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凤概况
-
来凤县学校总数88所,其中,普通小学75所,初中10所,高中2所,职业高中1所。年末全县专任教师总数2413人,其中,高中教师198人,初中教师696人,小学教师1427人。在校学生总数44467人,其中,小学在校生23356人;普通初中在校生14599人;普通高中招生2240人,在校生4043人,毕业生915人;职业中学招生860人,在校生2469人,毕业生592人。全年财政投入教育事业11111万元,比上年下降4.6%。2009年全县学龄儿童入学率100%,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95.9%。来凤瓦尔高高级中学建成使用,有效地解决了高中容量不足问题。2009年财政科学技术支出189万元,比上年下降21.25%。全年开展各类农业技术培训班10次,培训农民技术人员4000人次,发放技术资料1.5万份,推广了10项先进实用农业新技术。全年申报国家专利6项。《宝石花漆筷界面复合物综合技术研究》和《银环蛇驯养与繁殖技术》两项科技成果分别获省科技成果二、三等奖。
来凤山水融汇武陵神韵,自然风光奇特秀丽,民族民间文化特色浓郁,具有丰富旅游资源。仙佛寺上依绝壁,下临深潭,景色清幽,摩岩雕凿的咸康佛为江南之最,已有1700多年历史,为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落印潭风景区潭水如镜,奇峰竞秀,岸边有土司王城遗址,更以巨大的伏流洞——卯洞和有土家先民悬棺葬的仙人洞奇景令人叹服。在酉水漂流,可一日游三省市边区,既可领略酉水河阳刚之美,又可饱览边区风情。塘口库区、新峡库区高峡平湖,景色万千;翔凤山公园、老虎洞、接龙桥、贵帽山、胡家坪林场均是开发旅游的好去处。土家人勤劳勇敢、质朴豪爽、热情好客,民风民俗浓郁似酒。被称为东方“迪斯科”的摆手舞在此最为流行,保留有号称“神州第一堂的”摆手堂;还有地龙灯、肉连响、哭嫁歌、打绕棺、八宝铜铃舞等,使人留连忘返。土家油茶汤是独具特色的东方茶文化,“麻辣烫”融汇川湘特色,土家风味小吃令人回味无穷。
来凤县历来是三省(市)边区交通要冲和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史称“川湖肘腋,滇黔咽喉”,享有“小南京”美誉。解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来凤经济得到较快发展,社会事业稳步推进。工业已基本形成以食品工业为龙头,轻纺、建材工业为骨干,能源工业为基础,其它工业协调发展的格局。卷烟工业为我县支柱产业,来凤卷烟厂现有总资产67114万元,年产值近7亿元,拥有广大市场,“4.7”、“大老板”、“红烟”等品牌卷烟深受各地消费者青睐。俏销海内外的产品还有“宝石花”漆筷、富硒精制茶叶、“梅花牌”生丝、无铅松花皮蛋、富硒“凤头姜”系列产品、板鸭、火腿等。农业上粮油稳产高产,烟叶、柑桔、茶叶、桑园、干果、药材、楠竹等特产基地正在形成规模。
来凤县全县有艺术表演团体1个,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馆藏图书12万册。全县电视人口覆盖率96.3%,有线电视用户2.09万户,新增0.04万户,有线电视入户率22.3%。年末全县共有卫生机构39个,其中医院、卫生院12个,妇幼保健院1个,专科疾病防治院1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卫生监督检验机构1个。卫生技术人员934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222人,注册护士275人。病床床位957张,其中,医院和卫生院床位957张。城乡医疗保险稳健运行,城乡基本医疗保障均衡度进一步提高。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6035人,增加1226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运行良好,22.79万农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90.2%。
来凤县地理位置优越,处于三峡 黄金旅游线与国家森林公园张家界的结合部,而县境内又有较丰富的旅游 资源,特别是沿酉水一线,景点不仅相对集中,而且旅游功能各有不同,为观光旅游和特色旅游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来凤县的山脉属武陵山系,因地处断裂带边缘地蠕动区,地貌受中 山代燕山运动影响十分显著,境内有广泛分布着石灰岩,发育了较完善的喀斯特地貌,溶洞、溶蚀洼地、伏流、盲谷普遍存在,蕴藏了极有开发价值的旅游资源。
来凤县土地肥沃、资源丰富,众多土特产堪称物华天宝,名扬天下。耕地盛产粮油,山上多松、杉、樟、竹,金丝桐油以“全国质量第一”而声名远播,桔、桃、李、梅、核桃、板栗等干鲜果驰誉边区,云贵型烟叶醇厚芳香,“凤头生姜”、大头菜、凤椒、大白菜、松花皮蛋、竹器等畅销省内外。水牛、麻鸭、黑猪为湖北省优良品种。境内河溪纵横,有大小河流25条,长487. 5公里,水能蕴藏量80832千瓦,可开发7.95万千瓦。地下矿藏主要有原煤、铁、铅锌矿、紫砂陶土、重晶石、方解石等二十余种。其中陶土探明储量1000多万吨,重晶石以量大质优列全国县市前茅,极具开发前景。
2009年,全县生产总值250460万元,比上年增长13.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6233万元,增长5.6%;第二产业增加值60612万元,增长24.9%;第三产业增加值113615万元,增长13.1%。三次产业构成由2008年的32.0:22.2:45.8调整为30.4:24.2:45.4。按全县年平均常住人口28.12万人计算,人均生产总值8907元。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99.76(上年同期价格为100),其中食品类价格指数100.6;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99.37;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总指数100.4;工业品出厂价格总指数95.67;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总指数104.11。年末全县从业人员20.7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29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4.3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36万人。据县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统计,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5%,比上年末上升0.2个百分点。
- Sitemap | Xml | W3C XHTML 1.0
- Copyright © 2018 中国地图全图 Inc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