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沭概况
-
临沭县种植加工柳条已有600多年的历史,被国家林业局、中国经济林协会命名为'中国名优经济林杞柳之乡'。目前,全县有柳编加工企业100多家,涌现出全记、祥兴、美艺、金柳、宝仑、佳美、禾川、青源、陆祥等规模以上条柳编龙头企业15家,有自营出品权的条柳编企业40余家。全县已开发出白柳一号、新二柳、大红头、一支笔、金钱柳等6种质地柔软、洁白光滑、韧性好的优良品种,推广种植面积达10万多亩,带动3万农户、10万人从事柳编加工。现有柳编工艺20多个系列上万个花色品种,产品畅销欧、亚、非、美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销售收入5亿元。2003年自营出口创汇 5306万美元,占全县出口商品总额的67.3%。
临沭县特色农业发展迅速。已形成“东茶、西菜、南桑、北柳”的产业化格局,建立起了10万亩白柳、5万亩烟桑、16万亩果茶、6万亩蔬菜等生产基地。花生产量居全国油料百强县前20位;柳编制品畅销40多个国家和地区,被国家林业局、中国经济林协会授予“中国名特优经济林杞柳之乡”;是全省板栗生产基地县。
临沭县工业经济发达。已基本形成化工、机械、复混(合)肥、五金、柳制品、食品、酿酒、纺织等优势支柱产业,并涌现出金沂蒙、金正大、史丹利、常林一批龙头骨干企业。临沭县小型手扶拖拉机、醋酸乙酯等生产能力全国第一,复混(合)肥年生产能力达1000多万吨,被国家质检总局授予“全国争创优质化肥生产基地先进县”称号,并是五金锤类和航海索具类产品生产、出口基地和脱水蔬菜制品大县。
临沭县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重晶石、金刚石、大理石、石英石、金红石、云母、陶土、粘土页岩、优质矿泉水等20余种,其中金红石、陶土、粘土页岩储量十分丰富,质量非常好,具有很高的开采利用价值,闻名全国的“常林钻石”(158.7860克拉,出土时中国最大、世界第二)就出土在临沭县曹庄镇常林村,享有“钻石之乡”的美誉。
临沭县交通、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完善。百公里内有三个大港口(日照、岚山、连云港)、两条铁路(陇海、焦兖石)、两个机场(连云港、临沂),改造后的327国道、225省道纵横交叉通过县城,京沪高速公路距县城也只有35公里,即将建设津汕、枣岚高速境内交叉穿过,加之乡乡通柏油路、村村通水泥路,形成了纵横成网、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村村通电话和有线电视,电力供应充足。
临沭县西南部与郯城县东北部接壤的石羊岭、金鸡岭一带,历史上就以盛产金刚石而著名,这里被称为钻石之乡。这一带是穷乡僻岭、土地瘠薄,砂石遍地。在旧社会,名贵的宝石并没能改变这里贫穷落后的面貌,百姓们祖祖辈辈依然在贫困线上挣扎。解放后,走上了集体化道路,人民的生活有所改善,但仍未能彻底解决温饱问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了大包干责任制,才逐步解决了温饱问题,在党的改革开放的政策指引下,一步步走上了致富之路。
临沭县是世界著名“常林钻石”的故乡,比“常林钻石”更早出名而且在东南亚市场上一直享有盛誉的是临沭的'太子参”,据史料记载: 太子参原指五加科植物人参之小者,故名童参。据传说明朝有个皇帝的儿子有病,什么药都用遍了,治不好,后来有人采了野生药(即太子参) 吃了后才好转,为此后来人就把这种野生药取名大子参,临沭县种植太子参已有80年历史,现全县已发展3万余亩,年产太子参80万公斤,占全国总产量的 70%左右。它既可入药有补肺气,健脾胃、生津液等功效,还能治肺气喘咳,儿童虚汗等病,又是高级滋补品;加工生产的太子参健美茶,太子参口服液等倍受东南亚华人的喜爱。目前临沭县的太子参及用太子参加工成的系列产品已远销日本,韩国,新加坡,香港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临沭县地势北高南低,东高西洼,县境东部和北部为低山丘陵,西部沭河沿岸为冲积小平原,海拔高度均在60-400米之间,全县大小山峰44座,最高海拔394.70米。山地占土地总面积的3.82%,丘陵占72.82%,平原占23.36%。境内有苍马山省级风景名胜区和沭河生态旅游区等名胜。
临沭县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气候。寒暑交替,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3℃;年均降水量852毫米。这里没有北方漫长的冬季,没有南方阴雨连绵的梅雨季节,没有海滨的潮湿,也没有北方内陆地区的干旱,是投资兴业、工作、生活、居住的理想之地。
- Sitemap | Xml | W3C XHTML 1.0
- Copyright © 2018 中国地图全图 Inc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