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山概况
-
雷山县以苗族为主的民族风情浓郁、古朴典雅,富有极其深远的文化内涵,被誉之为苗族的民族文化中心。雷山县的苗族建设、服饰、习俗、歌舞、乐器、工艺等仍保留着传统、古老、原汁原味的丰富文化内涵,是活生生的"苗族历史文化教科书"。苗寨依山傍水而建,吊脚楼独具特色。雷山县苗族有三大舞:铜鼓舞、木鼓舞、芦笙舞;有三大歌:苗飞歌、别福歌(苗族叙事史诗)、游方歌;三大节:爬坡节、吃新节、鼓藏(苗年)节;三大赛:斗牛、斗鸡、斗鸟;有三大传统手工艺:银饰、蜡染、刺绣。走进雷山,你能见到唐代发型、宋时服饰、明清建筑、魏晋遗风,将领略一部浓缩的中国农耕文明发展史。
雷山具有较好的生态环境条件,地表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52%,林地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19.07%,草地面积占总面积的28%。雷山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境内最高海拔2317.8米,最低海拔480米,以1694米的垂直高差,跨黄红壤、黄壤、黄棕壤、山地灌丛土四个土带,含7个土类,33个土属,77个土种;越温暖带、北亚热带、中亚热带三个气候带;构成高山灌丛、山地常绿落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等三个垂直植被形态。孕育了二千余种生物物种,含国家珍稀保护动植物资源五十余种。
近几年,雷山县加大旅游开发力度,建起了西江、上郎德、下郎德、猫猫河、掌坳、排卡、新桥、大固鲁、小固鲁、大塘等一批民族旅游村寨,初步形成了响水岩、雷公山顶、猴子岩、雷公坪、格头秃杉群落等风景旅游区,新修了雷公山旅游公路,修建了雷山宾馆、建鑫宾馆、新世纪宾馆、响水岩宾馆等旅游接待设施。雷山正以崭新的风貌,迎接中外游客,八方来宾。雷公山位于雷山县城东北面。距县城30公里,海拔2178米。它由十一座海拔为1800米以上的山峰组成,为贵州苗岭山脉东段总称。雷公山,史称“牛皮大箐”,苗语称“方##别勒”,意为雷公居住的地方,雷公山顶年均气温只有9摄氏度。雷公山全境垂直气候差异明显,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为14-15摄氏度,“冬暖夏凉”是其主要的气候特征。登临峰顶,可以观日出、佛光、云海......雷公山国家森林公园植物保存完好,在已知的1390种植物中,有属中国特有的16种,列为国家濒危珍稀重点保护植物20多种,即有秃衫、马尾树、水青树、金佛山兰等等。野生动物种类有518种,属国家重点保护的有大鲵、猕猴、穿山甲、白鹇等23种。2001年7月被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联合国专家曾向世界宣布:雷公山是当今人类保护最完好的一块生态文化净地,是世界十大森林旅游区之一。
2005年,雷山县粮食播种面积12130亩,比上年增长0.4%,粮食产量50693吨,比上年增长2.1%。其他主要农副产品产量除水产品产量较上年有所下降外,均呈现不同程度的增长。全县完成工业增加值5472万元,比上年增长31.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4744万元,增长37.6%。产销衔接良好,产品销售率为95.5%,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全县建筑业实现现价增加值1277万元,比上年增长3.6%。全县具有资质等级的建筑业企业实现利润43.5万元,增长11.5%;上缴税金130万元,增长73.3%。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实现增加值1801万元,比上年增长15%。”十五“期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7.3%。全县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526万元,比上年增长30%。其中,邮政业务总量194万元,比上年增长24.4%;电信业务总量633万元,比上年增长18.8%。电话普及率达到11.8部/百人,比2000年增加9.22部/百人。其中:县城电话普及率达到15.1部/百人;农村电话普及率达到7.3部/百人。
2005年,雷山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和五中全会精神,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新阶段扶贫开发这两大机遇,积极推进结构调整,努力解决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全县经济呈现出速度比较快、效益比较好、结构逐步改善的良好势头,实现了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十五“计划顺利完成。初步核算,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4923万元,比上年增长11.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658万元,增长6.3%;第二产业增加值6749万元,增长25%,二产业中工业增加值5472万元,增长31.5%,建筑业增加值1277万元,增长3.6%;第三产业增加值15516万元,增长11.2%。按常住人口计算,当年人均GDP达到2307元,比上年增长9.1%,是2000年的1.75倍。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2.8%,比2000年下降49.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贡献率为41.7%,提高32.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贡献率为45.5%,提高16.9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54.5:12.8:32.7变化为2005年的32.6:19.3:44.5。
2005年末,雷山县全县有普通高中1所;初级中学6所;九年一贯制学校2所;总计中独立设置民族学校6所。小学72所,其中:独立设置少数民族学校1所,教学点42个。幼儿园7所,其中:教育部门办3所,民办4所。全县普通高中在校学生1738人,同比增长1.8%,其中:女生623人;其中:一年级596人,二年级625人,三年级517人。初中在校学生6894人,同比下降1.5%,其中:女生2734人;其中:一年级2485人,二年级2137人,三年级2272人。小学在校学生15369人,同比下降3.2%,其中,女生6576人;其中:一年级2467人,二年级2613人,三年级2704人,四年级2623人,五年级2604人,六年级2358人。全县在园幼儿1601人,同比增长14%。平均受教育年限5.1年,青壮年文盲率3.1%,”普实“人口覆盖率50%,高中阶段毛入学率35%,小学在校生辍学率0.81%,初中在校生辍学率2.89%,小学入学率98.7%,初中入学率100.5%,15周岁人口中初等教育完成98.05%,15-50周岁人口中非文盲率97%,17周岁人口中初级中等教育完成率80.97%。
2005年,雷山县全县拥有艺术表演团体2个,文化馆1个,档案馆1个,已开放各类档案11257卷,全年共接待查阅档案人员501人次,提供案卷2249卷次。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达100%;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100%;有线电视用户2.2万户,同比增长4.7%;有线电视入户率为57.9%。全县拥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郎德上寨),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雷公坪),州级民族文化村寨12个。年末全县共有卫生机构74个,比2000年末增加59个。其中,医院1个,卫生院9个,乡村卫生室52个,民办非企业(诊所)9个。医疗卫生机构共有床位204张,比2000年末增长3.5%。其中,医院112张,卫生院80张。全县卫生技术人员达到251人,其中执业医师110人,注册护士61人。全县医疗机构共诊疗8.12万人次,健康检查0.29万人次。体育事业不断发展。全年全县举办县以上运动会6次,比上年增加3次。据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资料显示,2004年全县拥有篮球场186个,排球场5个,羽毛球场8个,乒乓球场19个,田径场1个,小运动场1个,有固定看台灯光球场1个,网场球1个,路径工程3个,门球场1个,单(双)杠3个。
雷山县地处云贵高原湘、桂丘陵盆地过渡的斜坡地带,地势东北高,西南低。雷公山最高,海拔2178.8米,最低处海拔480米。境内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大部分地区年均气温14℃-15℃之间,最高气温35.6℃,最低气温零下8.9℃。年降雨量1310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80%。无霜期240-250天,年均降水量1375毫米,年均日照1225小时。因地处贵州的暴雨中心,水资源丰富,全县有大小溪流216条,总长647公里,年均径流量5.3亿立方米,可开发水能资源1.56万千瓦。
- Sitemap | Xml | W3C XHTML 1.0
- Copyright © 2018 中国地图全图 Inc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