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乐概况
-
2007年,康乐县在县委的正确领导和县人大、县政协的大力监督支持下,政府工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和十七大精神,紧紧围绕县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按照年初确定的发展思路,加大工作力度,狠抓措施落实,促进了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全县生产总值达6.48亿元,同比增长11.5%;农业总产值达4.04亿元,同比增长6.04%;工业总产值达1.56亿元,同比增长14.5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34亿元,同比增长66%;财政收入达2281万元,同比增长17.4%;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538元,同比增长8.1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55亿元,同比增长14.8%。
2007年,康乐县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狠抓"三农"工作,认真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发放粮食直补、农机具综合补贴共计415.55万元,补贴农机具602台(套)。大力发展订单农业,积极推广农业适用新技术,签订订单农业6.3万亩,完成地膜覆盖11.86万亩,膜侧沟播3.44万亩,调进良种80万公斤,完成种籽统供56万公斤,良种覆盖率达97%。坚持兴水造田,建成梯田5080亩,新增有效灌溉面积300亩,由于各项措施得力,加之风调雨顺,粮食喜获丰收,粮食总产量达7.08万吨。狠抓植树造林工作,实施了绿色长廊补植补造、面山绿化、城镇绿化、村镇绿化、退耕还林五大工程,完成人工造林1.74万亩,占任务的105%,育苗留床面积达3600亩,全县造林总投资达1276.5万元,是我县近年来造林投资最大、群众投入最多的一年,特别是林业育苗已初具规模,成为我县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强化劳务工作,共输转劳务人员6.32万人(次),其中有组织输转2.64万人(次),劳务创收达1.95亿元。狠抓扶贫工作,深入开展了"54321"结对帮扶活动,全县5650名干部职工为贫困群众捐款捐物折合人民币390多万元,在10个村实施了整村推进项目,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有了较大改善。强化农村能源建设,建成沼气池1800座,完成"一池三改"1248户。大力发展旅游业,共接待游客6.28万人(次),完成旅游综合收入1592.61万元。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在附城镇刘家庙村完成投资742万元,开展了村社道路整修、暖棚养畜、危房改造等工作,成立了全州第一个村级扶贫发展基金会;在莲麓镇足古川村完成投资327.5万元,开展了人饮工程建设、土地征用、移民搬迁等工作,全县新农村建设稳步发展。
康乐县资源丰富,发展前景广阔。历史上素有“胭脂三川米粮川”之美称。肉牛羊育肥、蚕豆生产、林果、油菜、药材种植已在农村中成为支柱产业。除当归、党参外野生中药已达300多种,年采集100多万公斤以上,沙棘有7万多亩,年产鲜果1100多吨,蕨菜年产200多吨,以蕨菜、卧龙头、苦荠菜、鹿角菜等为主的野菜,已加工成绿色食品,畅销各地。
2007年,康乐县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举全县之力,聚全县之财,大打"两基"攻坚战。深入开展了控辍保学工作,劝返适龄少年儿童达1293人,小学入学率达96.79%,初中入学率达95.21%。加大学校建设力度,14所寄宿制项目学校按时交付使用,6862名学生住宿难的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实施了危房改造项目,17所中小学的危房得到了及时改造。充分发动社会力量兴办教育,捐助教育基金达262万元,县直各单位、各部门积极为帮扶学校办实事、做好事,54个单位为学生购置学习用品、硬化学校院落等折合人民币86万元,经过广大干部职工的辛勤工作,"两基"工作顺利通过了省上达标验收。实行高校贫困生政府助学金制度,奖励资助优秀大学生、贫困大学生77名,发放奖金达25.9万元。充实教师队伍,省上特岗和州上考录招聘教师中为我县分配252名。深化教育"三制"改革,教育教学质量有了新的提高,普通高校上线人数达563人。加强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县医院住院部大楼和9所乡镇卫生院改造项目全部建成,部分已投入使用。深化乡镇卫生院"五制"改革,大力推行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乡镇卫生院的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成功召开了全省乡村卫生管理工作现场会。全力抓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全面开展打假求实、节育措施落实、社会抚养费征收等重点难点工作,完成四项手术3042例,征收社会抚养费169.82万元,计划生育率达86.63%,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水平有了新的提高。认真落实计划生育优先优惠政策,共落实"少生快富"资金332.3万元,核实上报2007年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对象120人,群众生育观念有了明显好转,557户家庭自愿放弃再生育指标,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48‰以内。