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县概况
-
“十一五”期间,朗县立足实际,科学定位,划分雅江两岸长廊、中部、高寒畜牧三大经济区域带。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依托,以效益为中心,以科技为动力,壮大“两椒两桃”特色产业,重点发展黄牛改良、短期育肥和生猪、藏鸡饲养及加工基地的建设,推动畜牧业达到新水平,打造民族文化生态旅游业,培植优势产业,加快县域经济的发展。截至2010年,朗县经济林木种植面积突破1.6万亩,核桃13575亩、藏冬桃2570亩、葡萄330亩(优质水果产业带5000亩),实现产值591.7万元。辣椒温室大棚218座1200亩,实现效益600万元,项目区人均增收1300余元。种植大蒜100亩,实现增收60万元。牲畜存栏10.7万头,出栏牲畜30767头(只、匹),出栏率达26.87%。黄牛改良项目投入资金196.52万,建立10个黄改示范点和发展5个黄改养殖示范户。五年共接待游客20932人次,实现旅游营业收入397.8万元,拉动第三产业加速发展。
据统计,2005年朗县国民经济总收入预计达到12690万元,同比增长17.5%;农牧民人均纯收入预计达到3746.53元,同比增长14.3%,其中现金收入2257.94元,同比增长14.6%;乡镇企业总产值预计达到750.94万元,多种经营总收入预计达到3201.39万元,同比分别增长12.1%和8.46%;劳务输出预计达到3924人次,实现劳务输出总收入155.5万元。2005年,在自治区农牧厅驻朗县工作组的大力帮扶下,该县继续加大对农牧业项目的投入力度,全年共投资133.88万元,建成农牧业项目10个,这些项目的建成大大促进了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和农牧民群众增收。其中投资5万元建成的青贮玉米种植项目,达到了节本增效的目的;投资近20万元建成的农牧科技推广服务体系附属工程项目,进一步健全了朗县牲畜家禽疫病防疫体系,改善了兽防站服务条件。同时,自治区农牧厅今年还在该县扶持藏鸡养殖户28户,在该县仲达镇维修藏鸡孵化厂一座,为今后全县藏鸡养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朗县在稳定粮食生产安全的前提下,2005年朗县继续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依靠科技进步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按照“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原则,突出特色和优势,全县播种面积达18500亩,其中粮食播种面积12935亩、经济作物种植面积4625亩(油菜2600亩、辣椒1500亩)、饲料作物播种面积1480亩(饲料玉米550亩、饲草料930亩),粮、经、饲比例由2004年的69∶24∶7调整为今年的67∶25∶8,实现了结构调整、合理布局的目标。朗县为加快农牧业结构调整步伐,重点发展区域特色经济,实现特色产品规模化、特色化、市场化和效益化。2005年,自治区农牧厅驻朗县工作组多次组织乡村干部、农牧民致富能手和科技明白人,到林芝、山南、拉萨等地(市)实地考察学习农牧业生产、经营、加工的成功做法和经验。通过考察,大家对“公司+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小群体大规模的养殖方式、小产品大市场、蔬菜协会、奶牛新村、养鸡小村、特色产业的种植养殖等有了更深的了解,进一步明确了今后的发展思路,对朗县日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农村精神文明创建、农牧民增收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朗县属高原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干湿季分明,雨水集中,无霜期长,日照充足,年日照时数约在2000—2500小时之间。年降水量约在600毫米左右,集中在5—9月,多为夜雨。自然灾害主要有霜、雪、雹、风、涝、泥石流等。
朗县境内的扎日莎巴山为佛教圣山,又称杂日山,是闻名全藏的圣地,传说杂日山顶有位菩萨叫“西穹”,还有个鬼叫“碓”,每到猴年的四五月间,是转杂日山的黄金季节,传说转一次该圣山就可以有第二次生命,免受轮回之苦,来世可有幸福的生活。因此,“杂日日廊”早已是藏族重要的宗教活动之一。拉多藏湖位于朗县拉多乡藏村,该湖面海拔高度3700米,藏湖一共由五个大小不一的小湖泊构成,分别是万鱼偏嘴湖、逢扎西湖、神马湖、圆环湖、尾湖。五个小湖泊通过小溪相互连接,形态各异,分别呈月牙状、圆盘状,湖泊为山泉汇集而成,湖水总面积约6平方公里,平均深度3——4米,湖水清澈见底,微波荡漾,游鱼如织,野鸭、白鹭悠然其间,四周山坡松柏葱葱郁郁,五彩杜鹃争妍斗艳。
