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芝概况
-
林芝县农、牧、林三业兼备,是林芝地区的主要产粮县之一。木材蓄积量约为6000万立方米 。年采伐木材235000立方米。县电站每年发电量240万千瓦时。并有木材加工厂等一批基础工业。川藏公路横贯境内达223公里。已形成全县6乡1镇99个行政村都能通汽车的公路网。总通车里程达410公里。林芝县名特产品主要有麝香、熊胆、灵芝、虫草、猴头、天麻、三七、苹果、核桃和高原鱼类。八一镇是西藏东南部的新兴城镇,是林芝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川藏公路和林泽公路在此交会。镇区面积8平方公里,人口1.6万。镇内有大小工厂、事业单位90多个。如著名的林芝毛纺厂、西藏农牧学院等。
林芝县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民主改革前,林芝县处在封建农奴制时期,只有官家、贵族和寺院上层人物才享有读书的权利。民主改革后,林芝(塔工)分工委在帮纳村开设了小学教育,面向广大农牧区招收学生,从此,开始了新时期的人民教育。1990年,帮纳小学更名为林芝县小学。从1985年开始,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林芝县农牧区实行以寄宿制为主的中小学校办学模式,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农牧民子女实行包吃、包住、包学习费用的“三包”政策,并逐步提高“三包”经费标准。仅2003年至2008年国家三包经费投入达1014.4万元。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中央第三、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以来,林芝县教育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方针,把农牧区扫盲工作和普及巩固农牧区义务教育作为重中之重,加大教育投入力度,仅2003年至2008年国家教育经费投入达1583.3万元。完善各中小学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和学生生活条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积极发展远程教育,教育事业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到目前,全县现有各级各类学校10所,其中初级中学1所,完全小学8所,教学点1个。初中教职工73人;小学教职工158人。全县小学在校生1887人;中学在校生727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9.6% ;初中入学率为96.3%,农牧区青壮年脱盲率100%。林芝县于1997年顺利实现自治区“普六”目标验收,1998年通过自治区“扫盲”验收,成为自治区级脱盲县之一,2003年在全地区率先通过“普九”目标验收,2004、2005、2006年相继通过地区和自治区的“普九”复查。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中央第三、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以后,林芝县县委、县政府在中央的关心和广东人民的无私援助下,沿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主题,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打基础、调结构、建支柱、增财力的县域经济发展指导原则,始终把“三农”工作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发展新产业、建设新村镇、创建好班子为重点,以村镇规划、农房改造为切入点,以增加农牧民收入为着力点,坚持走“具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符合林芝实际”的发展路子,狠抓了农牧区基层组织建设,农牧区产业结构调整,特色种植、养殖,农牧民增收,农房改造工作,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持续、健康、有序、深入的开展。2008年,全县生产总值完成208034万元,同1998年相比增长4.8倍。农村经济总收入15074万元,同1998年相比增长3.2倍;财政收入完成3100万元,同1998年增长4.32倍;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完成4970元,其中现金收入3529元, 分别比1998年增长2.88倍和3.41倍。
