郏县概况
-
郏县是个典型的农业县。全县耕地面积 60 万亩,土壤以褐土为主,有机质多为 0.8—1.5% ,PH值在 7.4—8.4之间,质地良好,适合多种作物生长。常年小麦种植面积 43 万亩,其中优质专用小麦达20万亩以上,玉米种植面积 15 万亩。经济作物以烤烟和蔬菜为主,常年种植闻名全国的“山儿西烟” 10 万亩以上,花生 6万亩,花生米加工有了一定基础。蔬菜种植面积 10 万亩左右;温室大棚总数 10000 多座。位于郏县城关镇西街的平顶山市新特优苗木繁育(郏县)基地是全国特色种苗基地、河南省优质种苗繁育基地及河南省林业科技示范园区和全国最大的红栌繁育基地,经济林面积已达10万亩。郏县养殖业基础较好,全国八大良种牛之一的“郏县红牛”存栏达到 15 万头。
郏县矿产丰富,水、电资源充足。现已初步探明有开采价值的矿产资源 19 种。煤炭资源保有量 1.6 亿吨,加上预测储量共 18 亿吨;白云岩详查储量 197.9 万吨,普查储量 2605 万吨,预测远景储量 4 亿多吨;水泥灰岩远景储量 4 亿吨;焦宝石储量 850 万吨;大理石储量 200 万立方米;陶土储量 5800 万吨;铝矾土储量 2580万吨;石英石、红石、铁矿石、紫砂陶土、高岭土等储量也很丰富。境内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 2.3448 亿立方米,过境水量为 9.5187 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总量为 1.2227 亿立方米。全县共有 110KV 变电站 2 座, 35KV 变电站 9 座,年供电能力 14 万 KW 。
郏县气候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光照充足,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 14.6℃,无霜期 220 天左右,≥10℃的活动积温为?4734.9℃?,年日照时数 2232.2 小时,日照率 50% 。年平均降水量678.6毫米,7—9月份的降雨量占全年的 70% 左右,属“豫西丘陵干热少雨区”,高温期与多雨期同步,十分有利于农作物生长。流经县境大小河流 15 条,以北汝河最大,自西向东贯穿全境,境内段长 48 公里,流域面积 98 平方公里。
郏县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境内有仰韶文化、龙山文化、裴李岗文化遗址。县以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1 处,其中三苏坟是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太朴遗址、文庙大成殿、文奎楼被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三苏坟、文奎楼、陕山会馆、谒竹沟钧窑遗址等列入《中国名胜大辞典》。“三苏坟”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苏辙的墓地,元至正年间,增加苏洵衣冠冢,始称“三苏坟”。三苏祠内有保存完好的全国唯一的一座元代三苏塑像,有闻名全国的四大回音建筑之一的蛤蟆踏,有金、元、明、清的碑刻 49 通。新建的东坡碑林已于 2001 年元旦正式建成并向游人开放,该碑林位于郏县三苏坟景区,条廊式布局,由当代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题名。碑林共分“大江东去、东坡诗词、东坡礼赞和东坡手迹碑”四个部分,共计碑刻 330 块。中顶莲花山是号称天下三顶之一的道教圣地,海拔 607 米,山上有祖师庙、舍身崖、十八盘、五龙洞、莲花池等名胜。紫云山,因山顶常有紫云密布而得名,海拔 412 米,山顶有紫云寺和十二级八角密檐式砖塔,山腰有黄巢寨遗址,山脚有青龙寺井泉、崇善寺、仙人洞 ( 林彪指挥所的外围防御工程 ) 等景点。姚庄乡毛郎庙茶,含有锂、锶、溴、碘等多种微量元素,属低钠中矿化度锶型饮用水。广阔天地乡是中国“知青”运动圣地,广天知青园塑有 10.6 米高的玻璃钢毛泽东塑像;建有影壁一座,镌刻着毛泽东“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批示手迹; 2002 年 10 月,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纪念馆建成。堂街镇临沣寨 是中原地区唯一保存完好的明清时期红石村寨 ,目 前正在开发建设之中。
近些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非公有制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已成为全县经济发展最具有活力的增长点。截止今年八月底,全县共有乡镇企业9289家,从业人员46636人,实现乡镇企业总产值416473万元,实现乡镇企业增加值107489万元,完成入库税金1383万元。经营范围涉及原煤开采、机械、建筑建材、铸造、食品加工、化工、制革、造纸、印刷、饮食等多种门类。规模优势的行业有原煤开采、铸造、陶瓷、磨料磨具、非煤矿山、农副产品加工等。
- Sitemap | Xml | W3C XHTML 1.0
- Copyright © 2018 中国地图全图 Inc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