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对污染严重的企业进行了停产整顿,有效改善了人居环境。强化国土工作,规范了城乡土地利用,基本实现了土地占补平衡。同时,广播电视、体育、气象、统计、电信、物价等工作都取得了新进展,电力公司、农行、信用联社等部门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2007年,康乐县民生工作取得了实效。高度重视民生工作,群众看病难、住房难、行路难、吃水难等一批实际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省、州确定的12件实事中,涉及我县的11件,10件已得到办理,县政府承诺的10件实事中,除县城综合市场正在积极筹建外,其余9件已全部办理。强化社会保障工作,对1.34万名农村低保对象和1852名农村五保对象,按时足额发放了农村保障金和五保对象供养金;扩大了城市低保对象,新增城市低保306户600人,提高了补助标准,人均由87.4元提高到97.1元,县财政预算列支低保资金36万元,共发放保障金129万元。积极解决困难群众住房难问题,扶贫、民政等部门为218户贫困户修建住房654间。进一步完善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县有21.01万人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0.02%,为1.57万名参合农民报销住院费710.57万元。启动实施了城市居民医疗保险制度,有2389名非职工城市人员参加了城市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达43%。着力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认真实施了南部、东南部、北部人饮工程和扎子河农村安全饮水工程,采取干部职工捐款、发动群众投工投劳,投入资金160多万元,实施了极度干旱山区人饮解困工程,2007年解决了1.1万名农村群众吃水问题。狠抓公路建设,掀起了公路建设高潮,开工建设了草滩新集至八松、康丰杨台至八丹等一批县乡农村公路项目,实施了投资1910万元的50条145.9公里的农村公路通达、通畅项目,33条通达公路中完成80.6公里,占任务的61.3%,2条通畅公路中完成8.8公里,占任务的60.1%,改建通乡公路100公里。加强城镇管理,组建了县市容管理局,对县城脏、乱、差进行了彻底整治,县城面貌焕然一新。
2007年,康乐县畜牧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始终把发展畜牧业作为一项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来抓,全力实施了"畜牧强县"工程,出台了《关于实施"畜牧强县"工程的安排意见》,制定了《康乐县良种母牛扩繁区建设规划》等10个配套办法,从财政、扶贫、金融等部门整合资金4659万元,其中无偿资金559万元,银行贷款4100万元。实行扶持奖励政策,先后两次为26户规模养殖大户发放预奖励资金51万元,为58户规模养殖企业(场、户)发放财政贴息资金81万元,协调贷款2000万元,促进了畜牧产业的快速发展,新建了信康、德隆等规模养殖场21个,其中年出栏千头肉牛养殖基地5个,年出栏300头以上肉牛养殖场16个,新建万只鸡场3个,新发展各类养殖大户35户。大牲畜年末存栏达6.75万头(匹),同比增长5.8%,肉类总产量达1.36万吨,同比增长13.3%,畜牧业总产值达1.4亿元,同比增长16.7%,全县农民人均牧业纯收入达505元,比上年净增60元,畜牧业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2.5%。在我县成立了甘肃省畜牧业协会牛业分会、甘肃康美现代农牧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成功召开了全省畜牧产业发展现场会,畜牧产业已成为我县最有活力、最有潜力、最有生命力的一项热门产业。
2007年,康乐县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拉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破口和着力点来抓,2007年项目建设在数量和规模上均创历史新高。全县共列建设项目87项,总投资17.56亿元,其中新开工项目29项,总投资7.71亿元;续建项目27项,总投资3.13亿元;争取项目31项,总投资6.72亿元。新开工建设了投资4.72亿元的莲麓电站、投资2530万元的新八路改造、投资1785万元的县城道路与排水及美化亮化工程、投资3200万元的旅游大酒店等28个重点建设项目,开工率达96.53%;投资1286万元的莲花山旅游专用道、投资726万元的县医院住院部大楼、投资3200万元的物资局住宅小区、投资730万元的农村能源建设、投资530万元的丰直路铺油改造等27个重点建设项目已完成建设任务,全部投入使用。31个前期项目进展顺利,县城污水处理厂、病险水库加固、康广路改造铺油等11个项目已完成可研。招商引资工作成效显著,引进了投资1.5亿元的吉利电站、投资2600万元的方解石矿开采加工生产线等10个项目,总投资达3.89亿元,开工建设了投资5500万元的滨河花苑小区等7个项目,累计到位资金2.9亿元,到位率达46.4%。
康乐县境内树种繁多。有松、柏、杨、柳、桦等200多种,动物有金钱豹、猞猁、鹿、麝等近百种。珍禽有兰马鸡、鹰、雁等60多种。1975年和1984年两次被国务院评为全国植树造林先进县。近年来,康乐抢抓西部大开发历史机遇,采取退耕还林(草)、荒山造林等措施,绿化荒山,美化家园,再造秀美新康乐。目前,森林覆盖率已达24.6%,高于全省乃至全国平均水平。康乐县相继被列为全国退耕还林(草)试点县、国家级生态综合治理县、天保工程实施县。
- Sitemap | Xml | W3C XHTML 1.0
- Copyright © 2018 中国地图全图 Inc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