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夏概况
-
2009年,临夏市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年末全州现有州级文化单位民族歌舞团、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书画院、影剧院、剧目创作研究室、文化稽查大队各1 个;县(市)文化馆8个;公共图书馆8个;博物馆8个;文物管理所3 所;实现了县县有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乡镇综合文化站26个;农家书屋745个;建成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市级分中心1个、县级支中心5个、乡村服务点572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点)2个,村文化室4个。全州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20 座,千瓦以上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8座,广播人口覆盖率90.2%,电视人口覆盖率93.2%。医疗卫生条件继续改善。年末全州共有医疗单位178个,其中县级以上医院11个,乡(镇)卫生院130个,病床 4999张,专业卫生技术人员3912人。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全年参加各类群众体育活动人数37万人(次)。竞技体育取得良好成绩,在全省射击、抬拳道、篮球、柔道、田径、武术比赛中共获得金牌4枚、银牌5枚、铜牌6枚,在全国运动会中长跑项目中获得两个第6名。
临夏市地处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中原农区与高原牧区、温带与寒带的过渡地带的中心和枢纽位置,是甘南牧区和中原农区两大经济板块的交址地带,两地的生产、生活方式差异较大,互补性很强。一方面,牧区需要的生活和生产物资从临夏市采购或途经运送。另一方面,牧区生产的牛羊活畜及其副产品,在临夏市加工、包装、销售或通过临夏运往各地,加上本市和周边县畜牧产业的良好基础,使临夏市成为全国最大的畜产品集散地之一。
临夏市属内陆性中温带气候,气候温润,年平均气温8.1℃,年日照时数2520小时,全年无霜期163天以上,年平均降水量484毫米,蒸发量1343毫米。全市地域平坦,其中川地占89%,海拔为1823-1960米。 辖区内有黄河一级支流大夏河,年平均流量为34.3立方米/秒,年均径流量11亿立方米,在境内23公里段落差达165米,可开发利用发电量为19980千瓦。另有红水河、牛津河为大夏河一级支流。全市地表水储量12.66亿立方米,人均占有6656立方米,城市地表水质率达84%。地下水主要为潜水,日渗水量为330一1200吨。由于临夏市地处农区和牧区结合部,交通便利,农畜产品市场资源极为丰富。非金属矿藏主要为石灰石和红粘土,其特点为杂质少、品位高,储量很大。
2009年,临夏市农业生产发展良好。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1.67亿元,比上年增长6.64%。其中,农业产值20.77亿元,增长6.22%;林业产值1.32亿元,增长1.91%;牧业产值8.36亿元,增长8.16%;渔业产值0.15亿元,增长9.99%;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07亿元,增长8%。全年粮食种植面积186.47万亩,比上年增长1.89%, 其中夏粮种植面积65.58万亩,下降2.92%,秋粮种植面积120.89万亩,增长4.69%;油料种植面积25.03万亩,下降1.07%;蔬菜种植面积11.57万亩,增长1.4%。全年完成造林面积15.3万亩,比上年下降6.42%,其中经济林面积8.13万亩;完成育苗面积2.7万亩,其中当年新育2.01万亩。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全州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68.42万千瓦,比上年增长7.16%。大中小型拖拉机11909台,增长34.14%;农用运输车辆34235辆,增长40.01%。化肥施用量(折纯)22531.3吨,增长4.28%。年末农田有效灌溉面积84.49万亩,增长0.9%。
2009年,临夏市科技项目进展顺利。全年共组织实施各类科技计划项目(课题)68项,其中省级14项,州级54项;全年共取得科技成果16项,其中6项达到国内领先水平,8项达到国内先进水平;1项达到省内领先水平,1项达到省内先进水平。全年专利申请总量达到69件。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全州共有中学93所,小学1147所,中专13所,职业技术学校9所,农民技术培训学校82所,幼儿园68所。普通中学在校学生数125688人,增加10281人,其中高中28795人,初中96893人。小学在校学生数228611人,减少9455人。中专及职校在校学生数9838人。全州中专及职校专任教师553人,中学专任教师6684人,小学专任教师9580人。学龄儿童入学率98.23%,提高0.33个百分点。
