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清概况
-
2009年,全市生产总值完成193.92亿元,增长13.5%。实现财政总收入12.03亿元,其中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85亿元,分别增长8.67%和12.3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16.18亿元,同比增长22.92%。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8.0∶64.6∶27.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42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457元,分别增长7.02%和8.78%。全市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和谐社会建设扎实推进,全市上下呈现出政通人和、心齐气顺、风正劲足的良好局面,多项工作跨入了全国、全省先进行列。近年来,我市先后获得“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市)”、“全国体育工作先进县(市)”、“山东省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县(市)”、“山东省发展民营经济先进县(市)”等数十项省级以上荣誉称号。
临清外向型经济发展迅猛。坚持把扩大开放作为统领发展全局的总抓手,围绕全市中心工作,积极转变招商方式,拓展招商领域,成功走开了依托优势产业、骨干企业招商,突出重点地区招商和以商招商的新路子。2008年,全市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27亿元,增长32.5%。对外经贸迅速发展。以机电、纺织、轻工等产品为主导,出口贸易区域涉及亚、非、欧、美四大洲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三和纺织、中冶银河等一批出口大户发展势头强劲,出口产品结构不断优化,档次日益提高。2008年,全市出口创汇完成2.81亿美元,同比增长3%。
水资源主要有天然降雨、河水、地下水等。年平均降水量550多毫米,2001年引黄河水1.26亿立方米,地下水开采量1.1亿立方米。 境内天然降水所产生的地表径流为13091万立方米,不给的浅层地下水量10220万立方米,总量为13091万立方米。可利用量包括降雨径流拦蓄可利用及浅层地下水源可利用量,总量为9932万立方米。
动植物资源:畜禽有牛、驴、骡、马、鹿、猪、羊、犬、猫、貂、兔、鸡、鸭、鹅、火鸡、鹌鹑、鸽子等近20种,名贵特产有大尾寒羊和狮猫。野生动物有野兔、刺猬、猫头鹰、仓鼠、锦鼠等。主要树种有银杏、油松、雪松、水杉、侧柏、毛白杨、加拿大杨等。水生植物有芦苇、铺草、浮萍、藻类、菱、藕、水花生、水葫芦等。
临清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运河文化积淀尤为丰厚。境内拥有名胜古迹70余处,其中运河钞关、舍利宝塔、清真寺、鳌头矶等2组11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临清钞关作为中国税收机构的唯一典型遗存,是研究明清经济生活、运河城市的形成与发展及中国税务史的宝贵实证资料;舍利宝塔与通州的燃灯塔、杭州的六和塔、镇江的文峰塔并称为“运河四大名塔”;临清清真寺规模宏大、气势雄伟,有“江北五大寺之一”的美誉;鳌头矶为运河岸边的重要标志性建筑;以临清贡砖建造的北京故宫、天坛、清东西陵等古建筑,已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临清名人辈出,唐代音乐家吕才、明代著名诗人谢榛、抗日民族英雄张自忠、学界泰斗季羡林、著名画家张彦青等,都是临清人民的杰出代表。临清的饮食文化别具风格,风味独特,以临清汤为代表的传统小吃更是融汇南北,花样繁多,远近闻名。始建于清乾隆57年的济美酱园,与北京“六必居”、保定“槐茂”、济宁“玉堂”并称江北“四大酱园”。临清还是武训兴学所在地、山东快书诞生地、《金瓶梅》故事背景地,是著名的京剧之乡、轴承之乡、书画之乡、武术之乡和酱菜之乡。
临清农副产品资源丰富,盛产棉花、小麦、玉米、蔬菜、果品、油料、水产品和畜产品,是国家优质棉、出口棉和商品粮基地,也是山东省主要的蔬菜瓜果生产基地。临清物产丰饶,临清狮猫、鲁西黄牛、小尾寒羊等都是驰名中外的名产。近年来,通过大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初步形成了以蔬菜、林果、畜牧、水产为主的四大特色产业,建成了一批大型蔬菜瓜果基地和规模养殖小区。全市蔬菜种植面积扩大到36万亩,蔬菜种植专业村发展到60个,规模养殖小区达到330个,农田林网化面积达到80万亩,林木覆盖率达到27.8%。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聊城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28家,其中省级企业3家;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达到199个,注册农产品品牌14个,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数量12个,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达到20万亩。扎实推进小城镇建设和新农村示范村建设,突出抓好基础设施、环境综合整治、农村新型住宅三个重点,实现了村村通自来水、通油路、通客车和城乡用电同网同价。
临清市地处温带季风气候,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和季风气候特征,属半湿润大陆性气候。四季气候的基本特征为“春旱多风,夏热多雨,晚秋易旱,冬季干寒”。全年盛行风向为南风和偏南风,年平均降水量为550毫米左右。
临清工业基础较为雄厚,历史上曾是著名的手工业城市。近年来通过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正日益构筑起既有龙头又有群体的工业发展新优势。目前,我市已经建立起门类比较齐全、结构较为合理的工业体系,形成了造纸及纸制品、铜加工、棉纺织、轴承、汽车及工程机械、特钢及钢铁加工、农机制造、食品及医药等八大特色产业和一批名牌拳头产品。截至2008年底,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到367家,同比增加61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60.97亿元、利税48.97亿元、利润29.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8.6%、26.1%和25.6%。工业投入完成80.1亿元,增长31%。利税过千万元的企业40家,其中过亿元的企业8家,同比分别增加7家和1家。中冶纸业银河有限公司已跨入全国同行业经济效益前十强,山东奥博特铜铝业有限公司成为山东省最大铜管材加工企业,三和纺织集团进入全国色织布行业前三强,蜡印布生产规模世界第一。深入推进“二次创业”,民营经济已经支撑起临清经济发展的半壁江山,形成了以轴承加工、棉纺织、农机制造三大产业为主,电机、木材加工、农副产品深加工业为辅的产业发展格局。轴承加工业成为“山东省十大工业产业集群”。品牌建设效果明显。全市拥有省级以上技术中心5个,聊城市技术中心5个,省级工程研发中心4个,省著名商标9个,省名牌产品15个,国家名牌产品1个,国家免检产品3个,国家级火炬产业基地2个。先后被命名为“中国轴承之乡”、“山东省纺织服装产业基地”、“山东省纸及纸制品生产基地”、“中国棉纺织蜡染名城”。
境内土壤为黄河冲击沉积而成,属黄河平原的一部分,黄河平原在地质历史上属第四纪覆盖平原,由渤海凹陷大陆下沉逐渐为河流沉积物填充而成。据资料记载,境内土壤形成约有7000——8000年历史。在地形、时间和生物等因素等综合作用下,经过人们长期的生产活动,具备一定的肥力基础后,由母质转变成为土壤。
- Sitemap | Xml | W3C XHTML 1.0
- Copyright © 2018 中国地图全图 Inc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