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县概况
-
2007年,礼县经济社会发展从纵向看是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发展速度明显加快。但横向比较,与邻近县区的差距仍然很大,基础条件差,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发展不足、发展不够、发展不快是我们的主要矛盾,欠发达仍然是我们的基本县情。一些突出问题和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主要有: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比较缓慢,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城镇化进程缓慢。全县经济总量中第一产业占39.5%,第二产业占21.5%,第三产业占39.0%。增值率较高的二、三产业,尤其是第二产业比重太小,对GDP的贡献率仍然不大。农业基础设施欠帐大,资金投入不足。由于我县贫困人口多,人均投资不足,历史欠帐大,农业生产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还很脆弱,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扭转。工业企业发展缓慢。2007年我县工业企业出现发展极不平衡的格局,黄金企业、果汁厂经济效益相对较好外,其他企业发展缓慢,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少,发展后劲不足。消费增长偏慢,物价上涨、通货膨胀压力加大,居民购买力仍然不足。2007年我县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完成23698万元,增长15.3%,而城乡居民储存余额达到109834万元,同比增长23.7%,两者增长速度还存在一定差距,居民购买力尚未完全释放。财政增长速度位于全市第一,但由于基数很小,因而呈现出增幅高、增量少、人均水平低的明显特征。财政收入收不敷出,收支矛盾尖锐。财政增长缺乏后劲,赤字包袱依然沉重。
礼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成效显著。2007年全县上下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以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稳定为主线,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大办特色产业,调整内部结构,推进扶贫开发,促进了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农业生产喜获丰收,农村经济生机盎然。种植业生产全面丰收。2007年我县农业生产既增加了总量,又优化了品种结构,促进了各类农产品稳定增长。全年粮食总产量为126540.1吨,较上年的123309.5吨,增产3230.6吨,增长2.62%。分作物看,小麦总产量为68405.4吨,与去年持平。玉米总产量为19116吨,同比增产382吨,增长2.04%。洋芋总产量为30894吨,同比增长2294吨,增长8.02%,其余各项作物均较上年有所增长。林果产业初具规模。苹果产业产加销一条龙的产业链条已经形成,陇南长城果汁饮料有限公司外贸创汇居全市第一。全年水果总产量达38321.21吨,同比增加8571.28吨,增长28.81%。其中:苹果产量达36280.81吨,同比增加8399.11吨,增长30.12%;花椒产量达970吨,同比增加300吨,增长44.78%;核桃产量达1700吨,同比增长812吨,增长91.44%。林果产业开发是农民增收的一个主要途径。畜牧业生产较去年略有下降。其中大牲畜存栏达16.83万头,同比减少0.71%。生猪存栏达11.43万头,同比减少20.51%。肉类总量达13222.79吨,同比减少16.95%。
2007年以来,礼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实现了县域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呈现出全县经济快速增长,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的新景象。整体经济保持了较快增长。经统计核算,2007年全县完成生产总值102631万元,同比增长11.8%。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40549万元, 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22054万元,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40028万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5.0%、13.2%、17.3%。第二产业中工业增加值完成 16460万元,同比增长15%;建筑业增加值完成5594万元,同比增长11%。一、二、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为39.5:21.5:39.0,一、三产业占GDP的比重有所下降,二产业比重逐步提高。
