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洮概况
-
临洮县工业发展基础不断夯实。中铺循环经济产业园区成功纳入兰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组建成立了园区管委会及开发公司,园区建设管理机构和投融资平台已形成。完成了园区总体规划修编和控制性详规编制;县财政投资1800多万元,完成了长6.6公里、宽36米的主干道和4条支干道路基工程;建成了投资2600万元的110千伏变电所;引进并动工建设了总投资5.1亿元的三易公司干法水泥生产线、6000万元的加气混凝土砌块生产线和6000万元的不锈钢型材加工项目,已完成投资3.7亿元。对临洮经济开发区内不良项目进行了专项清理整顿,清理企业2家,整顿6家,收回土地使用权1宗。有序推进重点工业项目建设,洮河杨家河一级水电站首台机组即将运行发电,金峡水泥公司环保节能技改、洮河拖拉机公司手扶拖拉机和大棚卷帘机生产线等4个项目建成投产。腾胜公司“貂婵”牌淀粉被评为甘肃名牌产品,“洮河”、“兴达”、“三易”、“李唐”4个商标被评为甘肃省著名商标。节能减排工作成效显著,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5.8%。
临洮县历史悠久,是文化大县。自距今五千年多年前的新石器晚期开始,劳动人民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了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民族特色的文化。 被誉为人类文明曙光的马家窑彩陶文化,是古文化遗存中最灿烂的代表,是仰韶文化发展的另一个高峰。1988年马家窑遗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马家窑遗址的保护方案已通过评估,可望在2004年开工建设。另有辛店文化、寺洼文化等28处比较完整的文化类型。 秦长城首起三十,穿越县境九十余华里,蜿蜒曲折,雄伟壮丽。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临洮共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0处。 东二十铺汉墓群,位于东峪沟南岸,为汉代墓葬遗址。 东山上有姜维墩,超然书院。城内南大街有哥舒翰纪功碑。
临洮县着力推进项目建设,经济发展后劲明显增强。深入开展了“项目建设推进年”活动,制定完善了《临洮县2009年重点在建项目和重点争取项目领导责任制》,将重点项目逐一靠实到县级领导和责任单位,并安排项目前期费200万元,确保了项目建设的顺利推进。共向国家有关部委和省上有关厅局申报项目357个,已有273个项目下达投资计划,争取资金4.34亿元,同比增长66.9%。共实施总投资43.8亿元的世行贷款畜牧综合发展、东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等重点项目101个,已有85个全面完成了年度建设任务,其中23个建成投入使用,完成投资18.5亿元;实施总投资3.3亿元的城区垃圾处理工程、首(阳)—漫(洼)路临洮段等新增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70个,完成投资1.8亿元;实施总投资1.1亿元的文峰中学校舍建设、职教中心综合楼等灾后恢复重建项目78个,完成投资8757万元。新增储备项目230个,其中60个重点项目已完成前期工作。切实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总投资4亿元的华安制药、5000万元的攀宝生物肥料等项目20个,签约资金17.26亿元,到位资金8.1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9%和33%。
临洮县着力推进城乡建设,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城镇建设方面,当年完成城建工作量5.7亿元。启动修编了总面积35平方公里的城区总体规划,编制完成了洮河风情线控制性详规及修建性详规。新建、改扩建城市道路4条1.7公里,完成了文峰东西路改造和洮河风情线部分景点建设,绿化亮化城市道路16条;实施了县城污水收集管网项目,埋设给排水管网9.8公里;从严从紧控制房地产开发规模,23个续建项目全部竣工,7个新建项目进展顺利;建成廉租住宅楼2幢9248平方米,启动建设了经济适用住房一期工程,改造农村危旧房3700户24.8万平方米。组建成立了城市建设投资开发公司,并成功融资1.12亿元。完成了15个小区578户居民房屋集中拆迁,发放补偿安置费7852万元。依法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6宗106.8公顷,实现土地收益2469万元。对城区251辆黄包车全部进行了清退。玉井、漫洼、康家集等小城镇建设稳步推进,当年完成投资7250万元。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实施泉(头)—站(滩)路、窑(店)—康(家集)路等农村公路建设项目42个183.4公里,全县农村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112公里。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小型水利工程等水利水保项目8个,埋设自来水管网256公里,完成自来水入户3100户,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650亩。新修高标准梯田4.1万亩,创历年梯田建设新高。完成退耕还林7500亩、历年补栽补植14.2万亩、义务植树5600亩。建成“一池三改”户用沼气池4066口,建设数量、点火率、“三改”率均高于往年。启动了八里铺镇王家大庄新农村建设,峡口镇市级试点镇和太石镇上咀村等17个县乡级试点村建设同步进行,累计完成投资1.35亿元。
