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夏概况
-
2007年,临夏县农村经济稳步发展,特色产业不断壮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不断加大农业投入,加大科技推广应用,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完成粮播面积36.4万亩,粮食总产量达到11.33万吨,再创历史新高。完成粮饲兼用性玉米6.1万亩,优质洋芋4.6万亩,优质蚕豆1.4万亩。新种植花椒2.3万亩。农业基础条件进一步改善。完成北塬灌区斗渠衬砌87公里,整修梯田5020亩,完成各类造林6.36万亩。建成小康村饲料有限公司、夏兴奶牛养殖有限公司、金牛乳业有限公司和鲜为尔清真肉业有限公司4个畜牧产业龙头企业。新建规模养殖小区10个,规模养殖场5个,规模养殖户72户,建成北塬、安家坡、夏兴三个挤奶厅。完成青贮饲料4.2万吨,全县大牲畜存栏5.57万头(匹),其中奶牛存栏量达到1.38万头。实施“万名农民工”阳光培训工程,共培训农民工2.73万人(次),新建劳务基地9个,设立了拉萨和南京2个驻外劳务工作站,全年共输转劳动力9.8万人(次),有组织输转3.89万人(次),劳务收入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0%。
临夏县东北低,由西南向东北递降,呈倾斜盆地状态,属高原浅山丘陵区,平均海拔2000米。基本特征是:三分之一面积为河谷川塬地区;三分之一面积是黄土干旱山区;三分之一面积则高寒阴湿。自治州大部分地区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分明,气候适宜,空气新鲜,清爽宜人。年均气温6.3℃,最高气温32.5℃,最低气温零下27.8℃,年平均降雨量537毫米,蒸发量1198至1745毫米,日照时数2572.3小时,无霜期137天。
2007年,临夏县城镇建设力度加大,整体水平逐步提升。坚持规划先导、基础先行、要素聚集、形成特点的基本原则,以县城新区和重点集镇建设为突破,科学规划、准确定位、突出特色、创新机制,城镇建设进程稳步推进。共实施城镇建设项目29项,总投资7830万元。县城新区完成了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和各类专业规划的编制工作,体现了高起点、前瞻性和区域特色,各功能区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检察院技侦办公楼、医用综合楼和“三馆一中心”开工建设。滨河路、环城北路完成了设计、征地、招标等前期工作,即将开工建设。双城住宅小区完成了初步规划。县城道路及排水工程可研报告通过了省上评审。民俗院、韩集初中、星月小区等建设项目全部竣工投入使用,旧城区商铺改造已开工建设。土桥镇环镇东路道路硬化已全面完工,旧街道边沟改造和排水管道埋设工程已基本完工。马集镇完成了旧街道硬化和排水工程,改造旧商铺300间6000平方米,新建二层商铺45间810平方米。尹集镇完成了边沟改造、排水管道和供暖管线的埋设,综合市场、农贸市场、旧街道硬化基本完工。麻尼寺沟乡拆迁旧商铺436间,改造250间4500平方米。漫路乡建成了农贸市场和畜产品交易专业市场,完成南街、西街街道硬化6000平方米。井沟乡完成旧商铺改造208间3090平方米,街道硬化2350平方米。
2007年,临夏县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教育改革稳步推进,师资队伍建设得到加强,“两基”成果巩固提高。全面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和“两免一补”政策。22所农村寄宿制项目学校竣工验收。完成了11所中小学危房改造任务,建筑面积7342平方米,总投资578.4万元,教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教育“三项制度”改革进一步推进,岗位责任制、绩效工资制、校长聘任制三项改革初见成效,极大地调动了广大教师爱岗敬业的工作积极性。县中学初高中分设顺利完成,国家中小学远程教育项目顺利实施。县文教体局被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教育部评为“国家西部地区‘两基’先进单位”。选拔录用270名高校毕业生充实到教师队伍,缓解了边远贫困山区学校师资不足的问题。医疗卫生事业持续发展。卫生“五制”改革顺利完成,14所乡镇卫生院改造项目全面完工,招聘137名卫生院校毕业生充实到基层卫生岗位,缓解了基层卫生院医务人员短缺的问题。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扎实推进。不断创造条件,提高计生服务水平,认真兑现奖励扶助、少生快富、二女结扎户一次性奖励、特别扶助、特困救助等优先优惠政策,稳定了低生育水平,新生人口性别比基本控制在正常范围之内,计划生育率达到85%以上,省级优质服务县创建成果得到巩固和提高。大力推进科普惠农工作。坚持科技特派员制度,开展科普宣传、科技示范、试验和推广,引进推广实用科学技术,科技对农村经济发展的贡献率逐步提高。邀请省州专家召开北塬高效农业综合开发研讨会,20名专家被聘为县政府科技顾问。先锋乡何堡村被省科技厅列为省级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村。莲花镇花椒协会被中国科协、财政部评为全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项目先进集体。广播电视事业稳步发展。投资150万元的县差转台设备更新和扩建工程即将竣工,完成县城、土桥等乡镇的有线电视城网改造和尹集镇、北塬乡光缆架设。全县新增有线电视用户1400多户,电视覆盖率达到93%。文化体育事业不断发展。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工作全面落实。旅游、统计、人事、物价、档案、史志编纂、残疾人和妇女儿童等工作取得了新的进步。