礼县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境内山峦重叠,坡陡谷深,受新构造 运动的影响,山谷切断较深,山地面积大,占全县总面积的91%,而 川坝地,沿西汉水的盐官、永兴、城关、石桥等地有极少部分,仅占全县总面积的9%。境内流水,由东北向西南径流,在西部、北部、南 部的山区,有天然次生林,植被覆盖较好。礼县地貌特征明显,主要有四种:东北部和西南部的少部分地区,属轻切断黄土梁峁中山区,面积 为1 044.749 3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24.29 7%,坡度1 5—2 5度, 海拔1 500—1900米,相对高差500米左右。区内沟壑纵横,梁峁相间, 梁峁上黄土受到侵蚀,泥岩、砂砾岩裸露,遇到雨季,水土流失更为 严重,泥石流发生频繁,阴雨季节常有滑坡出现。
礼县有着悠久的历史。这里,不仅是先秦文化的发祥地,而且是黄河仰韶文化和长江巴蜀文化的交汇点,更是历史上的兵家必争之地。 在这片古老神奇而充满希望的土地上,既有先秦十二公扬鞭跃马,驰骋千里,瞰视中原,横扫六国,完成霸业的遗址,也有诸葛亮六出祁山,挥师北上,屯兵伐魏,鞠躬尽瘁,光复汉室的足迹,并且还是东汉词赋家赵壹、五代诗人王仁裕、元代重臣赵世延、明礼部尚书蒙克新的故里。在6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无时不闪耀着钟灵毓秀,人杰地灵的斑谰光彩。西垂陵园和秦公簋: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在甘肃礼县盐关、红河一带发现了著名的青铜器“秦公簋”,引起世人的关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在礼县县城东十三公里的大堡子山及其附近的圆顶山,发现了大规模的秦人墓葬群,出土铜器、玉器、陶器、石器、金器、骨器、漆器等大批珍贵文物。这些墓葬和文物,被专家确定为早秦墓葬器物,从而确定大堡子山秦陵为秦人第一陵园——西垂陵园。2001年7月大堡子秦公墓地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垂陵园的发现,为寻找秦人早期都邑,探索秦文化渊源提供了重要线索和依据。
礼县深居内陆,为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境内海拔最高3312米,最低1080米,平均气温9.9℃,年均降雨量488.2毫米,全年日照1968.1小时,无霜期183天。春季,3月至5月,70天左右。入春后的天气,处于冷暖空气交替期,天气多变,冷暖起伏大。“有一日三变”现象,这时期常伴低温,有连阴雨天气发生。春天是一年的开始,春暖花开,气候宜人是一年的第一个好季节。夏季,5月至8月。5月以后逐渐进入梅雨季节,降水量大,雨量集中,暴雨频繁,偶有山洪暴发而造成洪涝灾害,有的年份雨季结束早,降雨量少而造成高温伏旱。7、8月正值盛夏,以晴热天为主,午后到夜里多有雷阵雨。气温高、日照强、蒸发大,有一段干旱期。秋季,9月至11月,夏末秋初,冷暖空气再次交汇,9月以后,时值农历8月前后,一般有一段阴雨绵绵的天气。10月份天气比较稳定,常呈现天高云淡,爽气宜人的气象,这是一年第二个好季节。冬季,12月至2月。这个时期往往因西伯利亚和蒙古冷空气的侵入,气候寒冷,缺雪干燥,成为寒冷干燥季节,河水结冰、草树脱叶。次年“立春”后,因寒潮强度影响,出现霜冻灾害,气候反常时,有的年份出现春雪,果木花蕊受害,南山地区小麦受影响。
礼县工业增长步伐加快,整体效益逐步提高。2007年,在克服黄金企业半年多停产整顿等困难的基础上,全县工业经济保持了较快的增长。全县限额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34890万元,同比增长79.3%。完成增加值13860万元,同比增长17.1%。销售产值完成31166.3万元,同比增长 61.3%,出现产销两旺的良好局面。在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中,发电量3990万千瓦时,同比增长59.6%。炸药完成2127吨,同比下降14.9%。黄金完成1012公斤,同比增长1.0%。导火索完成324万米,同比下降52.7%。消费品市场活跃,零售总额快速增长。2007年县政府兑现了全县干部职工所有政策性增资工资,全面提高了村干部报酬、城镇低保人员的低保金和“五保户”的补助金,全额供给了乡镇卫生人员工资,再加上农民收入的大幅度增长,社会购买力增强,我县消费品市场呈现淡季不淡,旺季更旺的繁荣局面。全年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698万元,同比增长15.3%。其中:县的消费品零售额完成14205万元,同比增长15.8%;县以下的消费品零售额完成 9493万元,同比增长14.5%。项目建设成效显著,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明显增长。2007年,全县大力实施“项目建设年”活动,开工重点在建项目87项,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51158万元,同比增长29.5%。其中:城镇、农村非农户投资均比去年同期有所增长,分别增长为25.2%、254.9%。
- Sitemap | Xml | W3C XHTML 1.0
- Copyright © 2018 中国地图全图 Inc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