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周概况
-
林周县文化、广播、电视、电影事业进一步发展。2003年,全县共有学校63所,在校生9548人,教师578人。普通中学1所,在校学生3787人,其中少数民族3780人,占学生总数99.8%。2003年,全县共有专业技术人员357人,其中工程技术员45人,农业技术人员33人,卫生技术人员133人,教学人员182人。截止到2003年底,全县有广播电视单收(收转)站122座,广播覆盖人口44500人,覆盖率为81%,电视覆盖人口为49434人,覆盖率为89%。县有线电视台已开通22个频道,无线台1座,文化馆1个,书店1个,乡级文化站9座。全县共有电影放映队6个,5个乡放映点,一辆流动放映车。公共图书馆1个,档案室1个,共有9个乡级电视单收站,7个乡级电视发射站。
林周县是农业大县,全县耕地面积18万亩,占整个拉萨市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一,各类牲畜30万头(匹、只),粮食总产1.2亿斤,是拉萨市的第一农业大县,也是全区第三个粮食总产过亿斤的农业大县;同时也是宗教大县,共有寺庙37座,僧尼1055人,特别是在藏传佛教界有着一定影响,由国务院批准认定的第七世热振活佛和拉萨市人民政府批准认定的第二十三世达龙活佛,均生活在县北部。2004年底,全县国内生产总值完成3.5亿元,农牧民人均收入2649元,财政收入407万元,乡镇企业产值和多种经营完成7316.03万元,劳务输出36973人次,劳务收入 2828.22万元,基本建设项目总投资19067.2万元。
2010年,林周县建设项目共87个,总投资18.98亿元,完成投资6.78亿元。总投资1140万元实施600户农牧民安居工程建设项目,预计年底全部完成;全县5个人居环境及村容村貌整治示范点工程总投资522万元,已全部开工建设,目前已完成道路硬化;总投入资金1140万元,总户数 720户的公路沿线房屋改造工程已经启动;总投资84万元的2010年第二批人饮工程正式开工。交通建设进一步加强,总投资2783.89万元,完成阿朗乡拉岗村至曲热村公路建设和唐古大桥、帕雪桥、阿麦桥等6座桥梁建设;投资84万元的第二批农村安全饮水已开工,可解决836人的饮水安全问题;总投资1980万元,实施4个教育设施建设项目,改善了农牧区办学条件;投资1100万元的县医院标准化建设项目已基本完工,投资30万元的切玛、卡东、新嘎三所村卫生室新建项目已全部完成。稳步实施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总投资2005.87万元,建设职工周转房200套,总投资368.67万元建设廉租房36套,将进一步改善干部职工及居民居住条件;投资424.32万元的武装部建设项目主体工程和投资976.63万元的县城防洪堤已基本完工。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会议以来,林周县经济社会发展较快,综合实力不断增强。2007年,林周县级生产总值5.62亿元,同比增长17%;人均生产总值9797.11元,同比增长16%;财政收入1100万元,同比增长105.6 %;农牧民人均纯收入3426元,其中现金收入2154.24元,同比增长23%;多种经营收入15670.58万元,同比增长67%;劳务输出54873人次,劳务输出收入5873.47万元,同比增长18.9%;乡镇企业产值9450.29万元,同比增长140.8%;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65亿元,同比增长23.8%。
林周县粮油种植面积达到17.03万亩,粮油总产12426.82万斤,单产787.03斤,年末牲畜存栏数28.47万头(只、匹),牲畜总增率34.4%,牲畜出栏率34.7 %,畜产品商品率达50%。实施完成青稞标准化生产示范项目面积2万亩,人工种草5万亩,使全县人工种草规模达到13.6万亩;牦牛育肥专业户达到400户,育肥牦牛5200头,总收入达到2496万元;发展绵羊育肥户650户,育肥绵羊18200只,总收入达1019.2万元。三个养鸭点肉鸭养殖出栏8.3万羽,共计收入199.2万元。全县良种推广面积达8.3万亩,良种覆盖率达到85%;实施脱毒马铃薯实验项目1000亩,肥效实验10000亩,牧草繁育基地2000亩。新增改良绵羊2.5万只,增收334.04万元,并向全区推广,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农牧业机械化进一步发展,兑现群众农机具购置补贴款214.8万元,到位农机具340台(套);全县9个乡镇的兽防体系建设已全部完成,农畜产品快速检验项目建设项目正式启动。农牧业基础设施条件进一步改善,今年投入产粮大县补贴资金613.4万元,全部用于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总投资361.97万元,开工建设总长16.3千米农田灌溉渠道,并改扩建水塘2座;县财政投入20万元用于长达15400米的干渠清淤,有效改善了3.34万亩农田灌溉条件;投入资金30万元并调配抗灾物资510吨用于抗灾救灾,为抗击自然灾害,夺取农牧业丰收和生产安全提供了保障。农牧民组织化程度进一步提高,正式组织成立专业合作社6个,到位国家扶持资金165万元,重点涉及养殖、农牧产品加工和旅游观光等行业。农牧民培训力度进一步加大,全县全年共举办各类培训班36期,累计完成农牧民技术培训5926人。