2007年,临夏县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发展能力明显增强。整合各类资金,培育主导产业,改善基础设施,整治村容村貌,新农村建设迈出了新步伐。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重点、讲求实效”的要求,完善了全县新农村建设规划,充实了区域产业、交通道路、村镇建设和社会事业等方面的内容。先锋乡何堡村、刁祁乡尕沟村、转咀村三个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共完成投资766万元,生产生活和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改善,主导产业逐步显现,发展后劲明显增强。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完成投资2171万元,实施了16个村的整村推进扶贫项目。完成了152户群众的易地搬迁。加大道路建设、产业培育、技能培训等方面的扶持力度,为新农村建设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2007年,临夏县认真落实惠民政策,民生问题不断改善。坚持公共服务向基层、向农村倾斜,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针对各种自然灾害相对较多的实际,妥善安排灾区群众生产生活,重视重灾户建房工作,及时下拔救济救灾资金250万元,落实灾民安置工作,按时足额发放各类保障资金,保证了困难群众、弱势群体和受灾户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安全过冬。完成灾民建房330户,兑现粮食直补、农机具补贴、农资补贴、能繁母猪补贴、计生补助等资金6550万元。认真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解决了1万人的农村安全饮水问题和极度干旱山区2070人的吃水难问题。建成沼气2160户,改善了农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提高社会保障能力,全县养老保险参保1966人,失业保险参保5748人,工伤保险参保750人,生育保险参保620人,新增城镇就业1204人,安置下岗失业人员438人。纳入农村低保15260人,五保户供养3077人,城市低保3356人,发放保障金873.42万元。开展农村大病医疗救助535人,发放救助金86.39万元。扎实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达到31.76万人,参合率达91%,参合住院人数1.2万人,报销986.65万元,报销比例达到43%。发放高中贫困寄宿生补助41.6万元。落实县级财政配套资金,州政府承诺为民所办的实事得到全面落实。
2007年,临夏县项目建设形势喜人,招商引资成效明显。始终坚持发展抓项目不松懈,加大项目的争取和建设力度。建成了一批水利、交通、能源、社会事业和生产领域的骨干项目。实施各类项目106个,其中续建、新建项目61个,总投资4.61亿元,1000万元以上的项目17个,总投资3.1亿元,项目总数、投资额是近年来最多的一年,基础设施项目成为重头戏和新亮点。土桥镇环镇东路、临三公路、崖头电站、乡镇卫生院建设、中小学危房改造、县城电网改造、沼气建设等35个项目已竣工,总投资达2.2亿元。县城新区开发、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世行贷款畜牧综合开发、折银路、双关路等26个项目完成年度建设计划。双达公路改建工程、马集大桥、三期农网改造等32个争取项目已通过国家和省上的评审或批复,即将动工建设。采取以商招商、节会招商等多种形式,扩大项目对接,共签约引进项目16个,签约资金2.5亿元。五虎工贸公司挂锁生产线等9个项目已建成投产,大河金沙湾度假村等6个项目已动工建设,招商引资呈现出投资额大、履约率高、投资领域宽、建设周期短等显著特点,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2007年,临夏县在州委、州政府和县委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省、州党代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带领全县各族人民,抢抓机遇谋发展,开拓创新抓落实,全县经济社会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预计实现生产总值10.26亿元,增长11.51%;固定资产投资3.32亿元,增长31.12%;财政收入2589万元,增长15.4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6亿元,增长12.9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934元,增长3.02%;农民人均纯收入1620元,增长6.09%。在2007年度工作目标管理责任考核中,被州委、州政府授予综合奖。
- Sitemap | Xml | W3C XHTML 1.0
- Copyright © 2018 中国地图全图 Inc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