朗县文化广电事业繁荣发展。“十一五”期间,朗县大力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乡(镇)文化活动站、农村电影放映、电视进万家、农家书屋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建设。截至目前,全县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88.2%和93%,新建村级文化室39个、农家书屋15家,投入100余万元为6个乡镇52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文化室配备设备,新发现文物点18处,公布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8个,出版朗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丛书《金东文成公主系列歌谣集》。医疗卫生基础设施不断加强,县卫生中心改扩建项目正开工建设,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提高诊疗水平,投入108万元修建3个乡镇兽防站办公室;着重推进覆盖城乡居民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制度和社会救助制度,到2010年参合人数达13551人,占全县农牧民总人口的100%,为全县264户799人发放农村低保41.5万元,发放大学生救助金1.65万元,为80岁以上的寿星老人174人发放健康补贴5.23万元,启动实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让农牧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朗县属于典型的高原丘陵地貌类型,地表起伏大,地型复杂多样。北部和中部地势高,南部地势低,多为开阔谷地、坡地和山地。全县平均海拔3200米,境内山脉纵横,沟壑相连。一般山峰的海拔多在5000米以上,且多为冰川覆盖。境内的扎日莎巴山为佛教圣山,又称杂日山,是闻名全藏的圣地,传说杂日山顶有位菩萨叫“西穹”,还有个鬼叫“碓”,每到猴年的四五月间,是转杂日山的黄金季节,传说转一次该圣山就可以有第二次生命,免受轮回之苦,来世可有幸福的生活。因此,“杂日日廊”早已是藏族重要的宗教活动之一。
2009年,朗县为使以“朗香”农畜产品专业合作社为龙头的农畜产品加工业得到迅速发展,他们首先瞄准现代农业发展方向,采用“一个产业、一套规划、一套政策、一支队伍”的办法,吸引工商和民间资本进入农业生产、加工、流通领域,积极创建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去年,以主要生产加工“两椒两桃”、拉贡塘酥油等农副系列畜产品为主的“朗香”农畜产品专业合作社与农牧民签订购销合同6份,购销核桃5000多公斤,干辣椒、花椒3.05万多公斤、藏冬桃2500多公斤,营业总收入达110多万元。其次是盘活集体存量资产,努力做到以地生财。他们充分利用村(居)位于集镇边、公路边、行政区域周边的地理优势,采取出租房屋、兴办农产品交易市场等形式,面向社会招租出租,积极发展修理、餐饮、旅游等服务业。朗镇朗巴居委会出租商品房,兴办了朗县农产品交易市场,为村集体创收4万元,并利用当地砂石、虫草及经济林木等资源,积极兴办砂石厂,加强对虫草及经济林木的管理,不断拓宽增收渠道。去年,各乡(镇)、村依靠砂石厂、经济林木和虫草资源管理及商品房出租、承包工程等增收共计60万元。与此同时,朗县各行政村还充分发挥特色优势,拓宽集体经济的发展路子。金东乡来义村采取集体入股方式,购买绵羊150只承包给个人养殖,每年可增加集体收入5万余元;洞嘎镇江村和达木村积极向县农牧局申请藏猪试点养殖项目资金6.5万元,建立藏猪养殖基地2个。
朗县草场面积1200平方公里,森林面积367平方公里。可谓巨大的植物王国,是我国少有的天然植物博物馆。其中药用的植物王要有贝母、虫草等。野生动物资源有野牛、黄羊、羚羊、盘羊、樟子、鹿、豹、猴、熊、猞猁、水獭、野猪和鸟类等。矿产资源:主要有铬、铁、锡、水晶、砂金、硫1000多种。
- Sitemap | Xml | W3C XHTML 1.0
- Copyright © 2018 中国地图全图 Inc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