林周县现有县水电站1座,乡水电站2座。粉条厂和粮油加工厂各1家。民族手工业较发达,主要行业有织氆氇、卡垫、制陶等。林周县制陶业历史悠久,主要产地在澎波。产品有火盆、花盆、油壶、酒壶等。1983年普选入全国民族特产手工艺品展览会。全县有主要公路3条,总长160公里。乡村公路12条,总长260多公里。已形成通拉萨市、邻近各县、各乡的交通网。2003年,全县拥有电信、邮政局2所,基本上一星期两趟邮车,邮电业务总量21万元。968门程控电话已开通,可与区内外数字直拨。无线、好易通893部,21户宽带,卫星电话10户,IC卡6部,201卡电话已建3部,公用电话56部。
2010年,林周县政府在市委、市政府和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人大的监督支持下,在苏州市的大力援助下,团结带领全县各族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贯彻落实拉萨市“一坚持、二强化、三突破”的各项要求,按照林周县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发展思路和奋斗目标,开拓创新、艰苦奋斗,有力推动了全县经济和社会各项建设事业全面协调发展。2010年,完成县级生产总值8.39亿元,同比增长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6.78亿元,同比增长47.39%;财政收入完成2500万元,同比增长68.8%;农牧民人均收入达到 4585.48元,同比增长18%;全县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5800万元,同比增长8.97%;组织劳务输出14000人,实现现金收入7786.1万元。
林周县科教文卫等社会各项事业方面有新成效。我县继续把教育、卫生、广电、社会保障工作作为协调发展的抓手,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是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强教育资源整合,不断改善农牧区办学条件,“两基”目标已经实现或超过,全县适龄儿童入学率99.21%,小学在校生巩固率99.77%,初中毛入学率98.97%,初中在校生巩固率99.63%。二是加快发展文化事业,推进乡镇文化活动中心建设,加强农牧区文化实施建设、丰富农牧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建立农家书屋1处,赠送了价值3万余元的科普图书;向农牧民发放宣传资料127种21550余本(册);完成了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库建设,将15个项目纳入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完成了“广播电视进寺庙”摸底调查和核实工作和全县10524套卫星广播电视接收设备的升级工作,目前农牧民家庭可接收45套电视节目和54套广播节目;推进“2131”工程,抓好农村电影放映工作,面向农牧民放映电影830场次,并组织开展了电影“四进”活动,在县机关和各学校放映爱国主义影片70余场次。三是大力发展卫生事业。完成了全县10524套广播电视接收设备升级和 394套新增广播电视卫星直播设备安装调试工作,确保全县农牧民群众收看45套电视节目和54套广播节目;县财政投入60000余元,新建了全县10个乡镇和46个行政村的广播站;完成24个农家书屋建设,实现全县46个行政村都有农家书屋的目标;投入20万元,完成2个村级电影放映室建设;建成了县干部职工活动室,丰富了机关干部职工文化生活;开展电影“四进”活动,在全县农牧区共放映电影1400场次,进一步活跃了农牧区文化阵地。认真实施学校德育和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胜利召开全县第一届青年干部理论研讨会;林周县志编修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已通过自治区终审。
林周县境内山水毓秀,人杰地灵,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北部的热振寺,历史悠久,建筑独特,座落在千年古柏之丛;南部的虎头山水库,林周县的阿古顿巴传说和古老的文化,为林周发展旅游锦上添花,为农牧民增收打下了基础。境内已知的主要矿产资源有铅、锌、重晶石、煤、石膏等,主要野生动植物资源有鹿、獐子、黑颈鹤、雪鸡、灰鸭、野鸡、黄羊及虫草、贝母等。
林周县社会保障事业取得新成效。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正式启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扶贫开发制度衔接工作顺利开展,社会保障体系实现新突破;截至目前,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31名;新农保参保人数12312人;医疗保险参保人数2601人。其中,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参保率均达到100%;加强城镇特困居民、农村特困户动态管理,发放农村低保金297.48万元、城镇居民低保金121.35万元;完成1300元以下低保边缘家庭的核定和排查工作,入户调查率为98%;投入霞光计划资金、民政福利资金和援藏资金共315万元,进一步完善了南部敬老院配套设施建设,保证了北部敬老院建设项目的顺利推进。四是继续加大了扶贫开发工作力度。
- Sitemap | Xml | W3C XHTML 1.0
- Copyright © 2018 中国地图全图 Inc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