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宁概况
-
2008年,静宁县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强化基础、突出特色、科学发展”的总体要求和“好中求快、稳中求进、紧中求活、变中求新”的工作基调,坚持抓落实、干到位,在克服重重困难中开拓奋进,全面完成了县十五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致力于总量扩张,实现了综合实力的大幅提升。全县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社会和谐稳定,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预计全年生产总值达到16.36亿元,比上年增长14.4%;大口径财政收入完成5961万元,增长13.6%;地方财政收入完成3934万元,增长15.3%;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6.9亿元,增长50.4%;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079.5元,增长14.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561元,增长15.6%。
静宁县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海拔1600-2245米,地形为葫芦河流域河谷川地、河谷盆地、丘陵坡地和梁峁地,有大小梁峁1098个,山梁总长1652公里,主要山梁有13条,以葫芦河为界,东侧系六盘山分支,西侧为华家岭余脉。地层以陆相岩层为主,部分地区有火成岩出露。土壤为黄绵土、黑垆土、红粘土、新积土、沼泽土等六个土类,黄绵土为主要土类,占全县土壤面积的91.18%,分布于全县各乡镇的山坡和梁峁。其中有机质含量为0.92%,全氮为0.072%,速效磷为8.24PPM,速效钾170.1PPM,适宜种植小麦、洋芋、糜谷、豆类、中草药等作物。全县梯田面积达到132.8万亩,人均3亩,梯田化程度达到90。
静宁县致力于协调发展,实现了社会事业的长足进步。全县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历史性跨越,建成职教中心、三中、城关小学、新城小学教学楼和双岘等7所初中宿舍楼,新建改建学校130所7.2万平方米,一次性排除D级危房3.3万平方米。全年用于教育基础设施的投资达到5779万元,是我县教育史上建设规模最大、投入资金最多、建设质量最高的一年。教育质量稳步提高,高考大专及高职以上上线6533人,上线率81.2%,稳居全市之首。职业教育迈上新台阶,职业中专成功改办为平凉机电工程学校,成为职业教育发展新的里程碑。医疗卫生条件进一步改善,成立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成中医院综合楼、妇幼保健站业务楼、李店等4所乡镇卫生院和30个标准化村卫生室。深入开展以医德医风和服务能力建设为重点的集中整顿,改革乡镇卫生院管理体制,强化条块管理,加强绩效考核,人民群众就医看病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全面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积极争取、启动实施科技富民强县工程,培训农民8.4万人次。文化体育事业发展加快,建成“农家书屋”59家、乡镇体育场 24个,全面开展第三次文物普查,“千台大戏送农村”文化下乡、迎奥运健身活动蓬勃开展。立足县域特色,编制完成全县旅游业发展规划,建成成纪历史人物纪念馆,自筹资金建设界石铺红军长征纪念园,目前已完成主次展馆、南大门、游客中心、管理接待中心、星级厕所等主体工程和红军楼的维修,实现了全县旅游产业开发规划和体系建设的新突破。狠抓各项节育措施和政策落实,改扩建细巷等3乡镇计生服务所,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0.84‰,农村计生率达到79.6%,全面完成当年人口和计划生育目标,省级优质服务县创建工作扎实推进。新发展有线电视用户700户,全县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到94%。建成移动通信基站60个,县内移动通信盲区基本消除。
静宁县认真落实农民增收六大行动,强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集中扩基地、抓特色、增效益。推广种植全膜双垄沟播玉米10.08万亩,平均亩产740公斤,增产2.5万吨;种植优质专用小麦11万亩;夏、秋粮全面丰收,粮食总产稳中有增,达到15.32万吨。果品产业纵深推进,完成了《静宁县2008—2012年果品产业规划》,新植果树经济林10.67万亩,总面积突破60万亩,其中挂果园22.5万亩;建成标准化生产基地8.02万亩,优质苹果良种苗木繁育基地840亩;果品总产量达到24万吨,实现产值4亿元;积极开拓果品销售市场,出口4800吨,创汇325万美元;静宁苹果走进北京奥运,在第五届深圳果蔬展览会上荣获2008年度全国“兴果富农”工程建设百强示范县称号,知名度进一步凸显。加快推进畜牧养殖业,发展红寺白局等养殖示范村30个,规模养殖户1020户,畜禽饲养量、出栏量分别增长2.8%和11.7%。洋芋产业规模发展,种植32.6万亩,新优品种占到81.3%。间作套种区域特色瓜菜10万亩。新开拓新加坡、沙特阿拉伯等3个境外劳务基地,多途径输转劳务8.73万人次,创收4.6亿元。农民人均从特色产业中收益1158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5.7%。