近年来,林芝县特色产业已初具规模,科技含量大大提高。 2008年林芝县对全县产业结构划分为“二区一带一点”的布局,即:以八一镇周边和米瑞乡、布久乡6个村奶牛养殖及蔬菜种植为主的城郊经济发展区,以八一镇、鲁朗镇、林芝镇、百巴镇、更张乡发展藏鸡、藏猪养殖为主的特色养殖业发展区,以尼洋河养殖场、果洛商品猪养殖基地为依托,以布久乡、林芝镇、米瑞乡、八一镇为重点的玉米产业带,以米瑞乡为主的特色种养带。2008年县政府投资80万元在四镇三乡全面实施了“百户千棚”农牧民菜篮子工程。目前已完成18个行政村678座温室大棚建设和种植工作。搭建西瓜、葡萄、草莓温室200座,种植面积300亩,亩均收入达3000多元。截至目前,林芝县共发展申报和实施自治区级农牧业项目10余项,完成国家投资2050万元;发展了八一镇唐地村等21个蔬菜种植村,共计新建大棚2100余座,全县蔬菜面积突破7000亩;发展八一镇色定村等9个奶牛养殖村;建成藏鸡养殖基地2个——八一镇唐地村、鲁朗镇纳麦村,建立4个藏鸡养殖小区、25户养殖大户,每年藏鸡养殖数量达17万只以上;建成一个脱毒马铃薯种植村——米瑞乡玉容增村,形成“米瑞秀果”品牌;种植面积近千亩,实现年收入50万元;发展玉米种植村24个,2008年种植优质玉米8033亩,平均亩产达1350斤,实现年产值976万元;建成农村户用沼气池1463座,年节支365万元;建设科技示范园1个——巴结村藏药材种植科技示范园,种植天麻、贝母、黄连、党参等藏药材12种。
林芝县地势险峻,间有河谷平地。平均海拔3000米,相对高差2200—4700米。尼洋河是位于雅鲁藏布江北侧的最大支流,也是雅鲁藏布江流域内的五大支流之一。它发源于米拉山西侧的错木梁拉,由西向东流,在林芝县的则们附近汇入雅鲁藏布江,全长307.5公里,落差2580米,流域面积15459平方公里,在林芝汇入雅鲁藏布江。处于大峡谷水汽通道作用的范围,水热条件充足,沿河森林茂密。
林芝县面积1023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8万亩,草场面积56.5万亩,森林面积502万亩,素有“绿色宝库”之称。主要树种有柏树、桑树、云杉、冷杉、高山松等。药材资源有三七、虫草、红景天、贝母、党参等。食用菌资源有银耳、木耳、松茸、猴头、获苹、灵芝等。动物资源有樟、黑熊、猴、豹、马熊、草变、水蹈等。
林芝县加大了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并通过加大科技培训力度大大提升了特色产业的科技含量,使农牧区经济快速发展,农牧民收入不断增加。2008年特色农牧业总收入达2110.4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14%;带动农牧民人均增收1407元,约占农牧民人均收入的28%。林芝县不断加大科技培训力度,有力提高了农牧民群众的科学文化水平,为农牧区发展高产优质农业和特色农牧业提供了强大动力。完成农牧民技能培训人次从2002年的4200人次增加到2007年的17650人次。年投入资金累计达15万元。目前全县共有科技示范户108户,有一个以上科技明白人的户数达1873户,掌握一门以上致富技术的劳动力数达5169人。“学科学、用科学、依靠科学奔康致富”已在农牧区蔚然成风。2008年林芝县被命名为全国科普示范县。
林芝县特色产业的产业化程度不断提高:鼓励农牧民组建农民特色养殖经济合作社,形成了“合作社加基地连市场”的发展模式。组织成立了各种专业合作社14个,发展农牧区经济实体486户,农牧区经纪人127人,农牧民进入企业、经济合作组织、协会进行生产经营的户数达1200余户。围绕农业主导产业和优势产品,重点培育和发展尼洋河养殖场、珠江养殖科技园有限公司、唐地村藏鸡养殖协会等多个涉农龙头企业,资产规模均超过1500万元。基本形成了“公司(协会)+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增强,带动群众增收成效明显。如:唐地村的藏鸡养殖营销合作社,全村35户、172人以股民身份参股,占本村人数的90%。去年该合作社共出栏藏鸡7万只,每户股民平均每股分红1000余元。2008年藏鸡出栏总数达8.7万只,纯收入达20余万元。林芝县特色产业的效益凸现:全县粮经饲比例从2002年的77∶22∶1调整为2008年的53∶33∶14,种植结构渐趋合理。项目覆盖区群众收入平均提高了近35%。特色种植、养殖收入占农牧民家庭总收入的40%。农牧民群众增收幅度同期相比提高30%,如八一镇的加丁嘎村建立了蔬菜合作社,全村耕地以入股形式,统一经营、按股分红,并从内地引进了35头优良种牛,改良本地牛。去年,全村人均收入达到了12600元,其中现金收入9000多元。村民尼玛富裕后,去年自愿向四川汶川地震灾区捐款5万元。
- Sitemap | Xml | W3C XHTML 1.0
- Copyright © 2018 中国地图全图 Inc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