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州概况
-
胶州市物产丰富,文化灿烂。胶州大白菜即鲁迅先生所说的胶菜名扬海内外。4500多年前,先民就在这里创造了灿烂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三里河文化。唐宋时期胶州(板桥镇)又是全国五大商埠之一,北方唯一通商口岸。胶州是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画家高凤翰的故乡。胶州又是胶州大秧歌和茂腔的发源地,胶州大秧歌又是山东三大秧歌之一,三弯九动十八态的舞姿和茂腔的特色唱腔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文化遗产之列。源远流长的历史使得胶州素有“金胶州”之美称。
胶州市是山东半岛与内陆连通的交通枢纽,优越的交通条件是胶州对外开放的突出优势。距青岛港、青岛前湾港均只有30分钟的车程,港口已与世界上150多个国家开通了国际航线。胶(州)济(南)铁路、胶(州)黄(岛)铁路以及胶(州)新(沂)铁路横贯境内。距青岛国际机场只有30分钟的车程。目前,青岛国际机场又开通10条国际航线,56条国内航线,可通达全球各地和国内主要城市。济南至青岛的济青高速公路、青岛至黄岛的环胶州湾高速公路、黑龙江同江至海南三亚纵贯中国东部沿海的同三高速公路穿越胶州,与204国道和四条干线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
胶州是全国粮食生产基地,油料作物百强县(市)之一和山东省现代化农业试点县(市)之一。近年来,农业基础地位得到加强,粮食生产平稳增长,蔬菜、畜牧、水产、花木四大特色农业发展迅速,成为全国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示范县(市)。农业标准化水平不断提高,胶州大白菜等农产品品牌优势进一步显现。全市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超过300家、农村专业合作组织超过100个,有力推动了农业产业化进程。稳妥推进“两田制”调整,高标准实施大沽河综合治理,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成为全省农业机械化试点县(市)之一。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平稳。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完成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67.9亿元,增长4.3%,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35.96%。初步形成车船配件、锅炉辅机、家电电子、钢结构、轻工纺织、食品加工、木器厨具七大优势产业集群。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467家,其中,销售收入过亿元的70家,利税过千万元的112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23.3%。目前,全市外资企业发展到700多家,累计引进外资项目2112个,实际利用外资26.3美元,已有艾默生、现代德固萨等10家世界500强企业落户胶州。外贸出口增长迅猛,2005年全市完成出口总值11.3亿美元,位居山东省县(市)首位。胶州市工业门类齐全,加工制造业发达,综合配套能力强。经过多年的改造、重组和引进内资,拥有全国最大的高层塔制造企业-东方铁塔和海尔、澳柯玛等国内外知名企业的分支机构,形成了金属结构、皮革制鞋、电子制造、食品加工四大支柱产业,是胶东半岛重要的加工制造业基地。
胶州市以工业聚集区为龙头,以重点乡镇为骨干,以涉外服务为基础,全面实施外向带动战略,使招商引资出现了全方位、宽领域、大跨度发展的新局面。初步核算,2009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515.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3.6%,比一季度、上半年和前三季度分别提高4.3、2和0.9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2.91亿元,增长3.1%;第二产业增加值292.47亿元,增长15.4%;第三产业增加值189.72亿元,增长12.3%。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6.7:57.5:35.8变化为6.4:56.8:36.8。 2009年,我市加强对工业经济运行的组织领导,成立了工业经济运行指挥部,出台支持企业发展各项政策,深入开展“携手企业千人行”活动,工业生产企稳向好。全市910家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法人企业(以下简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051.8亿元,增长22.7%,实现工业增加值275.71亿元,增长14.9%。工业经济效益逐渐回暖,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08亿元,增长22.3%;实现利税129.9亿元,增长14.6%。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利税总额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达12.88%。
胶州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快,城乡面貌发生显著变化。着眼于接轨大青岛、融入半岛城市群,着力构筑“一城四区两翼”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框架,城市化水平达到49.8%。行政中心顺利南迁,新城区开发有序推进,映月园等60余万平方米住宅小区竣工启用。三里河公园顺利开园,成为传承历史文化、展示现代文明的一大亮点,被评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从改善人居环境入手,加快老城区改造,突出抓好“路水电热绿”,城市综合配套功能不断完善。引进香江集团积极实施电影院片区拆迁改造,着力构建古埠文化和现代气息有机交融的胶州湾财富中心。运用市场化融资方式,加快建设兼具防洪、生态、旅游等功能的东部滞洪区,有效提升了城市综合功能。立足于促进城乡互动,着力实施“一环四线”、“村村通柏油路”等公路建设工程,加快铁路电气化改造。五年来,新建改造公路543.7公里,通车总里程达到1539.8公里,初步构筑起沟通城乡、连接内外的现代交通网络。小城镇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城镇聚集功能明显增强。
全面推进科技创新,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2%。科技创新和品牌创建活动深入开展,有4项产品列入国家级新产品计划,新荣获省名牌及著名商标3个。不断整合优化教育资源,顺利实施四中扩建、启用实验初中新校,15个镇(办事处)被评为青岛市教育示范乡镇。成立了南开大学胶州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积极开展争创全省社会文化先进市活动,有效活跃了城乡居民文化生活。计划生育综合改革不断深化,城乡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日益提高。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实现了我市运动员在奥运会上奖牌零的突破。
体育事业稳步发展。全市运动员共打破全市纪录26人次,向省市输送优秀运动员61人。全市共有业余体育代表队370个,队员4610人。圆满完成胶州市第六届全民运动会,掀起了全民健身的热潮。在第十一届全运会上,山东代表团以63枚金牌高居榜首,其中,我市培养输送的优秀运动员刘霞和姜华琛夺得两枚金牌,这是我市在全运会历史上取得的最好成绩。
胶州自然条件优越。气候温和,四季分明,物产丰富。 现已探明或开采的矿产有重晶石、萤石、石墨、陶土、膨润土、珍珠岩、石英砂等。东南隅有25公里海岸线,沿海滩涂5.6万亩, 另有淡养水面3.8万亩、海养水面4万亩、虾池2 万亩。水产品有对虾、鲳鱼、黄姑鱼、带鱼、鲤鱼、罗非鱼、光鱼、河蟹、杂色蛤等200余种。境内有大沽河、 胶莱河、胶河、墨水河、洋河5条主要河流, 山洲水库、青年水库等56座水库,1.5 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境内盛产小麦、玉米、花生、大椒、果品、蔬菜等,胶州大白菜、胶州大椒干、“里岔黑”瘦肉型猪驰名中外。
科技市场交易活跃。2009年共组织申报青岛市以上各类科技项目37项,(国家科技部计划项目21项;青岛市科技计划16项)争取国家科技扶持资金656万元(其中青岛180万元,科技部476万元)。深入实施专利战略专项,加大专利宣传和申请的力度,专利工作取得突破。共申请专利434件,授权量160件。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2009年末,全市拥有中等职业学校4处,在校学生8567人。拥有普通中学28处,在校学生43655人,其中高中5处,在校学生11329人,初中23处,在校学生32326人;共有小学108处,在校学生56519人;幼儿园439处,在园幼儿20607人。
金融业实现突破发展,新增经营性金融机构7家,截止2009年12月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173858万元,比年初增加460711万元,增长26.9%,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502663万元,比年初增加212750万元,增长16.5%;金融机构贷款余额1231248万元,比年初增加437011万元,增长55%。 保险业较快发展。全年全市实现保费收入65785万元,增长16.5%。
- Sitemap | Xml | W3C XHTML 1.0
- Copyright © 2018 中国地图全图 Inc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