静宁县属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光照充足,无霜期159天,年均日照时数2238小时。年平均气温约7.1℃,最热7月,月平均气温19.6℃;最冷1月,月平均气温-7.0℃。降水分布时空不均匀,夏天较多,冬春较少,年均降水量450.8毫米,最大值在1964年为690.4毫米,最小值在1971年为228.5毫米,可靠值383毫米,年平均蒸发量1469毫米。全县河川径流主要靠降水产生,多年平均径流深度28.1毫米,年径流总量2.8621亿立方米,其中外县入境2.2451亿立方米,该县自产6170万立方米。县境以葫芦河为干流,其东西两侧有9条支流,从北向南陆续汇集,并且境内无天然湖泊。
静宁县持续推进农村道路建设,完成静庄公路县城至威戎段改扩建工程前期工作,可研报告通过省发改委评审批复。油铺雷大至阳川等通乡道路3条75公里,硬化通村道路82.8公里,全县通油路的乡镇和通等级路的村分别达到83%和60.2%。建成乡镇客运站6个,行政村汽车停靠点18个,开通县城至甘沟城乡公交一体化班线,群众出行条件大幅度改善。集中进行水利攻坚,建成安全饮水、县城供水复线、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河堤治理等水利工程21项,新增农村自来水用户6458户。千方百计自筹资金2600万元,建成集雨水窖1.04万眼,解决了西北部7乡镇4.8万人的饮水困难。持续推进生态建设,完成三荒造林1万亩,补植补造16万亩,治理水土流失48平方公里,新修梯田2万亩,整理土地6416亩;积极推进农村能源建设,发展沼气用户2500户。县城及小城镇建设在规模扩张、功能配套、小区管理等方面取得了新进展,《县城总体规划》修编通过市政府审批,甘沟等17个集镇规划通过评审,细巷韩川等54个村庄规划编制完成。建成新盛花园等7个住宅小区,开发商住楼79幢39.6万平方米。阿阳路改造、西岭公园续建、成纪路广场等市政工程全面建成,启动了县城西展工程。李店、威戎等8个重点小城镇建设进展良好,城镇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提升。突出产业培育、设施配套和村容村貌改善,八里小山等30个新农村试点村建设成效显著,城川吴庙省列试点村通过验收。余湾王坪、贾河山上湾等易地扶贫搬迁项目进展顺利。312沿线村庄和环境综合整治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进一步优化。全年城乡建设投资总额达到8.2亿元,城镇化水平提高2个百分点。
静宁县林木有70多种,分属236科。杨、柳、槐、椿、榆为主要用材林木,分布较普遍,川区多种植加拿大杨、北京杨、钻天杨、柳、槐,山区多植早旱柳、山杨、臭椿、白榆、槐,造林面积达到71.4万亩,森林覆盖率8.9%。苹果、梨、杏、桃、花椒为主要经济林木,经过产业调整,逐步形成了“南部苹果、北部梨”的发展格局,果园面积达到30.2万亩,果品总量达到7.3万吨。种植的药材主要有:党参、南沙参、黄芪、甘草等近40个品种。适宜种植的花卉有:野丁香、文竹、牡丹、玫瑰、月季等31个品种。已发现的野生植物有:黄花、野韭、小蒜、苋麻、野胡麻、野荞麦等40个品种。野生动物,在康熙年间仍见虎、熊、豺、鹿、黄羊、青羊、水狼多种。目前,发现的兽类有15种,鸟类27种,两栖爬行类13种,其他虫类多种。2000年以来,该县加大了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养殖业,养殖业以猪、静宁土鸡和牛、羊为主。
静宁县致力于改革创新,实现了发展活力的不断增强。全力推进企业改革,完成火柴厂、毛针织厂等7户企业的改制,安置职工1070人。适应公共事业发展需要,组建规划局、公用事业管理局等机构,增强了城市规划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加强财政项目管理和国库集中支付,优化支出结构,当年财政支出9亿元,较上年增长46%,财政资金进一步向民本民生和重点建设倾斜。“万村千乡”和“退市还路”工程深入推进,城乡市场日益活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8.35亿元,增长18.9%。坚持走出去、引进来,全方位开展招商引资,签约项目16项,引进县外资金2.97亿元,增长91.1%。外贸销售总额6600万元,增长24%。大力实施全民创业工程,新发展私营企业18户,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达到4.8亿元,增长9.9%。积极培育地方金融体系,组建成立了成纪村镇银行,筹建恒达小额贷款公司,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增长29.8%和12%。
静宁县是羲皇故里,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悠久灿烂的历史,给静宁这块古老而神奇的土地留下了独有的文化遗产。这里有秦汉时期的成纪古城遗址、庙儿坪古文化遗址、靳寺汉墓群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有大地湾文化、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等遗存146处,有明代建筑群静宁文庙、静宁清真寺,有气势宏伟、古朴典雅、规模宏大的成纪文化城,有风景秀丽的西岩寺山、九龙山,有奇峰错列、幽谷盈香的仙人峡,有红军胜利会师地界石铺红军长征纪念馆等旅游胜地。
- Sitemap | Xml | W3C XHTML 1.0
- Copyright © 2018 中国地图全图 Inc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