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波概况
-
荔波县境内河流均属龙江水系归珠江流域。河流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水能理论蕴藏量34.9万千瓦,可开发量24.43万千瓦,现已开发4670千瓦,占可开发量1.34%。全县较大的河流水系有:打狗河水系(包括樟江干流和方村河支流)、三岔河水系和甲料河水系。全县集雨面积大于20平方公里,或河道长于10公里的河流共30条。县内河道总长1048公里,其中各河流主河道长483.95公里,河道密度0.47公里/平方公里。全县总面积中属上述三条水系的县内流域面积为2375.1平方公里。
荔波县公路通车里程1001千米,其中当年新建和改造48.1千米。固定电话用户1.12万部,比上年增长21.65%;移动电话7068部,互联网用户751户。国家级茂兰喀斯特自然保护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国际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并被载入吉尼斯世界大全。全县已开发旅游景点77处,其中一级景点17处,二级景点25处,三级景点35处。全年接待游客13万人次,直接收入646万元,旅游综合收入5120万元。人民生活稳步提高。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0亿元,比上年增长10.5%。农民人均纯收入1176元,增长2.87%。全县又有4700个农村贫困人口越过温饱线。全县17个乡镇有广播电视转播站,有162个村通有线广播。有卫星地面接收站282个。电视收视率达90.9%,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精神生活。“两基”教育得到巩固,“义教工程”连续被省评为“特优县”,2002年高考再创佳绩,本科录取率54.88%。
荔波县属于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由于地理纬度较低,境内山峦起伏,河谷深切,地形地貌复杂,气候类型多样,因而具有亚热带高原山地季风湿润气候特征。总的特征是:气候温热,四季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夏长冬短,无霜期长,雨量充沛,日照尚足,雨热同季,灾害性天气少。全县年平均气温18.3℃。气温分布的总趋势是南高北低。地势每升高100米,气温大致下降0.55℃;河谷地带比同高度的山地,东西向槽谷比南北向槽谷,南坡比北坡,封闭型谷盆地比同高坡地气温高。县境地形地势复杂,气候垂直变化和地形小气候明显。全县常年最热月为7月,最冷月为1月。7月平均气温为27.0℃以下,极端最高气温不超过40.0℃;1月平均气温各地均在5.5℃以上,极端最低气温在-10.0℃以上。县内霜期少,无霜期在270天以上。平均初霜日期和平均终霜期分别在12月中旬及2月上旬。县境内冬季降雪较少,且多为冰粒,其次为雪花,平均每年降雪日数在一个月左右。
荔波县地处黔桂交界处,目前交通四通八达。西有独山至荔波二级柏油路,至独山接贵新高等级公路达贵阳,行程仅需4.5小时。东有荔波至环江县德胜,达柳州的一级公路,行程约需6个小时。北有四级公路经三都达凯里,里程205公里。南有荔波至南丹达南宁公路,里程410公里。小七孔景区距贵州麻尾火车站35公里。西南航空公司支线荔波机场建在县城东,距县城仅13公里。机场在“十五”期间建成后,可为荔波的交通和旅游带来极大方便,也为荔波的经济快步发展提供十分优越的环境与条件。
2002年,荔波县国内生产总值5.48亿元,同比增长10.3%。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分别为1.57亿元、1.79亿元和2.11亿元,分别下降2.48%、增长20.95%和16.48%。产业结构之比为28.65∶32.66∶38.69。工业总产值5.12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3660万元,同比增长46.7%。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92亿元,同比下降5.0%。农业综合开发县项目申报工作通过国家评审并立项实施。全年植树造林4251.3公顷,其中退耕还林573.3公顷。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6.86平方千米。财政总收入7008万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947万元,比上年下降1.1%。