2009年,临夏市全年全部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19.67亿元,比上年增长8.4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15.53亿元,增长9.5%。按隶属关系分,中央企业实现增加值6.02亿元,增长9%;省属企业实现增加值4.01亿元,增长41.7%;州县属企业实现增加值5.5亿元,下降8.27%。按经济类型分,国有企业实现增加值8.16亿元,增长20.4%;集体企业实现增加值0.03亿元,增长32.2%;股份合作企业实现增加值0.23亿元,增长1.3倍;股份制企业实现增加值6.87亿元,下降2.2%;其他企业实现增加值0.24亿元,增长17.1%。按轻重工业分,轻工业实现增加值2.08亿元,增长17.7%;重工业实现增加值13.45亿元,增长8.4%。在支柱行业中,电力生产及供应业实现增加值7.51亿元,同比增长24.06%;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实现增加值1.75亿元,同比增长10.47%;皮革毛皮及其制品业实现增加值0.97亿元,同比增长32.96% ;饮料酒制造业实现增加值0.28亿元,同比增长87.1%;食品制造业实现增加值0.29亿元,同比下降23.55%。
2009年,临夏市交通运输业平稳发展。全年完成客运量1044万人,旅客周转量40041万人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22.43%和11.96%;完成货运量421万吨,货物周转量41599万吨公里,分别增长15.7%和 21.51 %。全州公路里程4406.24公里,其中二级以上公路里程212.27公里。邮电通讯业快速发展。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49431万元,比上年增长20.1%。年末本地电话用户16.14万户,比上年增长0.97%,其中城市电话用户6.07万户,增长6.91%;农村电话用户10.07万户,下降2.31%。年末移动电话用户65万户,增长18.2%。全年各类报刊累计发行量899.69万份,比上年增长1.57%。旅游业发展势头良好。全年旅游接待总人数188.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0.4 %,其中海外游客2.6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5.56亿元,增长31.4%,其中国际旅游外汇收入364.54万美元。
2009年,临夏市各族人民在州委、州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紧紧围绕 “强基础、抓教育、兴商贸、育产业、保民生、促和谐”的总体发展思路,团结进取,艰苦奋斗,实现了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的良好发展局面。国民经济较快增长。初步核算,全年实现生产总值93.17亿元,比上年增长1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0.2亿元,增长7.1%;第二产业增加值28.65亿元,增长10.7 %;第三产业增加值44.32亿元,增长10.8%。全州人均生产总值4673元,增长10.9%。产业结构继续调整。全州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08年的22.4 :30.1 :47.5变化为2009 年的21.7:30.8:47.5,与上年相比,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提高0.7个百分点,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下降0.7个百分点。财政收支平稳增长。全年完成大口径财政收入7.98亿元,比上年增长10.33%。其中,地县级财政收入完成4.03亿元,增长15.61%。全年财政支出64.86亿元,比上年增长27.09%。
临夏市居住着汉、回、东乡、保安、撒拉等18个民族,以回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人口占一半以上,是国内回族人口最集中的地区之一,具有浓郁的穆斯林风情和风俗文化,素有“中国小麦加”之称,独具特色的八坊民俗文化住宅区和中阿艺术相结合的清真寺建筑风格别致,清真饮食文化历史悠久、独具一格,回族砖雕、汉族木刻、藏族彩绘和葫芦雕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紫斑牡丹冠绝国内,“花儿”艺术自成一脉、源远流长。临夏市是回藏风情旅游线上的旅游目的地和中转站,市内有民族风情浓郁和地方特色突出的人文景观与历史遗迹,地处城市中心的人民红园集江南园林建筑与临夏古典建筑于一体,亭台水榭,曲廊回环,四时花木争荣。东西南北辐射的东郊公园、南龙山森林公园、万寿山公园、枹罕山庄等旅游景点,地势开阔,风景别致,秀色宜人,各具特色,总占地面积7200多亩,绿地和水域面积达90%以上。东公馆、蝴蝶楼、南关清真大寺、大拱北、万寿观等名胜古迹及其砖雕、木雕艺术闻名遐迩。周边炳灵寺、刘家峡水库、松鸣岩、拉卜楞寺、桑科草原、九寨沟等旅游胜地更是驰名中外,使人流连忘返。
- Sitemap | Xml | W3C XHTML 1.0
- Copyright © 2018 中国地图全图 Inc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