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考概况
-
兰考县历史上曾被称为葵丘、东昏地、东昏县、甾县。兰考县是由兰阳、仪封、考城三县递合演变而成。清道光五年(1825年)仪封与兰阳合并称兰封县,1954年兰封县与考城县合并称兰考县。兰考地处华夏腹地,历代文风蔚起,英贤辈出。有汉将陈平,大儒戴德、戴圣,一代才子江淹,中原哲人王廷相,“天下第一清官”张伯行,名医张从正,画师张世禄;当代有板画大师刘岘,文化巨匠王阑西等。现存历史遗迹有仪封请见夫子处、黄陵岗塞河功完碑、汉留侯张良墓、毛主席视察黄河纪念亭、焦裕禄烈士陵园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被河南省旅游局定为红色精品旅游线路之一。
兰考县区位优越交通发达。兰考处于开封、菏泽、商丘三角地带的中心部位,到达新郑国际机场仅需1个小时,到达国际港口连云港需3小时。陇海铁路过境25公里,年货运量达180万吨。国道220、106和310在县城交汇,连霍高速、日南高速公路在县城交汇,形成了以铁路、高速公路、国道、省道为骨架,以县、乡、村道路为脉络的交通网络体系。林茂粮丰资源富足。
兰考县属暖温带大陆性半湿润季风气候,农产品资源丰富,品质优良,盛产小麦、玉米、大豆、花生、棉花、泡桐、苹果、葡萄、大枣等,其中粮、棉、油产量居全国百强,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县,也是国家外专局命名的全国唯一“超级小麦育种示范推广基地”。全县有农田林网36万亩、农桐间作46万亩,林木覆盖率21%,被确定为河南省平原绿化高级标准县。
兰考县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兰考县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兴县战略,工业经济发展迅速,初步形成了板材加工、吊装机械、民族乐器、纺织四大特色产业,是河南省最大的桐木板材加工基地,豫东地区最大的小型吊装机械生产基地。城乡面貌日新月异。兰考是河南省城镇化建设重点县之一,随着固定资产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和一批国家、省、市重点项目的实施,基础设施日益完善。新建火车站、汽车站成为兰考对外开放的窗口,县城道路形成了6纵8横格局,主要街道实施了美化、绿化和亮化。县城建成区面积达17平方公里,城镇化率为26%,荣获全国环境综合治理优秀县城称号。
近年来,兰考县委、县政府大力弘扬焦裕禄精神,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力推进工业经济发展,狠抓新农村建设,全力抓好招商引资,努力改善城乡基础设施,大力扶持第三产业,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2005年,全县生产总值完成50.2亿元,增长12.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9.4亿元,增长40.2%;一般财政预算收入9026万元,增长27.8%;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7.5亿元,增长10%。
名著佳作,通古鉴今。历史上,县内文人志士的著作很多,据不完全统计约有301种。这些著作由于受社会时代的局限,带有很强的阶级性。有不少著作宣扬忠君思想,为封建统治阶级树碑立传,但也不乏对劳动人民受苦受难的同情和呐喊。如:封人请见(论法、八佰)、上治河蔬(明潘季训)、谕屠牛文、催租吏、座右铭等。昔日胜迹,二十四景。勤劳智慧的兰考人民不但缔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史,而且还遗留下了无数宝贵的名胜古迹,但由于年代久远,许多名胜古迹被河水淹没,昔日的巍巍壮观荡然无存,只有空名或美谈流传下来,被后人称颂和怀念。最有名的是三景区二十四景:兰阳八景是秦台烟柳、马蹄渔唱、白山樵歌、韩陵晓月、黄河旧迹、东昏废城、留候遗冢、陈平古庙;仅封八景是景文故宅、琉璃圣井、金花女营、归城晓月、楝宛春花、挖泥落雁、青陵樵唱、黄渡渔歌;考城八景是盟台夕照、仙观飞霞、江墓秋风、李祠雨露、傅塔明檐、梁村曲水、古道柳烟、沁河桃浪。遗迹难觅、典故长存。兰考县境内有许多古迹,大多无迹可寻,但却留下了有趣的典故,至今仍令人们难以忘怀。较有名的古迹有:请见亭、庄周故里、渡蚁桥、丁岗康王庙、老君堂、铜牙城、白茂岗、豹陵、尖冢等。
兰考素称“孔子过化”之地、文荟之乡、文化积淀深厚。历史上曾涌现出许多文人志士和在此为官做事的外地贤达名人,他们不但留下了蜚声遐迩的政绩,还写下了许多名篇佳作。同时,历代还留下许多名胜古迹和传说典故,虽然大都不复存在但至今仍为人们怀念和称颂。重文资教、蔚然承传。兰考历来崇尚文化、重视教育,且素有讲学之风。远在春秋之季,就有孔子周游列国,由鲁适卫至南鄙仪邑村人请见的故事被载入史册。汉代的史弼讲学,有学生数百人。杨伦讲学,弟子达千人以上。由于历代重视文化教育,培养造就了许多文人志士。据不完全统计、兰考历史上辟荐、科举的人士达1400多人,其中进士、举人就有319人。考中文状无的有王鄂(元)、考中武状元的有杨廷弼。
- Sitemap | Xml | W3C XHTML 1.0
- Copyright © 2018 中国地图全图 Inc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