户共52万元。救灾救济工作进一步加强,全年发放救灾救济款物折合资金425万元,特别是雪凝灾害期间,加大社会救助力度,县境内无一人因灾死亡。
江口县山清水秀、峰峦叠嶂、溪流纵横、飞瀑悬泻、景色迷人,均皆因梵净山异显其“灵”。全县境内,由于喀斯特地质地貌的独特作用,使得整个梵净山变得充满雄伟、险峻和神奇。差不多囊括了全部保存完好的森林植被、自然景观且各具特色。旅游业开发得天独厚。在这里,森林生态及珍稀动植物系统是梵净山的主要自然景观。全县森林覆盖率打45.5%有1200余种植物,珍稀动物有华南虎、大鲵(又名娃娃鱼)等300多种,其中黔金丝猴当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地球“独生子”之称;珍稀树种有珙桐、贵州紫薇等,其中珙桐为世界著名观赏奇花,花开时苞片酷似白鸽展翅欲飞,又名“中国鸽子树”。
江口县地处贵州高原向湘西丘陵过渡的斜坡地带。全县地势由西、北、南三方向东倾斜,最高点凤凰山海拔2570.5米,最低点新寨村矮埂275米。境内山峦重叠,沟谷纵横,溪河密布,主要河流有太平河、闵孝河、桃映河、车坝河均属长江流域沅江水系;地势起伏较大,主要为西北——东南部高中山峡谷区,山势陡峭,层状地形明显,适宜于生态、旅游业发展;中部低山宽谷区,属地势平缓开阔的低山谷盆地,溪河密度大,是稻谷、油菜主产区;东部低山丘陵河谷区,地势有一定起伏但平缓开阔,适宜经济作物生长;南部岩溶化低山丘陵区,区内峰丛、槽谷、溶洞、暗河发育,地势平缓,山顶多呈浑圆状,是粮食和烤烟产区。
2008年,江口县城镇建设加快推进。坚持实施“城镇经济带动”战略,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市政功能进一步完善。环西路二期、滨河东路、沿江大道、梵净山大道等城镇路网工程克难推进;坝上、农行、毛巾厂等片区旧城改造稳步实施;杨澜桥新区建设势头良好;县城污水处理工程已完成管网敷设;市政广场和龙井广场已投入使用。城镇管理不断加强,整脏治乱深入人心,创卫成果得到巩固,城镇环境不断改善。乡镇集镇建设步伐加快,初步形成了城乡联动、统筹发展的新格局。全县城镇化率达到30%,城镇经济总量在GDP中所占比重达到59%。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全年投入资金5000余万元用于改善农村交通条件,实施了3条通乡油路、34条通村公路和8座中、小桥梁建设,新建渡口6个,续建车站3个;投入资金2017万元,实施水利工程57处,恢复和改善灌溉面积7666亩,新增旱地补充灌溉面积894.2亩,解决了10160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工程性缺水问题得到逐步解决。以创建“生态文明家园”为载体,按照“群众自主、政府支持、部门帮扶、社会参与、资金捆绑、整村推进”的办法,先后投入建设资金1382万元,对19个新农村建设试点村的水、电、路、教育、卫生、村庄环境整治等方面作了进一步规划和建设,试点村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2008年,江口县工业生产克难前进。坚持实施“兴工富县”战略,围绕资源办工业、围绕农业办工业、围绕市场办工业,工业经济较快增长。一是狠抓工业企业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帮助企业恢复因雪凝灾害受损的厂房和设备。到6月底,全县所有工业企业均恢复到灾前水平,并且通过加大马力扩大生产,到9月底实现了恢复性增长。二是积极支持工业企业实施技改工程,宏森旋窑水泥厂、梵净山水泥厂和两个优质大米加工厂完成技改并相继投产。三是围绕国家产业政策,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新上1个年产2万吨的优质矿泉水厂。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8573万元,同比增长18.9%。
- Sitemap | Xml | W3C XHTML 1.0
- Copyright © 2018 中国地图全图 Inc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