临洮县着力推进社会事业,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稳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高考本科上线人数达1277人;实施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等教育项目51个、建筑面积8.1万平方米,已完工37个,完成投资6373万元;改造、新建29所学校食堂1.01万平方米,解决了1.68万名寄宿生的就餐问题;为870名农村大学生办理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430万元。“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顺利通过验收,科技特派员马铃薯产业创业链被认定为国家首批科技特派员创业链。建成了总投资2600万元的中医院住院部大楼,完成了总投资906万元的城关卫生院住院部大楼主体工程,动工建设了总投资3249万元的县医院外科大楼;为3.35万名住院病人报销医药费3400多万元;承办了省中医药学会2009年学术研讨会。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考核连续两年位列全市第一,年末全县总人口预计控制在54.49万人之内。成功举办了中国临洮马家窑文化研讨会和第三届老子文化节。总投资3.5亿元的临洮国家亚高原训练基地建设项目已经省发改委正式批复,并与省体育局签订了项目建设合同书,目前正在组织征地。成功引进了五洲购物广场和客都购物广场,商贸流通更加活跃。
临洮县南北狭长,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海拔在1732-3670米之间,境内以黄土地貌为主。黄河上游最大的支流-洮河在县内流长115公里,平均径流量138立方米/秒。最大为1790立方米/秒,最小为17.15立方米/秒。全年降水量在317-760毫米之间,年平均气温7℃(最高气温34.6℃,最低气温-29.6℃),无霜期80-190天。
2009年,临洮县县政府在县委的正确领导和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支持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建设特色经济强县目标,团结带领广大干部群众,迎难而上,砥砺奋进,全面完成了十六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全县经济社会保持了健康快速协调发展的良好势头。经济运行呈现“四增一降”态势:经济总量稳步增长。生产总值预计可达23.69亿元,同比增长10.8%。其中一、二、三产业增加值预计分别完成7.96亿元、7.62亿元和8.1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6.5%、11%和15%。投资消费稳步增长。预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1.65亿元,同比增长39.3%。预计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5亿元,同比增长16.2%。财政金融稳步增长。完成大口径财政收入1.71亿元,同比增长14%。完成一般预算支出10.4亿元,同比增长35.8%。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达37.8亿元和22.4亿元,较年初分别增长23.8%和16.1%。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分别可达9560元和2626元,分别净增600元和310元。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31.3亿元,比年初增长20%。工业经济效益下降。受金融危机影响,限额以上工业企业预计完成增加值2.39亿元,同比下降4.4%;实现利税3800万元,同比下降21.8%。
临洮县深入推进以设施农业发展、草食畜扩群和花卉产业振兴为重点的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完成农作物种植面积116万亩,粮食总产量达20.3万吨。调运马铃薯良种1.5万吨,建成千亩示范基地27个,当年外销35.3万吨,实现销售收入2.79亿元。整合项目资金147万元,扶持建成高效日光温室281座、塑料大棚503座;在新添镇梁家村引进建设了总投资1.5亿元的临洮现代设施农业园区。推广旱作农业新技术13.7万亩,亩均实现增收248元。努力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我县被评为“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规划建设了岳麓山紫斑牡丹资源圃,临洮花卉在中国第七届花博会上获得43个奖项,其中金奖3项;《蝴蝶兰盆花质量》、《蝴蝶兰栽培技术规程》发布为甘肃省地方标准。深入推进草食畜扩群,县财政投入260万元、协调贷款7394万元,扶持引进基础母牛2142头、母羊1.25万只,新建养殖小区29个、青贮池696座14万立方米。大力发展劳务产业,培训城乡劳动力3.02万人,输转11.03万人,实现劳务收入9.96亿元。
临洮县水电资源充裕。黄河上游最大的支流--洮河,流经县内9个乡镇115公里,年过境水量53亿立方米,水质优良,无污染,属国家一级保护水系,水能资源可开发蕴藏量达15.74万千瓦。依托得天独厚的水力资源,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建成了洮惠渠等11个万亩灌区,发展有效灌溉面积33.85万亩。坚持走“以水办电、以电带冶”的路子,相继建成了总装机3.15万千瓦的三甲水电站、总装机6万千瓦的海甸峡水电站等中小水电站11座,总装机容量达9.78万千瓦,年发电量近4亿千瓦时;正在建设的总装机3.75万千瓦的杨家河水电站等7个水电站进展良好,建成后全县水电站总装机容量可达14.6万千瓦。分别实施了总投资1.3亿元和2257万元的农村电网改造和城市电网改造工程,建成了110千伏和330千伏输变电站,全县电力保障能力不断增强,为把临洮建成甘肃南部电力枢纽奠定了基础。充分利用电力资源充裕的优势,建成了年产能5万吨的铝业公司和1万吨的三康脱氧剂公司,已成为壮大地方工业的重要力量。
- Sitemap | Xml | W3C XHTML 1.0
- Copyright © 2018 中国地图全图 Inc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