莒县概况
-
2005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85.41亿元(按新核算办法),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6.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3.1亿元,增长5.9%;第二产业增加值34.9亿元,增长26.9%;第三产业增加值27.41亿元,增长13.9%。三次产业比重为27:41 :32 。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1.58亿元,增长54.6 %。实现地方财政收入1.73亿元,按可比口径增长31.29%。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57.42亿元,比年初增加7.32亿元。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2.9亿元,比年初增加5.72 亿元。年末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34.58亿元,比年初增加4.26亿元。
莒县河流属沭河、潍河水系,主要有沭河、潍河、绣珍河、茅埠河、袁公河、洛河等26条。沭河经沂水县境流入莒县天宝乡,蜿蜒南流,至夏庄镇东南出境,境内段长76.5公里, 流域面积1718.2平方公里,丰水年平均流量27.3立方米/秒,枯水年为0.6立方米/秒。潍河于东莞镇后石崮后村流入莒境,曲折南流到库山乡库山村南与其南源石河水汇合后,东南流入五莲县境,境内段长18公里,流域面积162平方公里。
土壤共有5大土类、12个亚类、13个土属、93个土种。棕壤主要分布在沭河以东及城南各乡镇,占可利用面积的58%。褐土主要分布在东莞、库山、长岭、小店、浮来山等乡镇的丘陵地区,占可利用面积的21.9%。潮土分布于低洼平地,适种作物广,是各种土壤中最好的一个土类,占可利用面积的15.3%。水稻土多分布在县城周围乡镇的部分倾斜平原交接洼地, 宜种植水稻,占可利用面积的3%。砂姜黑土主要分布在石灰丘陵东侧低洼狭长地带,占可利用面积的1.8%。
莒县地势北高南低,四周环山,中间丘陵、平原、洼地交接。沭河北入南出,纵贯全境。 海拔200米以上的低山,主要分布在县境北部、东部和东南部,占总面积的13.25%;丘陵主要分布在县境东北、西部和南部,占总面积的61.35%;平原主要分布在县境中部沿沭河及其支流两侧的狭长地带,占总面积的23.1%;低平洼地大都分布在莒城周围的几个乡镇,占总面积的2.3%。
构筑畅通便捷的道路交通网络。莒县坚持适度与超前、新建与改造相结合的原则,加快了城区道路建设,重点增强主次干道功能,提高通行能力。先后投资1.5亿元,拓通硬化了信中路、莒州路、日照路、青岛路、广场东西路、临沂路等16条道路,形成了前后相连、左右贯通、功能完善的城区道路交通网络。同时坚持以人为本、服务群众的发展理念,对老城区部分道路进行全面升级改造,极大地提高了老城区道路承载能力。莒县新建、改造路网建设全部一次到位,配套全、标准高。目前莒县人均占有道路面积已达到24.3平方米,为招商引资、发展经济创造了良好条件。
科技事业取得新进展,2005年共取得市(地)级以上各类重要科技成果17项,专利申请量87 件,授权专利30件。教育事业稳步发展,2005年末全县有中等职业学校3所,在校生0.58万人;普通高中8所,在校生2.69万人;普通初中38所,在校生3.9万人;小学228所,在校生6.72万人。文化和广播电视、新闻宣传事业不断发展,全县共有文化馆1处、公共图书馆1处、档案馆1 处、博物馆1处、广播电台1座、转播电台1座、电视台1座,电视人口覆盖率97%。医疗卫生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改善,疾病预防与控制工作得到加强,初步构筑起较为完善的公共卫生系统。卫生机构31 所,其中,医院、卫生院27 所,卫生防疫防治机构3所,妇幼保健机构1所。各类卫生机构共有床位1545 张,卫生技术人员1740人,其中执业医师605人,注册护士490人。
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040元,增长11.5 %;生活消费支出2029 元,增长18.1 %。农村居民耐用消费品继续增加,每百户拥有电视机106台,影碟机37台,家用电冰箱10台,洗衣机19台,摩托车54辆,自行车191辆,大型家具117件。劳动就业基本稳定。全年企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8万人,征缴企业基本养老保险费4002万元,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3.1万人,城镇实现就业再就业4261人;年末城镇在岗职工人数3.25万人,在岗职工工资总额3.63亿元,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1148元,增长16.3%。最低生活保障救助人数7.98万人次,其中,城镇4.68万人次;农村3.3万人次。
莒县属于暖温带亚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主要特征是:春季温和,风多雨少;夏季炎热,雨量集中;秋季凉爽,少雨干旱;冬季寒冷,雨雪稀少。在作物生长季节,光照充足,热量和降水都较丰富;但在有些年份,也出现了旱涝、低温等灾害性天气。莒县地区的常年平均气温为12.1℃,年降水量750毫米左右,年日照时数2450小时,年平均无霜期182天。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目前城区已建成自来水厂5座,日供水能力达10万吨,城市自来水普及率达94.3%。加大了治污设施建设步伐,投资5898万元的4万吨/日污水处理工程全面竣工投入运行,处理污水全部达标排放,完成污水管网敷设45公里,污水汇水面积20平方公里,污水收集率达72.2%;投资240万元,建设了占地面积80亩的垃圾处理场,实施垃圾无害化集中处理。积极发展公共交通事业,全县现有公交线路5条,通车里程73公里。液化气供应方式正逐步由瓶装向管道燃气方向发展,香港华??燃气公司投资的管道燃气项目,目前已完成燃气主管道敷设6公里,庭院管道2公里,城市燃气普及率达95.7%。城区现有集中供热锅炉9座,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72%。
- Sitemap | Xml | W3C XHTML 1.0
- Copyright © 2018 中国地图全图 Inc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