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里概况
-
龙里县属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4.8℃,极端最低气温一6C,最高气温32C最冷月均温4.6℃,最热月均温23.6℃;降水丰沛,年降水量1100毫米左右,多集中在夏季;热量充足,年日照时数1160小时左右,无霜期283天。温和舒适,阳光充沛,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是龙里气候的主要特征。
龙里县具有良好的交通优势。县城距离省会贵阳市区30公里,距龙洞堡国际机场25公里。贵新高等级公路、210国道和湘黔、黔桂、株六电气化铁路复线经县城横贯县境东西,320国道从境南部穿越。县内有6个火车站,3个货运场,年储运量50万吨,一个年储运量为200万吨的大型货运场正在兴建。县内公路网络四通八达,共550公里,有5条公路进出贵阳市,方便快捷。
龙里县土地总面积228.6万亩。其中:耕地面积36.7万亩,林地105.2万亩,牧草地81万亩(其中连片草地在300亩以上的有97片,面积达44.7万亩),水域面积1.36万亩。土壤类型主要有黄壤、石灰土、草甸土、水稻土。县内植被在低海拔地区为常绿阔叶林,在石灰岩地区多为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林,现有森林以次生的栎林、马尾松林、杉木林为主,全县森林覆盖率为43.9%。县内已探明的主要矿产资源有煤、硫铁、赤铁、褐铁、重晶石、高岭土、石灰石、白云石、大理石、硅、钾等。
龙里县地处苗岭山脉中段,长江流域乌江水系与珠江流域红河水系的支流分水岭地区,属黔中南缘。地势西南高,东北低,中部隆起。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山地、丘陵、盆地、河谷相互交错,自然景观百态千姿。海拔最高点1775米,最低点770米,县城海拔1080米。
在城市经济带动战略决策下,龙里县委、县政府将2009年确定为项目年,以积极进取的态度抢抓国家扩内需、保增长的机遇,“争、拼、挤、抢”成为龙里常态精神,跑项目,争项目,以项目建设改善基础条件,拉动经济发展。《龙里县县城总体规划》通过省城规委评审,获得省政府批准,从而带动龙里项目建设工作从争取力度、建设规模、资金到位、管理水平等方面均实现了重大突破。2009年龙里实施项目建设数量为历年最多,共73个,总投资达48.69亿元。全年共争取到国家、省的项目资金38680万元,相当于“十一·五” 前三年总和,其中,中央新增投资项目共4个批次,47个项目,争取到位资金10280万元;县内重点项目26个(省重点项目2个、州重点项目7个、县重点项目17个)。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历年最大,达215480万元,同比增长75.8%,比2008年净增92925万元,相当于“十一·五” 前三年总和,“十·五” 五年总和。
龙里县工业经济引领全局、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多年来,龙里工业是黔南州值得自豪的亮点,然而这个亮点也仅仅只有作为支柱的铁合金和医药产业在发光,龙里也一直在采取措施寻找、调整和引导产业优化发展的道路,包含了经济发展规划的《龙里县县城总体规划》就已经将产业关联度大、技术含量高、辐射带动力强的项目为发展重点。实际行动使龙里工业增速强劲,重点产业调整振兴步伐加快,优势产业做大做强,工业经济质量向好,单一的铁合金和医药占主导地位向铁合金、医药、食品、机械、建材等多结构转变,全年完成工业企业总产值32.6亿元,占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的66.7%,工业方面的税收达9264万元,占财政总收入30002万元的31%,工业经济发展为社会提供了4500余个就业岗位,带动了餐饮、服务等第三产业发展,推动城市化建设进程。
2009年,龙里县上下砥砺奋进,积极应对。在主要支柱产业——金属冶炼工业总产值和啤酒制造工业总产值同比分别下降了12.48%、11.93%的艰难局面下,依靠产业结构调整和招商引资等措施以及全县广大干部群众主动性、协调性、创新性的进一步加强,国民经济主要指标全面超额完成,为历史较好的一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25.8亿元,同比增长13%,规模工业总产值32.5亿元,同比增长9.9%;规模工业增加值11.4亿元,同比增长13.5%;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72亿元,同比增长10.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1.97亿元,同比增长79.3%;招商引资到位资金7.5亿元,同比增长6.4%;农民人均纯收入3397元,同比增长9.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7亿元,同比增长20.7%;居民存余额16.15亿元,同比增长26.87%(贷款余额6.89亿元,同比增长81.32%)。财政收入在支柱财源——每生产一吨铁合金亏损400—500元,铁合金所得税为0,铁合金产业上缴税金严重下滑近70%的不利形势下,龙里的财税反而高速增长,逆势上扬净增5411万元,历史性突破3亿元,达到30002万元,同比增长22%。
- Sitemap | Xml | W3C XHTML 1.0
- Copyright © 2018 中国地图全图 Inc , All Rights Reserved.