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3.82亿元,同比增长17%,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52亿元,增长20.3%。固定资产投资9965万元。全年招商引资项目22个,其中新建项目15个,总投资2.25亿元,实际到位资金5237万元,比上年增长27.52%。城镇建设取得新成就。樟江园文化休闲广场竣工,县医院住院部大楼、县文化活动中心、县检察院大楼等建成并投入使用,三力大酒店、铜锣湾购物广场开工建设,西门大街、外环路、板吉路、广场东路,北街至苗圃开发区建设进展顺利。不夜城广场已与投资商签订协议,拆迁工作有序进行。邓恩铭故居维修扩建工程已通过省评审,正在动工建设。
荔波县境内自然资源十分丰富:(1)矿产:煤矿蕴藏量5.2亿吨(其中无烟煤3.2亿吨);白云石储量100亿吨;硅石储量1亿吨(二氧化硅含量达98.5%);铅锌矿储量100多万吨(锌品位在31.8%以上)。此外还有其它矿产多达20余种。(2)水能:境内10公里以上河流20多条,水能资源蕴藏量达35万千瓦;可开发量为24.6万千瓦,其中已开发的小七孔梯级电站0.7万千瓦,大七孔电站4.8万千瓦。(3)旅游:县内有56个风景点,其中国家级樟江风景名胜区(集山、水、林、洞、湖、瀑、激流、险滩于一体,以峻、秀、 奇、幽、美博得国内外游客的青睐)和中国茂兰喀斯特森林自然保护区(是地球同纬度上绝无仅有的喀斯特生态系统,拥有2万多公顷的喀斯特原始森林,于1996年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纳入国际人与生物保护网络)。(4)土地:县境内可开发非耕地250万亩,天然草场130万亩,发展“绿色工程”和畜牧业潜力巨大。(5)森林:有林地116.14万亩,活立木储量507.9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49.1%。
荔波县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国家级茂兰喀斯特原始森林保护区占全县1/6的面积,以独特的生态环境资源和珍贵的科研价值,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纳入“国际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国家级荔波樟江风景名胜区和浓郁的民族风情以原始、古朴、神奇、多姿多彩而著称,主要有四大景区:水春河峡谷景区、樟江田园风光景区、大七孔景区、小七孔景区。整个景区目前已开发57个景点,经专家考证达到世界级的6个,国家级的25个。荔波山水融林、洞、湖、瀑为一体,具有奇、险、静、幽的特点,是贵州景区特点的高度浓缩。荔波境内居住着布依、水、苗、瑶等多种民族,独具魅力、浓郁而又古朴的民族风情,具有较高的科研价值和参观价值,丰富了旅游多元化的格局。 荔波县城内樟江园广场旁的樟江部落,占地31.34亩,融吃、住、行、游、购、娱乐、文化体验和会议需求为一体的综合体验式民族文化风情区,其中有夜郎美食街、民族风情酒吧、民族风情茶楼、民族手工艺品区、贵州土特产区、原生态表演广场。通过樟江部落这个窗口,将布依族、水族、苗族、瑶族的深厚民族文化传统,艺术化地展现出来。
荔波县由于地处华南十万大山之中,在封建时代,经济发展较迟,教育起步较晚,较长时期属于边远落后之地。直到清嘉庆二十三年(公元1818年)始设义学。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开建义塾,地方子弟方受教化。乾隆庚子年(公元1780年)县内破天荒地出现第一位举人(陈克谦)。尔后中断九十九年后到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才继出4位举人。从清嘉庆至宣统的115年间,荔波又涌现贡生59人,其中拔贡10人、恩贡24人、岁贡25人。此外还有不少秀才。清代著名的“西南大儒”郑珍(公元1806—1864年),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到荔波任训导,对荔波文化影响甚大。他和荔波的贡生、秀才们,留下了一批诗作流传于世;覃金锡举办学校,培育后人;高煌留学日本后回乡执教,培养家乡子弟;邓国瑾外出山东任职;邓恩铭(出生于水尧水族乡,距荔波机场5公里左右,在县城有其纪念馆)外出求学,追求真理,较早接受马列主义,成为中共“一大”代表;全正熹、杨家骝英勇抗敌,成为抗日英烈。
- Sitemap | Xml | W3C XHTML 1.0
- Copyright © 2018 中国地图全图 Inc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