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野概况
-
2009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7亿元,同比增长17.1%;地方财政收入6.2亿元,同比增长44%,高于全市24个百分点;进出口总值1.57亿美元,同比增长61.3%;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136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111元,分别增长10%和10.2%。包括地区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和主营业务收入、社会用电量、工业用电量、存贷款余额等10余项主要经济指标增幅位居全市第一。与三年前相比,经济总量翻了一番,地方财政收入增长了1.8倍、在全省排名前移了28个位次。继前两年获得山东省文明县、山东省投资环境十佳县市、山东省生态经济十强县市、平安山东建设模范县的基础上,2009年又获得了中国绿色名县、山东省环保模范县、山东省经济林产业示范县等荣誉称号。
近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正确领导下,我县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牢把握积极作为、科学务实的工作基调,更加注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立足煤炭、农林产品等资源优势,坚持以招商引资和大项目建设为总抓手,大力实施工业化和城市化“双轮驱动”战略,着力培植煤电化工、纺织服装、新型建材、食品加工、商贸物流、文化旅游等主导产业,统筹城市农村、经济社会、三次产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经济社会呈现出迎势上行、持续向好的发展态势。
巨野县地处鲁、苏、豫、皖四省交界处,东依津沪铁路、京福高速,西邻京九铁路、日南高速。新石铁路、327国道横贯全境,日东高速和济广高速在城北交汇。距济南、郑州机场仅2个小时的车程,距离巨野20分钟车程的济宁曲阜旅游机场,通航京、沪、穗等大城市。正在建设的洙水河航道连运河通长江。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相互配套的立体交通体系,使巨野成为苏鲁豫皖重要的物流要道和鲁西南运输枢纽。
巨野县古系沼泽之地,因古有大野泽而得名。早在原始社会,就有氏族部落聚居。伏羲氏族曾在大野泽“农耕渔猎”。西汉前,就已有“桑麻之业”。巨野县设置于西汉初,至今有两千余年历史。夏商时期,巨野地属徐州北境;西周至春秋为鲁国西境,是鲁哀公西狩获麟之地;战国时属宋,后改属齐国;秦属砀郡;汉至三国时期属山阳郡;晋至南北朝为高平郡;隋朝时期,巨野分属郓州、曹州和金乡县;唐至五代属河南道郓州;宋归属济州;元明时属济宁府、兖州府;清雍正十三年改属曹州府;民国十七年为山东省直属县;1953年归属菏泽专区;1958年改属济宁专区;1959年改归菏泽专区,2001年菏泽专区改为菏泽市,巨野县属菏泽市管辖。
和谐社会建设成效明显。坚持在加快发展中改善民生,在保障民生中构建和谐。下大力实施好“民生工程”,全力抓好教育、文化、卫生、就业、社会保障等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240套经济适用房、200套廉租住房已经建成;去年完成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2.1万平方米,高考本科录取2127人,增幅41.2%;全县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2万多人,新增城镇就业1万多人,把4824名五保老人全部纳入财政供养体系;新农合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100元,参合率达到99.98%。积极开展平安巨野创建活动,切实加强安全生产管理,维护了全县和谐稳定的大好局面。
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把发展第三产业作为优化经济结构的重要途径,加快发展以商贸物流和文化旅游为重点的服务业。全县拥有上万辆大型运输车辆,目前有24个投资过亿元的大型服务业项目正在建设,其中包括8家物流中心。2009年,全县书画产业实现销售收入近1亿元,带动农民就业6000多人;年接待中外游客50多万人次,旅游年收入过亿元;全县实现服务业增加值21.6亿元,增长14.8%。
农村经济稳步发展。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加快培育专业生产基地和农业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全县初步形成了北部麦棉套、南部蒜棉套的种植格局,农业标准化基地达到15.5万亩,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122家,各类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达到189个。认真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使广大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城镇建设突飞猛进。坚持适度超前加快城镇建设,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全县城镇人口达到29.1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30%。围绕打造“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煤化基地、玻璃之都、麒麟之乡、内河港城,形成特色鲜明的能源生态城”,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强度推进、高水平经营、高效能管理,使县城基础设施更加健全、功能更加完善、形象明显提升。目前,县城建成区面积达到19平方公里,形成了6横10纵的城区骨干道路网,主要街道实现了绿化、亮化、美化。建成了洙水河公园等一批城市景观工程。城区房地产在建面积145万平方米,一批过10万平方米的房地产项目正在加紧建设。规划高层单体151栋,已开工76栋。目前已启动城区道路建设改造20多公里,新增城市绿地40万多平方米,大树进城3000多棵;城区商品房开发企业达到26家,批准规划面积达459万平方米;六大片区目前已完成拆迁22万平方米,力争全年实现拆迁60万平米、新开工商品房面积160万平米。新开工了4万平方米的经济适用房和1万平方米的廉租房;投资1亿多元开工了玻璃产业园与南环路连接线、煤化工业区污水管网、巨森低碳经济产业园路网三大特色园区配套建设;小城镇开发和农村社区化建设工作已全面启动,狠抓了2个中心镇和8个国省道沿途镇建设,计划全年实施小城镇和农村住房拆迁140万平米,新增农民集中居住面积100万平米。同时,全力加快占地6580亩的大野水库、洙水河航道等工程进度,发展环境明显改善。认真抓好小城镇和中心村建设,去年完成了首批4个压煤搬迁新村建设,启动了30个试点村和7个示范村建设,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坚持把工业化作为提升县域经济整体实力、实现跨越发展的根本途径,通过招引大项目、培植大企业、构筑大产业,提升了工业经济整体实力。全县常年有1/3的县级领导、1/2的镇区正职和120多个招商小分队在外招商,定期不定期在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举行项目集中签约活动,先后引进了山东新矿集团、焦化集团、江苏沙钢集团、华尔润集团、广东沃德森集团等数十家大型企业在我县投资兴业,开工建设了投资60亿元的铁雄新沙焦化、投资27.6亿元的巨润建材、投资38亿元的巨森木业等一批重点项目。按照投产一批、推进一批、开工一批、储备一批的要求,全力推进大项目建设。2009年全县实施投资亿元以上项目88个,其中过10亿元项目11个,先后有44个投资过亿元项目建成投产。目前,全县在建过亿元项目67个,工业项目43个,服务业项目24个,计划总投资278.9亿元,其中过10亿元项目10个。重点策划论证的100万吨二甲醚、40万吨醋酸、100万吨煤焦油、2×300兆瓦低热值电厂等项目已做了大量前期工作,进展十分顺利。在全市每季度一次的大项目观摩评议中,我县由2007年第一季度的倒数第2位上升到2009年第二、三、四季度的第1位,今年一季度又保持了全市第1名的位次。加快推进企业规模化、产业集群化,提升了工业经济综合竞争力。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到187家, 2009年全县完成工业增加值48.5亿元,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8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8%和40%。重点培植的煤化工和玻璃深加工等主导产业实现重大突破。全县在建煤电化工项目总投资达到100多亿元,玻璃深加工企业已有6家,总投资60多亿元,预计经过3年努力,全县煤电化工产业年可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00亿元以上,玻璃产业年可实现销售收入200亿元以上,使全省现有玻璃产能增长一倍以上,到时巨野将成为名副其实的煤化基地、玻璃之都。
- Sitemap | Xml | W3C XHTML 1.0
- Copyright © 2018 中国地图全图 Inc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